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神童”冯昊16岁就通过了研究生考试。4月16日,某报以《“成年人”难熬青春期躁动》为题报道了他的学习、生活。但笔者发现,记者竞向冯昊提出了很多恋爱方面的问题,如“你想找女朋友吗?你追女孩子失败过吧?要找女朋友,是不是找你的同龄人?”……  相似文献   

2.
“今天又去批评哪里?”“最近准备捅点什么事?” 从事了几年舆论监督工作,这两句是我听得最多的话。除去调侃的成分之外,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人们意识上的一些偏差。 长期以来,不少受众,也包括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批评,就是“曝光”。  相似文献   

3.
故事在哪里     
“故事在哪里?”或:“新闻在哪里?” 这是作为人类第二古老的职业——记者几千年一直在问的核心问题。人类虽然经过了石器、青铜、铁器时代,经过了口头文学、甲骨文、铭文、帛书、竹简、纸张、刻板印刷、活字印刷时代,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的诞生和发展,进入了媒体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故事在哪里?”这个古老的问题还将永远地问下去。  相似文献   

4.
家国大事     
几年前,我出差到一座小城。这座小城是我曾生活过十年的地方,在那儿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因此我对她怀有特殊的感情,在心灵深处,我把她当作我的故乡。然而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重新踏上这片心目中的圣地,寻觅我的稚拙足迹时,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却占据了我的心头。那大片的绿野哪里去了?那飘香的荷塘哪里去了?那清澈的小河哪里去了?眼前只有缺乏规划的  相似文献   

5.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6.
戚茂武同志是1995年由洪山区经济相对富裕的建设乡调到经济底子较为薄弱的九峰乡来的,当组织部门征求他个人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我个人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戚茂武不论是1995年担任副乡长,还是1997年担任乡长,或是1998年担任乡党委书记,“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这句话始终贯穿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刚到九峰乡,戚茂武就遇到了“天下第一难”的事。1996年,九峰乡的计划生育工作被市计生委列入重点管理范围。当时,他是分管工业的副乡长。10月的一天中午,他正在为处理…  相似文献   

7.
记者是离灾难或突发事件距离较近的人。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保护问题一直颇受关注。那种为了完成任务不顾他人感受去撕裂伤口,为追求“催人泪下”效果,一再挖掘当事人的痛楚,诸如不注意问话方式,重复采访,甚至新闻“炒作”等行为受到业内外的反感以至唾弃。那么悲情新闻要不要挖,怎样挖,度在哪里?怎样对待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隐私权?记者的同情心、人文关怀怎样体现?职业道德的底线在哪里?本刊特约请资深新闻工作者和有关专家谈谈他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建立过219年辽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来突然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这一直是一个令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9.
就像是三座界碑,“从前”“现在”“未来”,轻而易举就将漫漫的岁月长河划分成为简洁明了的三个阶段。当我们站在“现在!’这座界碑回望“从前”时,那条悠远而漫长的时间隧道里漆黑一片,让我们的视觉出现了盲点。在那个似乎遥不可及却又充满神奇诡秘的世界里,究竟发生过什么?出现过什么?经历过什么?又诞生过什么?带着探询的好奇和冲动,我们迫不及待地让时间倒流,竟然惊讶地发现,  相似文献   

10.
这应当说是一个老掉牙的题目,可它却又真真切切是一个常新的题目。好作品的源头活水在哪里?作了10年记者,以我个人之见,唯有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生活,去观察,去揣摩,去领悟,去提取,“新闻眼”才能亮起来,才能易发现和采写到有价值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1.
1993年8月21日,某省报在头版发了一条消息,介绍一位全国劳模,农民企业家为了发展高科技项目,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忍痛卖掉了四辆高级轿车,其中有“奔驰”、“奥迪”、“桑塔纳”、“大禹”等。这条消息见报后,许多人认为是一篇针对性强,有新闻价值的好稿。然而,有位公安交警部门的同志却提出:“在此之前‘大禹’车我们国家一辆也没正式进口过,这劳模的‘大禹’车是哪里来的?莫不是买的走私车吧?”  相似文献   

12.
“小新疆”在尘土飞扬的背景里突然拿着枪闯进了他的视线,他走上去和对方说话得到了回答:他拿出烟对方欣然接受:他举起机器对方仍然自顾自地玩着手里的枪……他们是谁?家乡在哪里?他们为什么流浪?  相似文献   

13.
大瑶山、军都山两座大隧道将于今年建成。很多同志关切地问:“下一个工地在哪里?”——这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确实已经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了。全国基建战线改革的深入发展,招标投标取代了指令性计划.现在,我们的设计与施工任务,只能靠自己到建筑市场去竞争,不提高竞争能力,就会面临“没饭吃”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就是如此! 在经营方面,我们早已设立局处两级经营部门。同志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不少成绩,但仍难以适应需要。现在不仅仅是“下一个工地在哪里”的问题,而是要找到若干个“下一个工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经营工作成了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4.
刚刚迈过新千年的门槛,美国在线兼并时代华纳的消息即扑面而来。这一令全世界瞩目的网络媒体巨人与传统媒体巨人的“联姻”,告诉我们什么?对于我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深化改革,加快网络传播业建设有些什么启示? 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认真地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60年代初曾经蜚声一时的江苏医院,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销声匿迹.究竟它去了哪里?笔者将其发展沿革及其“消亡”的历史轨迹整理如下. 江苏医院成立背景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897年著名的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绘制了他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是一幅充满哲理性的大型油画。由于此时,高更贫病交加又丧爱女,于是他决定在自杀前绘制一幅绝命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说:希望能在临死之前完成一幅巨作。在这幅画中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人物是亚当采摘智慧果  相似文献   

17.
“我们到哪里去弄那1.2万元钱?”北京市著名的打工子弟学校——海淀行知实验学校创办人易本耀为难地说。  相似文献   

18.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在新闻界抓作风、改文风这件大事上,同样有一个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要由此及彼、相互关联的问题。 历史地看,抓作风与改文风在新闻界不算一个新的口号;发展地看,只要新闻事业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件大事就要永远地抓下去。而现阶段新闻从业人员比较关心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社会条件下,妨碍开展“抓”与“改”的认识难点在哪里?改进的操作办法如何掌握?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韩国作家李福英,她自写自画了一部给13岁少女的卡通书。捧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一种无可挑剔的美。作者以一种东方式的深沉的人文关怀,以一种母亲的智慧,亲切地、豁达地给13岁的女孩子描述了成长的美丽及生命的快乐,没有一点儿卖弄炒作,没有一丝轻薄亵渎,作者用优美的语言轻松愉快地解释了少女青春期所遇到的一切烦恼和困惑,揭示了“我从哪里来”的生命奥秘;“见到了心仪男孩就怦然心动”的青春期奥秘。本书  相似文献   

20.
我曾经写过好几篇关于时间的文章,但每次都意犹未尽。假如要问我崇拜什么,我脱口而出,“时间”。时间是一只“万能”的手,一切都会从它那里得到印证。而时间是少不了“载体”的,历史就出来担任了这一角色。历史又特别需要公正的历史学家来记录来考证。1996年的某一天,电视里正播放《人与自然》节目,目睹人类对动物研究的新成果,我忽然想,100年前的人有这么聪明?1896年中国人尚沉浸于头一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和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阴影之中,哪里有人有“闲心”去搞动物研究?而在欧洲,德国人理查德·赫特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