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收视率概念和实践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6年,央视首先使用收视率,从此收视率正式确立了在中国电视领域的地位。面对收视率调查这个巨大的市场,近年来从事收视率调查的机构也开始逐渐增加。最近几年,各台都比较注重收视率的作用,纷纷斥资从统计局、专业的收视率调查公司或市场调查公司购买数据,也使收视率调查业成为目前国内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相似文献   

2.
收视率,电视行业永远不得回避的一个话题,伴随着电视行业的兴衰发展而存在,是评价某个节目受众市场大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是电视节目组招商引资、维持自己节目发展的资本,成为行业的硬通货。由于收视率对每一家电视台的生死如此重要,因此收视率的调查衍生出了一个近百年的产业。本文起手于描述美国、中国的收视率发展历程,随着中国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市场化,剖析我们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来弥补之前的弱点。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3,(24):50-53
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全球收视率调查市场越来越集中在少数收视调查巨头手中,而资本无疑在这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以数字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为受众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给传统收视率调查带来全新挑战。新媒体时代需要新的调查技术,各种背景的公司都试图或者已经进入这一领域。这些公司的进入为原本处于垄断下的收视率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收视率调查行业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电视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指标,时下收视率具有绝对的垄断地位,是当仁不让的权威:从最先实行的央视的末位淘汰制到地方级电视台的工资奖金挂钩、从电视广告经营战略确定到具体节目的改版和去留,收视率几乎都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于是许多人把收视率看成电视各项指标评估的“万能码”。尽管收视率的作用不可怀疑,但电视行业中迷信收视率、过分夸大或依赖收视率作用的现象已然到了令人担心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收视率调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经过最初的酝酿和起步操作阶段后,在世纪之交开始进入迅猛成长期。目前,我国收视率调查在技术上已经接轨国际水准,在数据分析和应用方面,甚至走在世界前列,然而,在行业监管方面却显出明显落差——这个为电视市场提供交易货币的行业,多年来却一直处于监管缺位状态。收视率  相似文献   

6.
据CTR市场研究最新发布的<2008省级卫星频道成长潜力及发展景气报告>显示,多年以来,由于媒体品牌健康状况有效评估工具的缺乏,中国电视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是以收视率作为成败的标准.单纯追求收视率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在电视界几乎成为一种传染病.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和比较作者从1999年到2008年间的四次调查结果,认为我国电视从业者在对收视率及相关问题的认知、应用和态度方面,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其一,对收视率的关注重心从数据质量问题向行业监督问题转移,从纯粹技术性问题向市场规范问题转移;其二,对收视率的分析和应用从简单的指标描述、多变量分析,向综合性评估体系的建构迈进;第三,对收视率的态度从热情推崇向客观专业转变,态度趋于理性。只有科学地认识收视率的价值与功能,建立客观中立的监督稽核机构,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完善和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专业理性的推进力量,才能促进我国收视率调研业健康成长,有效提升收视率分析应用的水平,进而推动电视业市场转型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滕乐 《青年记者》2020,(13):60-62
收视率造假的背景及学术观点梳理近年来,收视率造假现象一直是电视产业内颇具争议的焦点,特别是2018年导演郭靖宇微博实名揭露某省级卫视总监要求其花7200万元购买假收视率的事件被曝光后,该问题引起行业内外很大震动。收视率造假事件被曝光后,广电总局先后出台了各项改善措施和行业规制,2020年4月13日,总局下发《广电行业统计管理规定》(第6号令),进一步针对收视率统计的责任进行落实。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播》2012,(10):94-94
备受诟病的中国电视收视率造假难题终于有了新进展,这一次的解决希望落在了即将出台的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身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说,中广协会正在推动出台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的制订,2012年6月这一标准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提交给国家标准委员会。业内关心的是,这样一则国标能荡涤当下电视收视率调查行业"乌烟瘴气"的现状吗?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看来,电视收视率造假是收视率调查行业的沉疴痼  相似文献   

10.
耿新歌  张渤 《今传媒》2012,(10):142-143
一般而言,受众测量技术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测量受众具体行为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记录受众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并与受众行为进行关联的技术。作为电视业的"行业货币",现在市场上通行的收视率指人员收视率数据,即以个人为单位的收视状况的记录数据。而在上世纪中叶,以家庭户口为单位计算的家户收视率数据曾被早期国外的广告商采用,现在,这种方式虽已不再为市场青睐,但它却是早期受众调查技术手段向自动记录方向迈进的起始点。本文将主要介绍早期家户收视率的特点,并结合当前收视率调查的特点进行若干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们对收视率的质疑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质疑许多人过分依赖收视率,把它作为评价节目的唯一标准;二是质疑收视率数据的准确性.面对第一种质疑,现在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已逐渐扩展,对电视节目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而面对第二种质疑,引入竞争并落实第三方监管是将是很好的形式.只有引入竞争,市场的推动力才会重新体现.只有落实第三方认证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收视率造假的现象,让收视率行业在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监管下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电视,拿什么内容给人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做大做强电视产业是行业内外从上到下都在考虑的问题。我国电视业十多年来走过的路是扩张频道数量和专业化建设.目的正是做大产业.增加选择.解决频道出路.服务特定受众。但是.发展现实的后果却是市场和受众的细分仍在进行中.而业内同行竞争的压力却日渐突出.众多频道争夺眼球的混战日益激烈。其程度可以从2005年的收视排行得见一斑:第一名央视1套.收视率为15%;第二、三名为央视8套、3套.收视率均为0.5%;第四.五、六名为央视6套、湖南卫视、央视5套.收视率均为04%.安徽卫视为第七名.收视率02%.北京、东方、浙江卫视分别为第8、9、10名,收视率均为01%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各台之间可以说没有绝对优势可言;从各台的属性看.竞争的”锋面”基本是娱乐。而收视率却是竞争的试金石.其本身也给了电视人最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普珺  王贞子 《声屏世界》2017,(10):51-53
近年来中国影视市场屡创奇迹,但是在这样的奇迹诞生之下,中国影视文化却没有和票房、收视率一同高歌猛进.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影视行业中"流量明星""小鲜肉""高票房,低口碑"等一系列现象的分析,从长尾理论来揭示中国电影行业繁荣假象背后的文化没落.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收视率已经成为电视行业使用最为广泛的节目评估指标,成为衡量节目时段价值、决定广告投放、调整节目设置、反映受众需求的重要标准。但是,我国收视调查市场尚未成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行业监管缺位状况日渐突出,收视调查行业失范现象亦相当严重,业内外人士对收视调查的关注已经从技术层面转向行业体系层面,业界加强行业监管的呼声非常强烈。探索建立收视调查行业监管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5年7月,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凭借“5A”(Advanced先进的、Accurate准确的、Accredited获得认证的、Audited接受审计的和Accountable可靠的)的服务理念,力克世界知名收视率调查机构———AC尼尔森,夺得香港2006年收视率调查合约。作为中国最大的市场研究机构,CSM能够在香港击败老牌竞争对手AC尼尔森,开辟境外业务,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占领一个地区电视收视率市场本身。首先,CSM在香港公开竞标的成功,可以实现同时购买两家收视率的电视台的“统一”,专心于CSM。目前,中国的广播电视市场发展迅猛,对收视率和收听率的需求越来越…  相似文献   

16.
以收视率为核心的电视媒介调查研究,对电视媒体的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收视率调查研究并未完全在电视媒体普及,即使在已经参加收视率调查的媒体中,对收视率的理解和应用也不尽相同。以数理统计和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收视率调查研究,是媒体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电视媒体通向市场的重要桥梁。收视率调查是科学,正确使用收视率调查结果,还有赖于对收视率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我国传统电视媒体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受众的流失和收视率的下降导致电视台的收入在不断下降。在地方台的电视节目中,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也在不断下降。本来,访谈类节目作为一种具有新闻深度的节目类型,能够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价值需求。但随着新媒体中各种网络节目的出现,受众的注意力被各种娱乐性、趣味性的节目吸引。为此,本文将分析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其现状给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电视剧市场应破除唯收视率现象叶之植在《破除唯收视率评奖要带头》一文中指出,当前电视剧市场的发展虽然生机勃勃,影响和受众不断扩大,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但单纯注重市场、罔顾社会效益、跟风模仿、急功近利以及唯收视率等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不仅有碍于电视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在价值取向、艺术标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电视作为文化产业中现代传媒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其评估体系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把收视率当作节目评价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单纯以收视率排名来衡量节目传播效果和考评在职人员的工作效能,在节目整改方面以收视率高低为衡量标准进行末尾淘汰。这些低效能粗放型的机制,显然不能够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电视节目、电视频道、电视行业对于受众、本体和竞争对手的绿色有机性评估评价体系的需求。既不利于整个文化大产业中对于精神文化产品高品质、精品的塑造,也不利于壮大高素质文化产业队伍和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一、电视节目需要建立网络评价体系目前,在中国的电视调查市场,因AC尼尔森的退出,央视—索福瑞一家独大,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由于我国没有监管收视率调查的行政机构,由一家公司垄断收视率调研市场,其数据的公正性和可信度都让人疑虑。笔者认为,为了获得受众对于影视节目全面客观评价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