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想使本次习作获得最佳效果。可以从三方面着眼:首先选准对象,敞开心扉。这篇习作你要跟谁说心里话,是老师、家长、叔叔、阿姨、小伙伴……周围的人很多,你选谁呢?关键是谁对你成长影响深,能在你成长  相似文献   

2.
一只蝴蝶从敞开的窗户飞进来,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飞舞。它努力了好多次,始终没有飞出房子。这只蝴蝶之所以无法从原路飞出去,原因是它总在房间顶部的空间里寻找出路,总不肯往低处飞,那低一点的位置就是敞开着的窗户。甚至有好几次,它都飞到高于窗户顶部至多两三寸的位置了,可就是不肯再飞低一点。这个故事不得不使我们产生思考,我们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认为新课改以来,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悟”太多了,语言文字训练太少了,这是忽略了“工具性”,走向了“人文”的极端。似乎只有那种拿出一句话来,让孩子辨析其中的…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学生明乎此,认真练习,教者明乎此,认真指导,终必有成。批改固教者之要务,然须进一步想,必使学生能自改其文,或文成而竟不须改,乃有济也。果臻文理通顺,习作课即为成功。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语文教育书简》)两年多来,我们沿着叶老的这一思路,从“认定标的”,“认真指导”,“自改其文”,到“习作课所不克任”的“学养”,走过了一条摸索着前进的道路,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作文评改程式.一、认定标的.我们在深入师生中发现,不  相似文献   

4.
一块积木     
小蚂蚁聚精会神望着前面,小蝴蝶好奇地问:“你发现什么有趣的东西啊?” 小蚂蚁指了指前面说:“瞧.那边有一件红色的东西。” 小蝴蝶连忙飞了过去看了看,然后对小蚂蚁说:“是一块红色的积木。” “是谁丢的积木呢?”小蚂蚁说:“它的主人一定很焦急,我们一起找找吧” 于是,它们就分头去找丢了积木的主人。 小蝴蝶飞呀飞,看见小白免低头寻找东西,就问:“你在找积木,巴?” “是呀,你看见,它在那儿?”小白兔高兴地望着小蝴蝶说 小蝴蝶说:“我看见一块圆形的红积木,就在那边的草地上” 小白兔失望地摇摇头:“我丢的红积木不是圆形的。”说完,它就…  相似文献   

5.
统编六年制小语教材自第八册开始,在基础训练的作文命题中,先后安排了五次写“事物”的习作。“事物”是指事?指物?抑或其他什么? 纵观六年制小语七~十二册所列作文题,写某种“事物”当属状物一类的文章。教材中属于写人的命题,指示语很明白。如“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你熟悉的人”(七册基础训练6,简  相似文献   

6.
秋天又如期而至了,谁也挡不住,虽不至于“秋风又黄江南岸”,但树上的叶子又一次不情愿地簌簌飘落,在空中一圈圈地打着旋儿,画着优美的弧线,悠悠地落在地上,像极了蝴蝶。“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知道他迷的是何种蝴蝶,但可以肯定他迷的不会是这种蝴蝶,  相似文献   

7.
陈墨在岳麓山的山道上发现了一只濒死的蝴蝶。谁会注意到这只濒死的蝴蝶呢?一只昆虫的生与死与我们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11岁的陈墨目睹了这只蝴蝶的死的过程。蝴蝶之死使他感到惊心:“它的肢体不安地扭动着,几只脚左一蹬、右一蹬……”“猛然间,蝴蝶全身上下一阵狂速抽搐,连破翅膀也振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9.
驱骥与驱羊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於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 “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相似文献   

10.
是谁撒下了一季的亮丽,满眼的灿烂阳光?是谁孕育出繁花遍地,万野铺绿?是春天。听,那在树梢上“啁啾“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看,那缤纷的蝴蝶,在暖人的春风中摇曳着翅膀,穿梭于花丛中。  相似文献   

11.
导入语:师:同学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虽然现在是严寒的冬天,可是等到春风来百花开,马上就到春天了。你们喜欢春天吗?生:喜欢!师:好!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春之歌”大型专题征文赏析活动,让我们在同学们的习作中去进行一次赏春旅行吧!我们来比一比、看一看,谁写得更棒?谁把春天描写得更美?谁能成为我们百草园文学社的小作家?好吗?生:好——师:“春之歌”大型专题征文赏析活动现在开始——  相似文献   

12.
有你,真好     
窦辉 《小学生作文》2023,(23):33-34
<正>窦老师:“有你,真好”这几个字读着就让人感到暖心。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那么一个人,让你一想起来那些场景、那些事,他/她温暖的动作或话语就会一一浮现在你眼前?阿呆:有啊,比如文君,我每次写不好作文,她都会鼓励我。可是,我要怎么把对她的感谢表达清楚呢?文君:写好这篇习作,明确主题是关键。窦老师:对。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谁?为什么觉得有这个人“真好”呢?  相似文献   

13.
蝉的话题     
夏天雨后的早晨,于洋一进门就举起纸盒大声喊:“你们猜这纸盒里有什么?”孩子们愉快地猜测着:“是一只蚂蚱。”“是一条大青虫。”“是一只蝴蝶。”于洋得意洋洋地打开纸盒说:“都不是,是一只知了!”孩子们顿时议论开了:“我知道,它叫‘蝉’。”“这是一个损害树木的坏蛋。”我问:“你们知道它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吗?”谁也说不出来。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想:现在正是蝉多的季节,何不带他们去寻找幼蝉呢?  相似文献   

14.
天鹅和蝴蝶     
金雯珍 《小朋友》2004,(11):2004
“春来啦!春来啦!”你听,是谁在欢呼?噢,原来是湖中那只雪白的天鹅和一只高贵的蝴蝶呀!它们为啥要叫“春来啦!春来啦”呢?是的,你瞧!湖旁的柳条荡荡扬扬,河水也暖洋洋的,木棉花、迎春花……有的昂立枝头,有的倒挂枝头……真是千姿百态啊! 天鹅雪白雪白的,两侧长着一对黄色的翅膀:还有一张橘黄色的扁嘴巴。蝴蝶穿着一件紫色  相似文献   

15.
[江西卷]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江西一考生那么多蝴蝶,在梦中舞蹈是谁,储备了阳光点亮春天的微笑?  相似文献   

16.
调查研究:心里要装着学生作文教学一直是令广大语文教师头痛的难题,在农村小学,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笔者也曾经翻阅了大量报刊文献,在实践中也曾尝试了这“法”那“法”,但收效甚微。反思之余,自忖我们的立足点是否站在了学生这一边?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都打上了成人的印记?我们是不是都在一日日地重复着单调与乏味、枯燥与无趣?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我们在全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向孩子们抛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喜欢作文吗?为什么?[旨在关注学生的习作情感取向]2.在你的眼中作文是什么?(可以打个比方来说明)[旨在探测学生对习作的感…  相似文献   

17.
谁送的票?     
一对夫妇收到了一次重要的首场演出的票,可是送票的人没有留下名字。他们给所有的朋友打了电话,想问明是谁送的票,可是什么也没有问出来,谁也不知道是谁送的。他们绞尽脑汁地想:“谁送来的?谁送来的?”首场演出那天晚上,他们去了剧院。演出精彩极了,但是他们没有心思好好的欣赏,因为他们老是在琢磨票是哪里来的?看完演出回到家里,他们发现他们的住所被洗劫一空。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被偷走了,桌子上留着一张条子,上面写道:“现在你们知道是谁送的票的吧?”?For an important opening night, a couple received a pair of theatre tickets, a…  相似文献   

18.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9.
爸爸带我去体验了一次乡村生活。 刚到农村,首先映人我眼帘的是那金色的“海洋”。“海洋”中的“波浪”在不停地翻滚,忽然一阵微风吹来,带来缕缕花香,我发现田中的路旁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花香引来了蝴蝶仙子,它们在花丛中跳着优美的舞蹈。  相似文献   

20.
[原文]魏文侯①问狐卷子②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 “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③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④拘。兄贤不过舜,而象⑤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⑥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选自《韩诗外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