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美、英、日等国为例,从知识的分化与发展、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五个方面探讨引起国际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调整和变化的动因,为我国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国际比较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扩招以来已实现了稳步发展,科类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分析1996~2007年12年间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具体变化,可以发现,影响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演变的外部因素及其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由此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缺失以及本科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英美日与中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优化的途径在于实施非均衡扩招政策,进一步加大管理学和教育学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比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扶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继续从体制上对基础学科和冷门学科进行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4.
扩张时期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特点及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扩张时期。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得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数量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形成了如下特征:(1)工学、理学、管理学、医学所占比例较大,相加起来达到总数的70%;而哲学、历史学、农学、教育学所占比例较小,均在4%以下。(2)理科与文科的比例约为6∶4。(3)硕士生的科类结构与博士生的科类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对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发生直接影响的因素似乎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内部。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合理程度,关系到研究生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品种"、规格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用性。以"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研究生学位授予数为基本数据和分析对象,具体研究了河北省授予研究生学位的12个学科门类的结构变化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应采取"非均衡扩招"的方式,重点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实现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扩大博士规模,加大专业硕士生的比例,实现硕博错位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增加授权种类,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优化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基本对策,即探索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预测社会发展对各科类人才的需求趋势;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对不同科类的人才需求,促使学科专业设置在地区间协调互补;确定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各自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保证科类结构在层次上差异互补;明确各科类的性质和特色,对不同的学科专业设计不同的教育过程等。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门类按服务社会生产的对应关系可划分为基础型学科、生产型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基本类型构成的结构水平与区域从业结构水平相适应。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从业结构的适应性状态呈较为明显的由东向西递减格局:东部发展基础较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较强,教育供给结构可以保障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中部和西部地区科类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较差,科类设置不合理,教育供给与区域需求不对称。  相似文献   

8.
2002-2009年我国各层次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大规模扩张,硕士研究生也不例外。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不仅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而且还会对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硕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张呈现出速度快的特点,且教育学和文学在各学科中所占的比例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而工学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备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变化反映着社会需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科类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中的核心所在,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关系密切,深入研究科类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及时调整不相适应的部分,就能达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优化教育资源,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是指研究生教育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横断面,规定着所培养人才的"品种"和规格.文章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存在与转换的机制和动力,全面剖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描述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为基础,提出了调整和改革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结合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试图提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在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强烈的利益需求参与博士研究生教育事务。这种利益需求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也有其非理性的一面。考量利弊,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不能忽视地方政府利益需求的非理性。为此,应重视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地方政府要正确认识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正确发挥其在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职能,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公平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3.
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大致可以概括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形成,教师教育中心的后移,教师教育机构从三级设置到一级设置和三层次教育的过渡,以及师范院校的个性化发展。顺应这些发展趋势,师范大学应注重科学合理的定位,着力改革教师的入职教育,并努力探索建立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为适应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政府要提供充分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包括: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证和课程认证制度,完善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积极建设远程教师教育体系、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以及对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合理分类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的法科研究生教育包括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法律硕士是在借鉴美国法律博士研究生教育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法学硕士生与法律硕士生培养目标的模糊、培养模式的困惑等。为此,应把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统一起来,把培养合格的司法人才作为法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在3年的学制内实施高强度的法科学习和法律训练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理想的研究生教育?理想的研究生教育是既能满足又能引领社会发展需要,既能满足又能引领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既能满足又能引领教育者与学校发展需要,能够将社会需要、受教育者需要和学校需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教育。这种理想的研究生教育具有适应与超越,引领与奉献,开放与兼容,竞争与合作,民族与国际,多样与灵活,创新、创业、创造,自主、自律、自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美国研究生阶段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中,科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快速、大量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发展交叉学科也即成为了一个必要而且重要的途径.与美国的交叉学科发展相比,我国交叉学科教育和科研在学科交叉的水平和深度上也还有很大的差距.笔者通过分析美国1970-2006年研究生阶段交叉学科的数量发展及其管理制度的改革.认为我国应加强高等院校交叉学科教学与科研基层组织单位建设,改革创新交叉学科学者人事管理制度,以此来促进我国交叉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的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透过我国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并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效益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教育机会平等三个不同角度对现有的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优化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文科研究生培养更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人文素质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了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占有人文知识教育资源优势的文科研究生,其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笔者在分析目前我国文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中存在缺陷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其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促进文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研究生教育特征和社会进步的内涵以及研究生教育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等方面,阐述研究生教育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进步也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现代研究生教育系统演化的根本趋势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