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2.
《药》这篇小说教过多次,每教一次都会有一点新的体会。经典作品,的确是常读常新的。这次上课,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他们”“冤枉”了夏瑜?——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早期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小说通过革命者夏瑜被杀,鲜血被贫民华老栓买去给儿子吃掉治病的故事,来“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药》叙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塑造了革命者、看客、刽子手三类人物。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而进行革命斗争,被自己的家人夏三爷出卖,遭反动政府杀害,他…  相似文献   

4.
《药》这篇小说教过多次,每教一次都会有一点新的体会。经典作品,的确是常读常新的。这次上课,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他们”“冤枉”了夏瑜?——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徐永 《文学教育(上)》2011,(17):120-120
《药》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是与其独特而深刻的构思分不开的。有了“议药(包括议夏瑜)”和夏四奶奶上坟这两个场面,就给《药》增加了一条写夏瑜的暗线。“议药(包括议夏瑜)”这个场面,给我们展现了由一群病态的人组成的一个病态的小社会。夏四奶奶上坟这个场面,是表现《药》构思深刻而独特的第三个方面:连作母亲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儿子,竟然感到不好见人,更让人深思。“华”“夏”两家姓氏的选择,也体现了作者精心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6.
《药》的第四部分,夏四奶奶看到了一圈红白的花围着夏瑜的坟顶,便流下泪来,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对此,一般读者都不甚在意,以为没有深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出的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阐述此文题意时也仍有类似这样的提法:“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8.
陈刚 《文学教育(上)》2008,(14):102-102
新一轮的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中,第一课便选了鲁迅的小说《药》。小说以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为原型,塑造了革命者夏瑜的形象。作者特意在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呐喊》自序)。  相似文献   

9.
夏四奶奶,《药》众多人物中的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但窥此一斑,却可知当时社会全貌。细细咀嚼这一人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如能读懂夏四奶奶,对深入参透文章主旨极有帮助。夏四奶奶第一次出场是在“这一年清明”,她走在“小路上”,“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这纸锭告诉我们,她是前来上坟的。但当她看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夏四奶奶所以要“踌躇”“羞愧”,那是因为夏瑜的死并不正常,是因造反被砍头。“造反”在不觉悟、不反…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的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中,第一课便选了鲁迅的小说《药》。小说以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为原型,塑造了革命者夏瑜的形象。作者特意在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呐喊》自序)。  相似文献   

11.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  相似文献   

12.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爪牙康大叔,告密者夏三爷,以及勤劳、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的华老栓夫妇,他们的形象早有定论。但,小说中的几个次要人物  相似文献   

13.
对《药》的解读可以有多种样式,如按场景解读、按动静解读、按对立解读、按锁形解读、按扇形解读等。笔者认为按扇形解读这一作品对我们理解全文的思想内涵很有助益。我们可以以夏瑜为一条“试纸”来观照不同的人物,进而观照整个社会历史背景,揭示小说主题。首先看一下夏瑜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所谓“名著无闲笔”,凭一些细节我们就可以推知夏瑜的一些基本情况:夏四奶奶去上坟时“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一般人家有个篮子已经不错,而夏四奶奶用的是“朱漆”而“破旧”的圆篮。这样一件平常家具尚讲究上漆,而且是代表大富大贵的朱色,可见夏家…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夏瑜、华老栓和康大叔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给人物命名上也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 《教参》中只为人们揭示了两点。 一是“华、夏合指中国”。也就是说华夏的两家的悲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二是“夏瑜暗指秋瑾”,因为“夏”和“秋”即是姓氏,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药》的第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通过对华老栓去刑场买“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个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个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华老栓夫妇烤“药”和服侍华小栓吃“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家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家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三部分是故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药》一文教学内容比较多,有些难点学生不好理解。我在教学中,讲授的内容,用“一二三四”四个数字为引导,即:了解一个背景,理清二条线索,把握三个人物,抓住四个特点。指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综合讲授。一、了解一个背景小说《药》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十分关心中国的革命问题,认为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人血馒头不是药,它不能医治病苦。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病,拿出长期积攒的钱,“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到了刑场买药时,他却先“吃了一惊”,不敢走近,站在屋檐下“发冷”。当刽子手撮着人血馒头来的时候,却又“不敢”去接,表现了他的勤劳与善良。当他听到众茶客谈论嘲笑夏瑜时,他不说一句话,他关心的只是他的儿子,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  相似文献   

17.
鲁迅《药》中有一段描写华老栓在丁字刑场看见的情景的文字:“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对其中“无形的手”的正确理解与否,是能否深入理解《药》的主题的关键.这“无形的手”究竟该怎样理解?或者说它是指谁的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9期)上傅勉文撰文说:“这‘无形的手’是小说主人公夏瑜的手.”这种看法,实在大有商讨的余地.假如有人追问:仅凭夏瑜的这只“无形的手”能“捏”住这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当做一部戏剧来看,剧中虽描写了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被华小栓吃掉、茶客们在茶馆谈论夏瑜,最后还描写了夏四奶奶为夏瑜上坟等情节,但直到整个戏剧落幕,也没有见到夏瑜上场,作者仅仅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且因为如此,有的人就认为夏瑜不是小说《药》中的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19.
近三年高考作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各有一篇大作文,各有一篇小作文.大作文全为议论文,小作文则有所变化.变化之一,1995年与1997年的小作文为记叙文,1996年的小作文则为说明文.变化之二,1995年的高考小作文要通过对话描写来反 (一)《药》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牢头阿义勒索夏瑜不成已有一肚子气,听了夏瑜的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立时火冒三丈,抬手打了夏瑜一巴掌,夏瑜叹道:“可怜!可怜!”要求:阿义在在勒索夏瑜前一定有一段心理活动过程,请你把这一过程用写下来,200字  相似文献   

20.
《药》中几个次要人物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爪牙康大叔,告密者夏三爷,以及勤劳、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的华老栓夫妇,他们的形象早有定论。但,小说中的几个次要人物如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的形象却相当模糊,甚至被忽视。人教版教学用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