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刊发了四篇文章与一篇“前言“.这四篇文章与一篇“前言“,围绕着两个主题:经济与文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德育具有经济价值。其理论依据主要有四个: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理论;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的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的理论;四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我国理论界就物质和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生产力、经济基础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反作用”可否理解为“决定作用”?这个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实践中十分重大的问题。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定作用”和“反作用”这一范畴的特定涵义及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网络德育具有经济价值。其理论依据主要有四个: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理论;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的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的理论;四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晚年书信集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特贡献.这些书信在坚持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同时,着重论述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提出了“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的概念,阐明了其原因和表现;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是“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相互作用的过程;阐明了人们怎样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论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套语而是研究工作的指南,不能把唯物史观当作研究历史的借口,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经济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经济发展的引导、服务和保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的理论基础有四个:一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理论;二是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理论;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五是信息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经济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经济发展的引导、服务和保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的理论基础有四个:一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理论;二是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理论;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五是信息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8.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比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如何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提得更高。现在必须弄清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教育应当是计划教育。本文就是按照这一观点,开展下列各方面的论述。一、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基本认识教育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早已指出:社会的上层建筑必须反映经济基础并积极为基础服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斯大林则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提出:上层建筑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而折光地反映生产力的理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经济基础的内涵,笔者曾提出《经济基础首先应是生产力》的观点。不过,这一观点还是从传统的直线式社会结构与运行模式,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层层决定、层层反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反作用”这一观点出发进行论证的。而对这种直线模式,笔者曾多次撰文批评,并提出了“三角形”社会结构与运行的理论新模式。这一新模式的建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经济基础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生产方式”的观点。本文拟以三角形社会结构与运行模式为立足点,从全新的角度来论证这个问题,并辨析有关论点。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仟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①因此,树立反腐败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反腐败的思想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反腐败与搞好经济建设的关系。一、反腐败发展生产力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在肯定生产力起最终的决定作用的同时,确认国家、政治、法制、哲学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重要部分之一的“法也是如此”,它具有反过来影响产生它的基础的“特殊能力”。列宁、斯大林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组织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保护公有制,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力,保护人民的正当经济利益,加强经济管理,对社会主义经济领域中的法制十分重视。列宁指出:“法律是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策。”斯大林说:“用苏维埃政权的法律给我们规定的一切方法和一切手段去进行斗爭,——这就是党的基本任务之  相似文献   

12.
国内哲学界进行的关于“决定作用”与“反作用”问题的讨论,在谈到物质、生产力、经济基础分别对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时,基本上没有大的分歧;但是,当论及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分别对物质、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问题时,意见就很不一致了。把这些不同的意见加以归纳,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  相似文献   

13.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完成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艰巨任务,他们最初着重阐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还论述不够。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革命实践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党内出现了一股机会主义潮流,以恩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和以福尔马尔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歪曲唯物史观,鼓吹无政府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当时,资产阶级社会学家保尔·巴尔特之流也乘机肆意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称历史唯物主义是所谓“经济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歪曲为机械决定论和…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本身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内涵,将有助于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着力提升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对科学发展观与“宜居”少数民族地区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时,须在历史唯物主义所指出的: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逻辑起点上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5.
在物质与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三对矛盾中,有些同志主张后者对前者能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简称“反作用决定”),并提出了几个典型的论据。笔者认为,“巨大的反作用”不等于“决定的反作用”,主张“只有一个决定作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基于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反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制度保障和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期的运用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夏澈 《文教资料》2007,2(4):92-9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而我国的经济法制建设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与邓小平经济法制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关于经济法制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这一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理论结晶,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正确处理经济与法制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上层建筑和经…  相似文献   

19.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本文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共同探讨。一、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范畴,又是政治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讲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应该特别强调三点: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一个社会生产的两个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的红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我们以此为据认为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基本范畴:这对范畴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比是属于低层次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指导下,认真考察这一对范畴,特别是生活方式,才能丰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范畴,从而增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