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过失行为有 :上课违犯纪律、不遵守游戏规则、抢玩具、侵犯别人等。这些行为过失若不给予及时纠正教育 ,将会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 ,如何及时有效地制止并促进幼儿改正行为过失的问题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 ,我们要分析一下幼儿行为过失产生的原因。皮亚杰说 :“自我中心”是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它使儿童在认识和适应外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迷恋和深信自己的言行、观点、思维 ,以为它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心。加上我国社会生活中 ,独生子女已成为普遍现象。幼儿从小生活在优越和娇宠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2.
幼儿的侵犯行为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障碍,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引导、控制。在对待有侵犯行为的幼儿时,教师必须首先了解自己亲身体验过的那种强烈的愤怒或者厌恶的情感。这样,对教师和幼儿来说,处理一种侵犯行为可能是一个容易控制的过程。反过来,能够理解幼儿时期的侵犯行为的教师,也能够帮助幼儿理解他们自己带有侵犯性的情感,这种理解是引导幼儿走向正确行为途径的基础。对幼儿表现出的各种侵犯行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很重要。侵犯行为总是和幼儿的那种激动或者愤怒的强烈情感相伴而生。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让幼儿对他们的情感产生犯罪感。相反,应该接受这种情感,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3.
《学周刊C版》2016,(25):238-239
处于幼儿期的儿童,心智以及控制力还没有完善,不能理智的支配自己的言行,就会出现任性的行为,任性行为即不受约束的、为所欲为的一种行为。若家长任由儿童的这种任性行为发展下去,不加阻止和劝导,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在幼儿时期,家长们应该及时、正确的对儿童的任性行为加以劝导和改正,保证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向上影响。本文则主要从幼儿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幼儿任性行为这两方面,来阐述对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要纠正幼儿的侵犯行为,仅仅告诉他们不应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多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一个不利于侵犯行为产生的环境。与成人相比,幼儿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的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适度气氛控制的环境中,幼儿的侵犯行为会大大减少,他们在活动时将相互交往,互相影响,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此外,有教育意义的语言感受,如故事、儿歌、木偶戏等,也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二、理解幼儿的情感,正确诱导。愤怒感常会导致侵犯行为。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容  相似文献   

5.
攻击性行为亦称侵犯性行为,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反社会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本文主要以中班幼儿为例,简单讲述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环境中易于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这是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为了使自己的行为能适应群体生活需要,有时幼儿必须学会“退让”。退让行为类似谦让行为,可以说是良好社会行为形成的初级阶段,它对幼儿来说特别重要。幼儿的心理水平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弗洛依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  相似文献   

8.
幼儿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生理心理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 1.雄性激素的作用是引起侵犯行为的生理上的原因之一。男性之所以较女性有更多的侵犯行为,这与男性雄性荷尔蒙多有直接关系。另外,先天神经类型和遗传因素的影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往隐藏在幼儿身上的行为偏差如胆怯、攻击性、偏执性等日益被人们所发现。据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行为问题比过去更复杂与多样,这无疑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要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问题,就必须找出其行为偏差产生的根源。儿童教育家们认为任何形式的儿童行为偏差,除非源自明确的身体疾病,否则只有一个原因,即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说,可以从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父母的行为中找到原因。 既然幼儿行为偏差的产生大多是由于家庭环境及父母的不当行为所造成,那么我们矫正幼…  相似文献   

10.
一、对问题的阐述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和利用幼儿的意愿使得幼儿受到挫折,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本实验探讨幼儿在受挫折情况下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变化。二、有关文献的综述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攻击性是一种先天的本能。但更多的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有人将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三点:1.挫折是攻击性行为的诱因之一。2.社会性模仿也是攻击性行为存在的重要原因。3.对攻  相似文献   

11.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这种行为还可能造成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的不良后果,既不利于健全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又是日后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针对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预防和矫正的应对性策略,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学前期是儿童发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高发期和不稳定期,年龄较小的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大多是争夺物品和游戏空间,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在游戏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在活动场地分配上发生分歧。以小班幼儿争抢玩具为例,从幼儿自身、教师、幼儿园、家长等方面对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静 《内蒙古教育》2014,(11):23-23
习惯是一种稳定的神经联系,形成时间越久,稳定性就会越强。3~6岁是儿童习惯形成的初级阶段,幼儿园为3~6岁儿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生活、活动空间,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会在这种开放状态下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幼儿的随意性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是否有利于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幼儿认识哪些习惯是不利于健康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健康会造成哪些危害,从而使幼儿产生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有目的地矫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4.
<正>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而科学区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区,可以说科学区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什么因素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呢?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后果如何?又该如何减少和避免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呢?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一)挫折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物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孩子而言,家长或教师态度和行为的不公正是挫折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幼儿有玩具可玩时,没有一个儿童会有挫折感,也就不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但当一部分孩子得到有趣的玩…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78):165-166
在幼儿园里,教师常常因孩子间有过度的侵犯行为而苦恼,特别是中班的幼儿,他们自控能力弱,且语言和动作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本文结合实践,分析了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平时表现为孤独,退缩,胆小,害怕,动作迟缓,拒绝参加活动等。如果不及时消除这种行为障碍,会使幼儿产生自卑感,缺乏进取心,影响他们日后的交往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退缩行为,阐述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建议,力图使幼儿的退缩行为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儿童的自私心理及由自私心理支配下的自私行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产生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自私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前提。儿童自私行为的产生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岁前的孩子还没有出现自我意识,他们分不清主体和客体。此时,整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大公的”。因而也就不存在自私的心理和行为。随着言语、动作的发展,幼儿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己是物体活动的“发生者”,把自己和物体区分开来。如幼儿在玩皮球时,偶然用手把球打出去,皮球就滚离开去。以后多次重复,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这样,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皮球滚动的“发出者”、是“主体”。2岁后,幼儿开始掌握物主代  相似文献   

19.
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具有此种行为的儿童往往很难建立良好的同伴的关系,以致影响幼儿以后的身心健康。本文主要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一些有效的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与家庭教育相比,幼儿园作为集体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促使幼儿社会化的任务。幼儿的年龄虽小,但在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方面应该及早入手。培养幼儿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幼儿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弱者,需要家长和幼儿教师的精心照顾和呵护,但是过度的呵护却往往使幼儿许多该想的事不去想、该做的事不去做,被家长和教师包办代替了,以致于儿童大多数的活动都限制在智育这个狭小的范围内。为了防止儿童出现这种思维和行为方面的惰性,教师不仅需要创设活动的环境,鼓励儿童去做,而且在儿童活动之前还应该问儿童“你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