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玉辉 《中国德育》2007,2(5):80-81
赏识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学生学会赏识他人,二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赏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善用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  相似文献   

2.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快乐,赏识能使人树立自信心,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夸赞,会带给学生动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着用赏识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张永彪 《贵州教育》2012,(11):26+28-26,28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实现自我欣赏、自我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对方,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勇于进取的信心和动力,本质上赏识是一种心理激励。那么怎样正确赏识学生,挖掘学生潜能呢?  相似文献   

4.
余继善 《湖北教育》2004,(22):52-53
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宽容往往被教育所忽视,事实上,宽容学生的缺点与赏识学生的优点是教育过程中两个互为联系的最重要的方面。赏识学生的优点需要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缺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赏识学生的优点。但大多数教师认为,赏识学生的优点带有积极的意义,比较容易做到;而宽容学生的缺点带有消极的作用,往往不容易做到,这也许是我们教育的一种缺憾。  相似文献   

5.
“赏识”是一种艺术,体现出对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的赞扬和肯定,达到鼓励和鞭策的目的,强化学生的正面发展效应。“赏识”的鼓励及鞭策是学生精神的需要,是对学生感情投资的无价资本,这种资本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好方法。“赏识”艺术需要班主任具有真知灼见,有超人的洞察力,把握好运用的时机。“赏识”的过程是产生班级凝聚力、班级向心力和赋予进取心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善用“赏识”艺术。  相似文献   

6.
赏识,是唤醒学生自我价值的号角;赏识,是开启学生奋斗之心的钥匙;赏识,是滋润学生灵魂的雨露:赏识,还是教师成长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赏识好似一道阳光,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赏识犹如一剂良方,能使很多学生受益匪浅;赏识是一种爱心教育,是教育的艺术。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尝试了赏识的教育艺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科学先进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推动体验,体验走向成功。”赏识对于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可以使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赏识教育理念可应用于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教学。因为,赏识性的言行带给学生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是一种向上的自信,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卸掉了压在孩子们心上的自卑的巨石,提升了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得更好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赏识教育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实际上,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国各中、小学正在开展对“赏识教育”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探讨出不少的宝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通过大量的教育和教学实践认为“赏识教育”虽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下面我想就“赏识教育”中存在的几个误区,以及如何走出这些误区,谈谈自己的看法。误区一、只赏识“双优”生、忽视“双差”生。一般来说老师总是“赏识”那些成绩和表现都比较好的学生,这样做既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进步,同时也容易使好学生处于孤立的地位,不利于好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赏识教育就是肯定、赞美学生的优点、特长,其实质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一种激励,一种评价,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豪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感到要想成功实施赏识教育必经在赏识教育的目标上下功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赏识教育作为目前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态,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条可能的途径。但由于人们并未正确认识到赏识教育的基本精神以及爱的实质,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赏识教育中,我们要贯穿其基本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3.
宋昆鹏 《青海教育》2014,(11):28-28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摈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通过赏识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优点、长处、潜能,开发学生智能,培养美德,最终达成学生人格、精神和生命的发展和成长。在此,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赏识教育越来越成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提倡的一门教育艺术,赏识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的法宝。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对赏识教育的片面性理解,使得赏识教育越走越远,为了赏识而赏识,赏识成了目的。一味颂扬会使自我认知扭曲和变形,教育中赏识的泛滥同样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教育到底要不要惩戒?  相似文献   

15.
赏识是一种心理上的积极驱动力,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会自信地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6.
赏识本质上是一种激励,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实施必要的赏识教育。据此,本文对赏识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方法作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7.
蓝苑英 《农村教育》2006,(1):119-119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绝对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可见被人赏识后的无穷动力是多么之巨大。从干部到百姓,莫不需要他人赏识,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因此,作为教师应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只有赏识了自己的学生才能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的自尊,挖掘学生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似文献   

18.
“赏识”二字早已认识了,但对“赏识”二字内涵的真正理解还是源于学校推行的赏识教育,源于一个后进生的转变。原来赏识这么美丽。现在的学生都有比较严重的厌学现象,即使不厌学,学习自觉性也不强。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就是这样,每天都有几位学生没有做作业,听课时总有几位学生不认真。其中有一位后进生更是经常没有做作业,学习成绩差,学习没有一点兴趣,我使出浑身解数:把他留下来补课,对其进行有关学习目的性的苦口婆心的教育,请家长到学校……十八股武艺用尽,但是收效甚微,我丧气,想放弃,正巧学校推行赏识教育,心想何不一试。  相似文献   

19.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赏识教育中教师应做到“三多”: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把学生当人.献出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20.
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对人的肯定的表现,是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所必须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而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师都得不到赏识,都不能抬起头来走路,又何以去赏识学生,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一位优秀教师说得好:“得到赏识的教师笑是甜的,不被理睬的教师笑是淡的,受指责和打击的教师笑是苦的。”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经常得到赏识的教师精神愉快,情绪乐观,而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发展欲望和十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