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纲一入主东宫便陷入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并在冲突中处于不利地位。首先,庶子身份使萧纲继承太子的合法性,始终受到怀疑与挑战。其次,萧纲始终未能获得梁武帝的鼎力支持与信任,反而因为梁武帝宠幸佞臣、放纵诸侯王,而受到多方牵制处于孤立无奈的地位。萧纲表面上是升迁了,实际上是威望下降了、失势了,仕途的暗淡与碰壁便是他转向诗歌、大力提倡创作宫体诗的最为现实的背景与动力。  相似文献   

2.
普通七年(526),临川王萧宏薨,扬州刺史位缺.晋安王萧纲有强烈的回京城愿望.中大通二年(530)晋安王萧纲终于"被征入朝"任扬州刺史,萧统大为紧张,因为其前有"埋鹅"事件造成梁武帝与太子萧统的隔阂,萧统有梦"与晋安王对奕扰道";中大通三年(531)三月,萧统没溺动股,其忧更甚,隐瞒病情而导致病重身亡.晋安王萧纲明知"埋鹅"事件而未去说明,超越萧统子嗣被立为太子,有人劝萧纲要有谦让的表示,萧纲不从,有异于"立身先须谨重";且对逝世的萧统有诋毁之言."雅好题诗","然伤于轻艳"的萧纲入主东宫后,立即在政治、学术、文风上实行改革,开启了"宫体"时代."宫体"不仅仅表现在诗歌领域里,而且泛滥、蔓延到其他各种文体中.如赋、表、书、启、序、铭,等等.此即所谓"宫体"时代,这也是中大通三年的太子之争在日后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3.
梁代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过程,而萧衍及其子萧统、萧纲、萧绎与这个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的来说,萧纲和萧绎乃宫体诗的旗手,提出过宫体诗的重要理论;而萧衍和萧统对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则有铺垫之功。  相似文献   

4.
夏冬梅 《家教世界》2013,(2):182-183
关于宫体诗的界定,学界主要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界定,存在诸多不足。萧纲是宫体诗的创作旗手,他的宫体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宫体诗从萧纲整体诗歌中抽取出来,再进行界定,有助于得到完整的宫体诗定义。  相似文献   

5.
梁代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过程,而萧衍及其子萧统、萧纲、萧绎与这个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的来说,萧纲和萧绎乃宫体诗的旗手,提出过宫体诗的重要理论;而萧衍和萧统对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则有铺垫之功。  相似文献   

6.
侯爱华 《天中学刊》2010,25(4):76-79
萧纲为宫体诗的领袖和旗手,他不仅爱好文学,创作诗歌,还提出了“文章且须放荡”的宫体诗创作纲领。其理论是一种有悖于封建礼教的、新变的诗歌理论,具体要求是“寓目写心”、“吟咏情性”以及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讲求行文之美和声韵和谐。  相似文献   

7.
南朝文坛的萧纲是一个开宗立派的重要人物.无论是在诗歌方面,还是在辞赋和骈文方面,他都在继承前代文学新变因素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貌;其创作成就对陈隋以迄唐初的文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对宫体诗风的偏见,学术界一直缺乏对萧纲全面、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渐渐开始对萧纲予以研究,并最终在近30年时间形成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带来了审美意识的质变,文学的审美价值被发现。到了南朝尤其是梁代,以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宫体诗,把文学审美抒情功能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宫体诗第一次集中大量地描写展现女性美,力图把人体纳入审美观照之中,并由传统"重德"转向"重色",拓展了诗歌的审美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9.
宫体诗是中国诗歌史上华美的一页。宫体诗不仅形成于乱世帝王——萧纲的宫廷,而且宫体诗讲究格律、辞彩华丽以及追究声色描写的艺术特色都与萧纲的宫廷教育背景、诗歌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甚至于宫体诗的后来的声势渐大都与以萧纲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文学活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类型,宫体诗从产生至消亡,至少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宫体诗学则延绵数世纪,其内涵伴随中国诗学的发展已成为其中不可缺或的审美要素.它的产生、发展、繁荣,绝对有理论的支撑和思想的指导.但现在的宫体诗理论,似乎只是一些任人掇拾的书信和理论的碎片,这其实是一种 误解.作者以萧纲的"文学放荡论"为核心,结合萧绎和其他宫体诗人的序跋、书信、言论,从整体上考察萧纲的宫体诗学理论,包括诗歌的发生论、本质论、创作论、功能论和新变论.考察宫体诗创作和"文学放荡论"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立身"与"文章",把身边真实的世界和文学幻想的世界截然分开的"文学放荡论",既是宫体诗审美意识新变的产物,反过来又指导创作,促进审美意识的新变,在中国古代诗学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花间词与宫体诗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其中较明显的是语言风格上的继承关系。从宫体诗理论代表萧纲和萧绎的著述中,可以总结出宫体诗的语言风格为灵活流畅、优美精致、精炼风趣。结合花间词和宫体诗的文本,可以分析花间词对宫体诗的这些语言风格的继承。  相似文献   

12.
学界无一例外地把萧纲所谓"文章且须放荡"之"文章"理解为写文章,这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原文本意."文章且须放荡"还应从阅读的角度理解为不拘一格、广泛阅读.学界从创作角度理解"文章且须放荡"时,又多把"文章"的外延限定在"宫体诗"或诗歌,这既不完全符合萧纲视野中的"文章"含义,更不符合萧纲"文章"创作的实际.从创作角度讲,萧纲"文章且须放荡"应理解为突破传统,不拘泥于创作阐发儒家经义的文章,还可创作其他学术文章、应用文章及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齐梁时期,诸王幕府群体创作活动频繁,这些群体创作活动促进了咏物诗这一诗歌题材的兴盛。齐梁诸王幕府咏物诗的开拓与新变主要体现在咏物题材的广泛化和日常化以及单纯咏物诗作的大量增加。这些诸王幕府中的咏物诗实践了永明体的诗歌理论,是宫体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梁陈赋得诗的产生提供了一种诗歌题材。  相似文献   

14.
学界无一例外地把萧纲所谓“文章且须放荡”之“文章”理解为写文章,这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原文本意。“文章且须放荡”还应从阅读的角度理解为不拘一格、广泛阅读。学界从创作角度理解“文章且须放荡”时,又多把“文章”的外延限定在“宫体诗”或诗歌,这既不完全符合萧纲视野中的“文章”含义,更不符合萧纲“文章”创作的实际。从创作角度讲,萧纲“文章且须放荡”应理解为突破传统,不拘泥于创作阐发儒家经义的文章,还可创作其他学术文章、应用文章及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浸染着南朝文学独特的审美情趣的萧纲宫体诗,从古典诗歌题材到审美表现领域,都具有传承与开拓的历史意义。文章从审美指向、审美形式和审美情感三个方面,展现出萧纲宫体诗精雕细描出来的一幅幅美丽画卷,并由此探讨其审美贡献。  相似文献   

16.
论唐太宗诗     
有唐近三百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政治上是颇具雄才大略,功业卓著的英主,在文学上同样是一位勤于创作,勇于开拓的人物。现存诗歌,《全唐诗》著录一卷99首,《全唐诗外编·续补遗》补2首,计101首,另有残句8。他以其创作实绩,不仅抒写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而且对于齐梁陈隋诗风有所纠正,开创了贞观文坛的创作局面,对于促进唐代诗歌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全唐诗·太宗皇帝小传》评他的诗:“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矣!” 然而,历代评论家对唐太宗一直疵议较多,甚至视之为初唐宫体诗的代表。《新唐书·虞世南传》云:“帝常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受其影响,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说:“宫体诗就是宫庭的,或以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的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几部权威性的全国高校文学史教材仍沿用上述观点。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  相似文献   

17.
<正>梁简文帝萧纲,是梁武帝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之弟,公元550年登位,翌年为侯景所杀,年四十九,在帝业方面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他“六岁便属文,……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其写作之勤,著述之富,不唯在历代帝王之中,即使在古往作家中也是极少见的。张溥《汉魏六朝三家集题辞》说:“史言梁简文帝文集一百卷,杂著六百余卷,自古皇家撰论,未有若是其多者。”这样一位才华纵逸的作家,只是因写作了一些以宫闱私情为内容的艳诗,即所谓宫体诗,自古以来一直遭受贬抑,在文学史上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考察文学批评史 ,人们对宫体诗的评价经历了从体裁形式向题材内容的转变过程。《梁书》从体裁的特点出发 ,总结宫体诗与此前的“元嘉体”、“永明体”的异同 ,用的是“艳”字。自唐代开始 ,论者注意到了它所描写的对象多与女子有关 ,虽然仍用“艳”字 ,但已含有男女之情的意思。清代以来则主要是言其内容 ,将之归于男女之情并称为“艳情” ,给予“格调不高”的评价。时至当代 ,诸多重要的文学史著作都沿袭宫体诗艳情的说法。事实上 ,“艳”与“艳情”的各自本义相去甚远 ,就后者所指宫体诗的题材内容而言 ,描写美丽女子并赋予诗人的美好情感本身就不为过错。而且 ,从《玉台新咏》所汇集的 188首宫体诗特别是其代表诗人的作品来看 ,其文辞清丽 ,内容广泛 ,虽然都不出美女藩篱 ,但情感纯洁 ,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真情赞美 ,毫不轻佻腐糜 ,于小范围见出大景象。正因为如此 ,宫体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才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褒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他的前期诗作创作于宫体诗盛行的南朝,但是总体风格并没有受到宫体诗风太大的影响,五言诗更接近以清新明丽著称的永明体,乐府诗虽然借鉴了宫体诗的一些创作手法,但基本上还是健康积极基调。  相似文献   

20.
“声律风骨始备” ,即盛唐诗歌最重要之特征。四杰四友为唐代诗歌蓬勃发展之前奏。陈子昂高举反齐梁轻艳、复汉魏风骨大旗。张说和张九龄继承陈子昂。盛唐诗有山水诗和边塞诗两大流派。李白与杜甫承前启后形成风骨特征 ,将唐代诗歌推至艺术之巅。“永明体”平仄格律已初具雏形。“宫体诗”推动律诗形成。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唐玄宗倡导“文章革旧新”、重视声律。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诗人思想空前解放、创作领域空前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