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是“文化遗产”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比喻的本体文小燕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大宅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比喻“文化遗产”,课本的预习提示也认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赵建晖 《考试周刊》2014,(82):26-26
<正>自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中学语文界几乎都把文本中那个著名的喻体大宅子解读成了文化遗产。大宅子果然比喻的是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作分析。一、从喻体大宅子来看所指的可能性鲁迅后期杂文所涉大多是严肃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写作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也不例外。但是文本后半部分比喻论证的选择和使用,使阅读者从对社会政治话题的紧张专注,转移到和大众更贴近的日常生活上。让读者在更加可感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历来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点篇目,其中“大宅子”在各种教参中均解释为“比喻文化遗产”。对此解释,笔者心生疑惑,经反复阅读,查阅资料,发现疑点来自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是解读这个文本无法绕过的。根据比喻论证的两大特点(一要"用形象的比喻",二能"加强对观点的证明"),通过对文本相关段落以及字词句的分析,认为"大宅子"是举例论证而非比喻论证。依循全文的逻辑,"大宅子"应是指"外国文化"而非"文化遗产";而单看"大宅子"那段文字,又确实是在说遗产问题。这似乎是一点小小的瑕疵。  相似文献   

5.
佚名 《师道》2012,(7):120-120
都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婚后,经过以俺媳妇为导师的加里敦大学严格深造、悉心培养,俺各科成绩均高歌猛进,日新月异。再加上俺自身的努力,俺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专业的、忠实的家庭指令执行者。总结起来,俺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学以致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比喻”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更加尖锐。它们本不容易混淆,但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却让我犯难了。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赞颂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后两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7.
佚名 《师道》2012,(Z1):120
都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婚后,经过以俺媳妇为导师的加里敦大学严格深造、悉心培养,俺各科成绩均高歌猛进,日新月异。再加上俺自身的努力,俺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专业的、忠实的家庭指令执行者。总结起来,俺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学以致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不论课堂教学改革怎样发展,课堂上教师的“问”始终是课堂教学最重要最主要的方式。教师最匠心的课堂设计可以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解读、教学的具体抓手、教学模块的设计等方面,但这些精妙的设计最终都会从教师设“问”这个点体现出来。因此,教师的“善问”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语文课堂而言,“怎样教”则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善问”上。  相似文献   

9.
不论课堂教学改革怎样发展,课堂上教师的“问”始终是课堂教学最重要最主要的方式。教师最匠心的课堂设计可以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解读、教学的具体抓手、教学模块的设计等方面,但这些精妙的设计最终都会从教师设“问”这个点体现出来。因此,教师的“善问”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语文课堂而言,“怎样教”则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善问”上。  相似文献   

10.
常常发现有人把本体、喻体、比喻词误认为是比喻的三要素。最近在阅览室随便翻翻,又看到一篇题为《打个比方就知道》的文章(《小学生阅读报》1994年1月15日第5版,吉林出版,作者:陆桂林)。作者说:“比喻由三个部分组成,通常又称比喻三要素,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在“比喻”词条中说:“被比事物、比喻事物和相似点是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见该词典第14页)可见,比喻的第三个要素是“相似点”,而不是“比喻词”。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記得我在农村里曾經看过旧戏班子排戏,当导演的“师傅”总是不高兴別人去看,有时甚至干脆把看排戏的人們轟走。因为他們常常严厉地管教“徒弟”。怕当着众人的面,臉上不大好看。解放后新的农村剧团已經大不和同,它是群众性的文娛組織,排戏时不但再不避人,有时还請人去看,以便听取大家的意見。这也是新社会的一种新作风。奇怪的是今天在我們的教学工作中,竟有人因沾染了旧戏班子的習气,把教学工作也当作排戏演戏了。說来大家一定不大相信,可是竟有这样的事实。不久前,我們到一个小学去参观,那次还是和当地教育局一位同志一起去的,据說这个学校的課堂教学在全市說来,是比較好的,曾得到过苏联專家的好評。因此想去那里听一听課,学習一番。那知和校長一談,意外地遭到拒絕,她很委婉地对我們說:“实在对不起,暫时还不能听課,因为我們还没有很好地准备,等下星期全区进行“公开教学”的时候,一定特地去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品里的平民百姓,大都没有名与姓,《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和八公公,《风波》里的九斤老太和八一嫂,《明天》里的单四嫂子和王九妈,他们究竟姓甚名谁很难说清,就是“原来也读过书”的孔乙己也只有个孔姓。人的姓名,其实不过是个符号罢了。只是鲁迅笔下的这些符号,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有点古怪,有点不可思议。鲁迅先生对此有过诠释:“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风波》)用秤称新生婴儿的风俗至今犹存,用斤数当作小名的事已鲜为人见,可这在清末民初的江浙一带却并不罕…  相似文献   

13.
王崇伦在生产革新上的成就:一年完成四年一个月又十七天的工作量的先进事迹,在我周围,很多小学教师却喊伟大,都说这样子社会主义可以提早到来,就是很少说要向王祟伦学习的。偶而有人提起向王崇伦学习的话,结果,总是引起一场争论,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你说小学教师能把四年教学任务在一年内完成吗?五年一贯制也不实行了,六年缩短一年也不行,别说一年完成四年的工作了。”  相似文献   

14.
《学前教育》2006,(12):26-27
理论层面上说,学前儿童是万物有灵论者,成年人眼中无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然而,现实中,一些幼儿教师却遭遇着这样的场面:跟孩子讨论嫦娥奔月的传说时。有孩子指出了“月亮上有好多陨石坑”;讲到雪孩幻化成天上的云时,有孩子在下面说“那是假的,云是水做的”;唱到“满天星星给小河盖上一层珍珠被”时,有孩子指出“那是骗人的”…… 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幼儿似乎“接收”了更多的信息。当一些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自己发出了对作品中“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的质疑时,教育者应当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15.
《学前教育》2006,(7):57-57
理论层面上说,学前儿童是万物有灵论者,成年人眼中无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然而,现实中,一些幼儿教师却遭遇着这样的场面:跟孩子讨论嫦娥奔月的传说时,有孩子指出了“月亮上有好多陨石坑”;讲到雪孩幻化成天上的云时,有孩子在下面说“那是假的,云是水做的”;唱到“满天星星给小河盖上一层珍珠被”时,有孩子指出“那是骗人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中“墨水”的第三个义项是: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这个义项是比喻义还是借代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古今汉语中存在着许多词义借代的现象,如“稼穑”“丝竹”“纨绔”“膏梁”“口舌”“诸葛亮”等。但词的借代义在许多语法著作中没有像词  相似文献   

17.
“春雨贵如油”是夸张还是比喻?尊敬的李老师:我是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特写信向您请教。1986年北京人文函援大学出版的《现代汉语教程》(王松茂编任义民校)一书中引用鲁迅《漫谈漫画》中的一段话,认为“燕山雪花大如席”运用修辞手法是夸张。这...  相似文献   

18.
曾经,一本励志佳作在全国各大书市热卖,它的书名叫《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此书出版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甚至有读者将这本书与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相媲美。该书的作者就是赵美萍。赵美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从小丧父,因家境贫寒只读到小学毕业,砸过石头,端过盘子,做过缝纫工,当过技术员,还从事过广告公司业务……最后,她以小学  相似文献   

19.
一天,我在教室里改作业,数学老师来布置作业,她放下作业本问学生说:“我们应该把作业看成像什么一样重要呢?”同学们开始猜起来,有人说:“作业像书包一样重要。”数学老师摆摆手说:“不对,也有人带来书包没有带作业的呀!”有人说:“作业像生命一样重要。”下面有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一方面说明比喻是一种错误,因为“凡喻必以非类”,违反了“异类不比”的原则,另一方面着重说明比喻是言之成理的,因而比喻是一种无理而又有理的修辞手法。言之成理的关键在两个不同的事物有某一点相似。相似点是比喻的构成、功能、表达效果的基础。相似点的问题比较复杂,它是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的反映,而人们对它的选取,又受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表达目的的适应的制约。它还有或隐或现,或作用于直观,或诉之于思辨等等不同。总之,比喻在具有复杂性的相似点的万花筒中千变万化,纷呈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