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制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完善的过程。20世纪初到70年代中期是其萌芽时期,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形成,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趋于成熟。邓小平法制思想内容丰富,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制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完善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是其萌芽时期,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形成,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趋于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萌芽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成熟时期。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科技理论体系中极具特色和富有生命力的部分,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创新性、系统性、时代性、实践性、前瞻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亚太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末的萌芽时期,80年代的形成时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成熟时期。邓小平亚太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亚太地区和平及建立严太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亚太地区发展的思想,国家安全的思想,利用和创造和平有利的亚太地区环境的思想等等。亚太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对外区域战略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孙其华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直接参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决策、领导工作。从三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长达半个多世纪中,邓小平同志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代精...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学校德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学校德育思想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酝酿于纠“左”和“文革”错误的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就学校德育的意义、指导思想、任务、内容、原则、途径、方法等进行了深刻阐述。邓小平学校德育思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预见性等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其主要内容具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一思想在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要想尽快取得突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待于后来者的决心、勇气、智慧和魄力。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邓小平同志集党中央的智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深思熟虑,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揭示了我11社会主义初毁阶段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对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通过对《邓小平文选》深入的学习和把握,对邓小平经济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概括和归纳。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初以来,邓小平对如何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本文将这一思想体系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收回香港和在香港过渡期对香港进行必要的干预,都属于中国的主权;二、平稳收回香港的条件;三、保证收回后的香港长期繁荣和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改革总体思路是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所有制变革必须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是计划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应该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反对平均主义;企业管理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重视私营经济发展;实行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思想的特点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特别强调"自己走路"、"中国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生产力发展作为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改革思想的丰厚意蕴表现为:代表了当时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成果的主导方面;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历史借鉴;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作为一个具有改造近代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问题也极为重视。经济的变革在陶行知整个社会改造主张中占相当的比重。创造富的社会,不造富的个人,是他为改造中国社会设定的经济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要消除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阻力,并提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革的途径就是“在农业上安根、工商业上出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体制、区位、化及软环境等原因,丽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坚持“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建立瓯江经济联盟,降低城市门槛,突破土地瓶颈,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信用建设,吸引人才的进入.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符合丽水实际的发展道路,实现丽水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就是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的总和。认为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总和的观点有违马克思的原意,与逻辑相悖,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相去甚远。这一观点的历史根源,是极“左”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性实践带来了诸多法律变革,法制建设既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推进自身的发展.在该进程中,法律理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并且进一步要求反映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嬗变必然会引起一些法律冲突,需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对策,统筹二者之间关系,以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形式,这就是经济体制转型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即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省级经济特区创新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而经济体制转型正是催生省级经济特区及派生出它与中央政府新的博弈关系的主要原因。回顾和研究这一关系,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权利界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期以来,在福建省区域经济中一直存在着闽东南与闽西北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本文在对福建省闽东南与闽西北经济差异状况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导致这种区域差异及呈现出扩大化趋势的主要原因,以期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现实经济条件讲授马克思经济理论,要突出其建设性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性,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具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战胜资本主义。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本质和活的灵魂是其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论唯物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着重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教学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教条主义的理念,充实和创新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经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早期改良派提出“以商立国”来代替“以农为本”作为立国之本,提升了工商业的社会伦理地位;将“义利”关系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联系起来,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振兴民族经济的根本途径;反对官僚垄断,主张对民族工商业实行“厚商护商”的政策。早期改良派的经济伦理思想与传统的封建经济伦理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它已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0.
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既给农村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又给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党的基本路线深入人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牢固树立;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不断强化;适应推进民主政治的需要,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目前,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思想素质也是迫切需要的。主要表现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进科技意识和开放意识,科技兴农,开放富民;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为农民办实事;增强政策和法制观念,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