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华北高产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华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况进行了阐述 ,对华北高产粮区的典型区域山东省桓台县农用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水资源管理不善是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并在区域、农户、农田三个层次上提出了农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生活、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都离不开水。水也是其它物质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之一,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面对紧缺的资源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的作用,已经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让有限的资源能够可持续的发展,是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逐渐短缺,水环境日益恶化,只有探寻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够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有效发展。对水资源的管理要注重统一协调,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完善对水资源的基础研究配套。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供水需求日益增长极有可能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以及农业、工业和能源生产用水供应下降的问题做了分析,强调了影响的严重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水资源缺乏。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西北地区稀缺的水资源成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西北地区长期发展中 ,对紧缺的水资源在利用中存在很多问题。这种情况制约了西北地区开发的进程 ,必须从战略高度上对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改善。本文作者针对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合理解决危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将发展中心转移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上,不但有效的节省了水资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还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我国水资源基本现状和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供水需求日益增长极有可能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以及农业、工业和能源生产用水供应下降的问题做了分析,强调了影响的严重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一些看法及建议,以便探讨。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补步评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在中国和世界上最活跃的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该区各市2002年,2010年和2020年各行业需水量和水资源供需水平状况,提出了水资源质量损失系数和水资源承载力(相对承载力)指数等概念和计算方法,评价了各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趋势,认为三角洲用水问题严重,尤其是东莞,深圳和广州,其水承载力较其他城市.指出了工业结构性缺水,生活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等三大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建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3种模式:外引型模式,外调型模式,内调型模式。研究与协作,包括与邻区,邻省和港澳之间的合作与协作。除了供水之外,防洪,航运,压咸,发电等功能也不可忽视,用系统工程来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水利资源严重缺乏的今天,如何搞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就此问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确立目标,明确思路,全面规划从传统观念上,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来解决用水问题。在多年来水利实践中,根据这一治水思路修建的工程设施,对于解决当时的缺水问  相似文献   

11.
吴县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分析了吴县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姚建衢 《资源科学》1993,15(4):5-12
本文以地处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地区为例,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特点,拟定水资源对农业影响的因子系统,采用因子系统方法分析构成要素。评价水资源地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区域的因子特性、因子得分与分布出发,探讨研究区水资源合理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态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已成为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海洋渔业资源的基本情况、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提出了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滇西北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郝性中 《资源科学》2000,22(5):63-68
滇西北地区是云南地势和纬度最高的区域,土地资源以山地高原为主;陡坡地多、平地少;高寒层土地多,低热层土地少;垂直分异明显,水平分异突出;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近年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陡坡垦殖和轮歇种植日趋严重,造成森林减少、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使人口-土地-环境矛盾日趋突出,导致贫困人口较多,部分人口失去生存条件。本区面临生物资源保护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应从人口-土地-环境互养共生角度出发,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因地制宜,调整用地结构;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土地开发条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集约经营和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开荒节流,实行土地整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土地的管理和监督;控制人口增长,调节土地需求。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价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姜文来 《资源科学》1998,20(1):35-43
水资源价值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在的影子价格模型、边际机会成本模型、供求价格模型等水资源价值模型各有优缺点,但均没有完全解决水资源价值问题。水资源价值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系统,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为此,本文提出了水资源价值模糊数学模型,该模型由水资源价值综合评价(I)和水资源价值(价格)计算(II)两部分组成,其中I部分是对影响水资源价值的各因素进行模糊评价,综合评价为V;水资源价值WLJ=V·P,P是水资源价格向量,它是通过对水资源的价格上限适当的分割构成,最后以北京为例,对水资源价值模糊数学模型开展有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水资源价值模糊数学模型符合实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经济 (果树 ,木本粮食、食用油料 )林1) 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同时 ,探讨了经济林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和建议 : ①把经济林的开发利用当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 ; ②加强科技投入 ,提高经济林的优质良种化程度 ,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类 ; ③大力发展和改造以及深度开发木本食用粮食、油料林等种类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进入80年代,农业基本资源非农化进程加,水土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的根本制约因素。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应用主成份等系统分析方法构建资源与环境分区指标体系,聚类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完成了我国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并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模式。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和世界上最活跃的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 ,计算了该区各市 2 0 0 2年、2 0 1 0年和 2 0 2 0年各行业需水量和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 ,提出了水资源质量损失系数和水资源承载力 (相对承载力 )指数等概念和计算方法 ,评价了各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趋势 ,认为三角洲用水问题严重 ,尤其是东莞、深圳和广州 ,其水资源承载力较其他城市弱。并指出了工业结构性缺水、生活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等三大问题和矛盾 ,提出了建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3种模式 :外引型模式、外调型模式、内调型模式。研究认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水资源要得到合理的持续利用 ,应当有流域内部和跨流域的通力合作与协作 ,包括与邻区、邻省和港澳之间的合作与协作。除了供水之外 ,防洪、航运、压咸、发电等功能也不可忽视 ,用系统工程来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陕南秦巴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历史文献与作者陕南秦巴山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地考察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本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质量优良;二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三是资源开发、用水用电优越。据此,全区已建成了大、中、小工矿企业85家,乡镇及个体厂矿100余家,开发利用矿产40余种,其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但由于人们认识及工作中的失误,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粗放式开发、采富弃盆,回收率低。②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针对以上问题,进而探讨了矿业持续发展方略,同时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矿业;建立集约型生态经济矿区;强化“废物”资源化系统工程建设;依法治矿,依法管理和保护矿产资源等矿业持续发展的具体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