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教育"的内涵快乐是人的一种基本情绪和行为表现。快乐的体验首先源于对需要的满足,若需要得到满足,则会产生快乐;需要不能满足,则会表现为痛苦。快乐即是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2.
快乐是人的一种情绪,是指盼望的目标达到和需要得到满足后.对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快乐第一就是指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活动时一定要把是否能给学生带来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情绪体验放在第一位,把它作为设计活动、开展活动、评价活动的首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快乐是人的一种情绪,是指盼望的目标达到和需要得到满足后.对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快乐第一就是指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活动时一定要把是否能给学生带来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情绪体验放在第一位.把它作为设计活动、开展活动、评价活动的首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吴松茂 《新疆教育》2012,(11):179-180
美术的“审美快乐”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受,作用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面,使整个意识活跃起来,产生一种轻松自由、愉悦的情绪体验。美术教育正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以提高审美意识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作为美术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外,还要通过美术愉快教育使学生体验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和创造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正>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快乐是一种心理情感体验,是因某种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的情绪状态。学习应该成为一种愉快的。这是因为人有一种基本心理需要。因此,学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有效学习的情感体验是快乐的。其次,愉快教育的实质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愉快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开展愉快教育的关键。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参与的越多,教育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快乐是人的一种情绪,是盼望的目标达到和需要得到满足后,对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作为一名大队辅导员,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时要一直把能否给学生带来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情绪放在第一位,把它作为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开展活动着眼点、评价活动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首先,快乐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快乐带给人一种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可以激发大脑潜能,可以增强记忆力和反应力,促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人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勇于战胜困难,也提高活动效率,促进心理健康.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们有健康的身体,就得让他们变得快乐起来.早在1925年,革命先烈邓中夏同志在劳动童子团的宣言中就号召"到团里来受点教育,享受点快乐."因此,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快乐需求,始终把让学生得到愉悦的情感作为开展活动的首要依据,使他们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张梅玲 《家庭教育》2009,(11):28-29
快乐就是一种愉快、满足、欢乐的情绪,是与有机体的需要紧密联系的,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起源于人对于实际需要的满足。人都有哪些需要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大致分成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知识、理想、抱负等;尊重的需要,成败、力量、权利、名誉等;  相似文献   

8.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来说,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高兴、快乐、喜悦、愉快等积极情绪,会使人思维活跃、活动效率提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沮丧、愤怒等,会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幼儿教师的消极情绪无益于自身的健康与发展,也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所以,  相似文献   

9.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一般来说,当客观事物符合并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使人产生满意、愉快、喜爱、振奋等情绪体验;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悲哀、忧虑、厌恶、愤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0.
快乐教学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体验积极的情绪,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是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也是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告诉我们,快乐是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良好情绪反应。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指出:“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整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  相似文献   

12.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15):48-49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愉快、振奋等;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痛苦、失望等,如果人的合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受挫感、忧郁感和压抑感,进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幼儿的心理需要,并要努力满足他们合理的心理需要。一、热爱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被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要在我们的一项相…  相似文献   

13.
周天梅 《教书育人》2000,(20):43-45
愉快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愉快为核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主动求得全面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一种教学活动。愉快教学中的“愉快”属心理学情感范畴。更确切地说它是情绪。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喜怒哀乐便是情绪现象,其中“乐”即为愉快,是人类最主要的基本情绪之一。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它包括刺激情境(客观事实)及对其解释、需要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就为具有情感体验的愉快教…  相似文献   

14.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般来说,凡符合、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往往会使人产生满意、愉快、喜爱等情绪体验;反之,凡不符合、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则会使人产生不满意、不愉快、憎恨、忧愁等情绪体验,因此说情绪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初中学生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情绪基础比较薄弱,波动较大,所以情绪的调节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5.
车俊伟 《课外阅读》2010,(12):102-102
情绪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如喜、怒、哀、乐,易随情境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作文教学还不尽人意,出现了教师投入多却成效少的怪圈现象。我认为这关键在于小语界作文教学的视觉还习惯囿于认知领域的“教”,而对学生学习作文的心理过程这个广阔的领域研究还很不够。要走出这个怪圈,让小学生愉快地学习作文,首先要明确的是人的愉快情绪是怎样产生的?愉快,作为人的一种情绪体验,在人们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当其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愉快而积极的情绪。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运用各种教学变量,去满足小学生习作的心理需要,他们就会心情愉快地学习作文。 那么,小学生习作的心理需要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呢?我认为有以下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黄俐萍 《成才之路》2013,(32):13-13
快乐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快乐情感对幼儿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幼儿快乐情感的培养,需要营造快乐的情感氛围,促进幼儿快乐情感的体验。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活动,促进幼儿快乐情感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46):75-76
心理学认为,快乐通常是指盼望或追求的目标实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愉快的心理体验。通俗地说,快乐是他人的认可,是心灵的满足,是成功的愉悦,是上苍给人类的恩赐。  相似文献   

19.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倾向性主观心理体验与相应的行为反应。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如果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产生肯定性质的情绪体验,如喜爱、愉快、满意、振奋等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产生否定性质的体验,如忧虑、悲伤、惊恐、愤怒、痛苦等消极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衣明 《教书育人》2007,(1):36-38
快乐,一定意义上是人活于世的支撑和目标。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是快乐的;有安宁的环境,不必担心炸弹击中你的头,是快乐的;有稳定而不断扩大的交际圈子,是快乐的;而更深刻的一种快乐是你的劳作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对别人有所贡献,从而赢得了尊重。这种种都是源于对人的某一层次需要的满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道理,并且他认为,一般说来,当低层次需要得以满足后,其上一级需要才得以凸显。也就是说,人的快乐也应该是分层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