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结动词作为一种典型的汉语复合动词,往往无法从形态上体现语法功能,其语法化现象难以考证。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能有效规避语法功能在形态上的体现,从主体化和图式化两个维度确定语法化现象。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为动结动词的语法化现象提供理据。研究发现,汉语动结动词在事件融合下认知主体从最大域进入即时域,对V2事件的或然性做出选择,实现主体化特征。此外,V1的语义由最初动词的原型图式虚化为动词基本图式、由原先表征过程转向突显过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形成了从行为域向时间域上的抽象化转变,具有图式化特征。因此,汉语动结动词不仅是一种词汇化现象,更是一种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蒙古语通过音变方式构成单纯词和复合词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将这种语言现象看作蒙古语的一种构词手段,并对它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提出了个人见解,认为,词根音变作为一种构词和语法手段早在古代蒙古语时代已经存在;同一个词在不同方言中的变体同时并存过程中产生了细微的词义差别;原有的一个多义词通过音变构成一对同族词,同时词义也产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里,有时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动词可以表达一对反向意义。这种现象是词义在衍变发展过程中,或成于同一语源的分化,或就于词义的消长引申,或因于先秦语法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4.
■一词在维吾尔语中使用频率高,是典型的一词多义,其语法意义也比较复杂,下面对■一词不同的词义和语法意义做初步的探讨。一、■在维语中跟一般动词一样作句子的谓语。常见的动词词义有“发生、存在、行、丰收”等  相似文献   

5.
日语自他动词间存在着各种对应性,这种特点有助于词汇的记忆、词义的理解和句式的掌握,但自他动词并非总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在词形、数量、词性、词义、构词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非对应性现象,影响到自他动词的语法化转换、复合动词的词性认知以及サ变动词的词性界定等关联用法上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跟"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能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和连词,这应该是它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上同现的结果。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跟"的词义发展和语法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7.
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着用同一个语法标记来标记处置式和被动式的现象,这个语法标记大多来自“给予”义动词.本文首先对这种现象做分类分析,接着从不同词汇意义来源角度揭示“给予”义动词的不同词义发展路线及其语法化路径,对当前汉语方言共时平面上施受同标记现象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8.
谦敬副词"伏""窃"都由动词语法化而来。本文从词汇意义与结构形式两个角度分别探讨二者的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它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二者都由动词演化而来,且在具体语境中频繁作状语共同促成语法化的进程;具体来源不同,二者隐含的副词词义特点以及表达自谦的角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名词化现象是语言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从语言分类学上说,动词和名词的区分是人类语言的非限制性共性,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转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来对动词的名词化过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以期探寻动词名词化过程内在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从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规律出发,探索人类共同的认知结构,有助于解释不同语言中的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意义重大.本文以趋向动词"上"作为研究基点,根据动词后补语"上"凸显内容的不同,考察动词后补语"上"的认知形成机制,分析得出空间域的意象图式变体和时间域的意象图式变体,以期为深化动词后补语研究作一铺垫,同时对外国学习者习得动词后补语也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1.
邵阳话中,反素词“来回”除了可以用作动词、名词、情状副词外,还具有情态义和篇章义,这在汉语方言中较有特色。其表示情态意义的语气副词用法的形成,与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中其他反素副词具有共同的认知语义基础,但不一定经历了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而可能是通过隐喻途径直接产生的词义引申现象。“来回”在语气副词用法形成后发生了语法化,还产生了话语标记等用法。由反义对立式动词性语素组合起来表达情态义,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尝试运用非范畴化理论研究了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作状语现象,主要讨论了动词状语V1的非范畴化、动词作状语的动因及其形成机制。在构式语法理论支撑下,文章认为作状语的动词仍是动词,它是构式赋值、动词词义与动词使用频率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类动词还处在非范畴化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3.
双宾语构式是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在语法意义、动词使用等方面存在着认知差异,但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表向性。由于民族认知心理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对双宾语构式进行概念化时出现出现差异。生成语法对这一现象无法给出圆满解释,而构式语法却能给出明确答案,这表明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动词"爱"的语义发展沿着两条路径来进行。一条是在词义层面,表层义素[+积极]的凸显使动词"爱"发生了初步语法化,但这个语法化过程没有继续下去,初步语法化的结果又重新分析为实词;另一条是在语素义层面,语法义素[-可控]的凸显使"爱"的语素义进一步虚化,语法化过程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动词“SEE”的词义变化。研究发现:1.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受转喻理论的影响,这表明转喻是词义变化发展的重要运作机制;2.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的实现方式是基于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中的映射,以及概念结构的凸显。  相似文献   

16.
近年学界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争议颇大。历代学者对这一语法现象时有论述,明确了术语,认识到是一个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所涉类型中名词作状语和动词作状语是古汉语名词、动词的特殊语法作用.使动、意动是动宾特殊意义关系,均不属词类活用;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可从语法音变、使用频率、词义派生显示区别.由此对词类活用作出新的界说。  相似文献   

17.
《周易》“贞”字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古经中的“贞”是一个动词,其词义应据《说解字》和甲骨卜辞训为“占问”。“贞”字的主要语法作用是作主语和宾语,其次作谓语。“贞”的宾语可后置,也可前置,其宾语前置现象比较特殊,值得语法史研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上讲,除了不能作谓语,非谓语动词可以充当英语句子的其它任何语法成分.在教学和学习实践中,常常很重视对非谓语动词的固定搭配、特殊用法、不同变体、不同含义进行理解,而忽视运用非谓语动词语法成分的划分,来加强对非谓语动词用法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动词名词化过程中,动作主体与客体的相应转化、句法限制、语义变化等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语法研究多注重其形式和语义的变化,较少关注其中的句法限制与深层的认知结构.而构式语法却能很好地阐释英语动词名词化过程中发生的主客体转变,以及语义变化现象,从而揭示出英语中产生名词化现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20.
李海亭 《英语辅导》2008,(2):105-109
本文根据现代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有关理论论述以动词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认知语法认为动词所表达的概念比其它词类要复杂,所依赖的认知能力也比其它词类复杂,动词所表达的过程常常要涉及其参与者;框架语义学认为语言所表达的是事件,其中动词的选择决定句子所突显的不同部分,以及句子的主语、宾语等其它句子成份;系统功能语法中对过程的分类也表明动词的选择不仅决定其它句子成份,而且能够体现句子表达所采用的是一致式还是隐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