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族群归属体现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因此,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着力点应是中华文化认同。全球化对中华文化认同形成了冲击,应通过加强母语教育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强各民族文化整合来增强国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层次: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先后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三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文件将弘扬民族精神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并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精神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关乎公民素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国家认同感的生成需要以国家认同为核心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站在时代角度去把握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时空角度去紧扣基础教育发展规律,立于实践角度去诠释爱国主义精神内涵.要通过时代、时空和实践三个维度反思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的现状、现实困...  相似文献   

4.
李印 《文教资料》2010,(6):210-2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成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应建立文明对话的理念。在认同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尊重异族文化和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异族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实质。文明对话的理念给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内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在开放、民主、多元的"人本化"时代,凸显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注重对话、协商、反思和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业已成为公民教育的共识,国家认同教育因而需要借助理性式公民教育来加以落实。理性式公民教育基于理性的国家认同,旨在培养理性的爱国者。立足于积极公民的立场,增强共同体意识,注重共情式理解,促进公共文化建构,是当代中国推行理性式公民教育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6.
李平 《天中学刊》2023,(6):16-22
新时代公民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是内在统一的关系,爱国主义体现了公民国家认同的基本要求,公民国家认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条件和鲜明特色。爱国主义教育是增进新时代公民国家认同的有效举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为重点,以公民国家意识为核心。同时,借助重大政治仪式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增进公民国家认同和爱国情感的重要举措和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民族性与民主性:两种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水兵 《教育学报》2013,9(1):21-26,36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认同为核心,涉及共同血缘、地域、历史等文化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以宪法认同为核心,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两者共存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良性互动,应有机地统一起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走向宪法爱国是时代发展趋势,民族品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仍然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公民教育在两者张力之间培养既有民族品格和民族性精神,又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理性爱国公民。  相似文献   

8.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理论依据,从价值、内容、方法三个基本维度对民族精神教育进行定位,是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研究的学理支撑.新时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定位应以个体发展为基础的国家认同,内容定位应以爱国主义为稳定内核的综合系统,方法定位应以隐性渗透为主的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含着文化的信念与价值,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维护国家、民族认同与归属的使命,并坚守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是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动力,也是其生长、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横向移植"的形式化取向,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国家意识教育是"四个认同"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国家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国家认同问题,统一于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之中。不断加强和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各民族大学生,践行民族院校办学宗旨和使命,体现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  相似文献   

12.
于海 《上海教育》2007,(6B):36-36
“两纲”教育涉及的三个概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这几年来不断地为大家所接受。再作分解看,国家意识包括国家观念、国家富强、国家安全;文化认同包括天人观(天人合一)、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要求我们尝试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去理解和探求与今天教育的结合点。然而,有人片面认为,“两纲”精神就是讲“复古”,尤其是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  相似文献   

13.
小幽默     
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将是新学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各中小学将把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重点,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具有激励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把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国家意识教育、现代公民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的前提是对民族历史化的认同,因此,历史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承接面,否则民族精神因缺乏民族特质的整合,而泛化成人类共有的优点,无由彰显“民族”的精神。实际上,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就没有根植之处;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为缺少民族的历史化认同这个基本承接面而难有实效。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教育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认同教育.基于文本所进行的话语分析表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两种认同模式,即: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认同模式和以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国家认同模式.两种认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重心各异,在价值观上分别表现为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并存、公重于私与公私互补的并存,由此构成了当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中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两种认同教育共存之必要.化解两种认同模式之间的紧张与冲突,需要以公民国家认同教育为重心,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来重塑爱国主义教育话语.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专业背景、智力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等,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是提高大学思政课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方法。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和鼓舞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它沉淀凝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根植于革命文化,创新发展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筑牢根基,构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体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底蕴,增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2007,(4):24-24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督学成尚荣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发表了《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一文,文中提出,母语教育是全球化语境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全球化是一个与多样性、多元化同时进行的过程,连接着文化的本土化。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是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认同不仅是一种身份的定位,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参与的过程。文化认同的关键是文化自觉,加强母语教育既要关注母语根源性这一基本属性,又要关注母语的言说、表达方式的深层定义。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别人、吸纳多元文化,自觉地担负起发现自己、丰富人类文化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