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寅恪先生 1933年夏,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国文系拟入学国文试卷。他别出心裁地出了个“孙行者”的上联。他心许的答案乃“胡适之”,孰料有考生对曰“祖冲之”,后来居上, 让先生欣喜不已。这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了。先生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 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  相似文献   

2.
人名趣对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的小题.求"孙行者"对句,出题人是著名学者陈寅恪.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周祖谟对以"胡适之".陈先生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193 2年时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的刘文典(字叔雅 )先生让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出国文试题。陈先生所出的国文试题中有“对对子”一题 ,即给出上联 ,要求考生对出下联。在当时反响很大 ,有人损之 ,有人誉之。就“对对子”一题 ,陈先生接受过当时清华大学暑期周刊记者的采访 ,并就此问题还专门撰写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篇长文 ,在天津《大公报》“文学周刊”上发表。该文详尽阐述了出此题之意图 :一是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清虚实词及应用 ;二…  相似文献   

4.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其中有一题对对联,出句为“孙行者”。陈寅恪教授的参考答案是“祖冲之”.可谓对仗工整,饶有趣味。有一考生对以“胡适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少考生是新式中学毕业,没学过对联课,只好乱对一通。有人对以“猪八戒”、“牛魔王”,有人一气之下对以“王八蛋”,结果都得了零蛋。  相似文献   

5.
1935年.陈寅恪应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字叔雅)之邀,为新生入学国文考试命题,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另一试题则为对对子。一年级为“孙行者”和“少小离家老大回”,二三年级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当日之清华是可以招收“插班生”的)。此题一出,舆论大哗。新文化运动发生已经十余年,此举显然有“复旧”之嫌。为此,陈寅恪写了《与刘叔雅论国文命题书》一文,阐述他对语文考试命题的看法,其间自然囊括了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陈先生谈了国文考试命题方法与原则,他认为,(国文考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字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  相似文献   

6.
以人名而成的对联由于构思奇巧,内容独特,在对联创作中,很少有佳作面世,要有也是偶尔得之,因此,显得十分珍贵。笔者在古今联海中,海底捞针,寻觅了几幅佳联,与读者共赏。孙行者胡适之此联是人名联中流传最广的一联。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时,陈寅恪以“孙行者”为上联考学生,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周祖谟对以“胡适之”。上联“孙”为姓,“行”动词,“者”虚词,又巧妙化用苏轼《赠虔州术士谢君》“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上联双重相嵌,实乃高难度之出句。下联对之也确实不易,“胡”姓,“适”动词,“之”虚词,又巧妙用音韵…  相似文献   

7.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国文科由著名学者陈寅格教授命题,其中考对对子,出上联:“孙行者”,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多考生对不出下联,有的对得很糟,如对“猪八戒”、“沙和尚”,还有人对以“牛魔王”、“白骨精’等,笑话百出。考生周祖漠(后为名学者)对“胡适之”最妙,得满分。有人对“祖冲之”、“王引之”(清语言学家),也很恰当。据说著名文学史家陆侃如先生年轻时赴法留学,巴黎大学汉语导师故意出难题考他:“请问,为什么‘孔雀东南丁?”《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  相似文献   

8.
拿通俗文化作题目来说中学生怎么写好作文 ,似乎有点儿“离谱”。要说通俗文化能让人娱乐、消遣 ,大家或许还能接受 ;可是要把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与通俗文化挂上钩 ,从流行歌曲、畅销杂志、通俗小说、网络文学和广告词里找作文的灵感和材料 ,岂不是缘木求鱼 ?我倒不这么看。其实 ,现代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和通俗文化有缘。当年清华大学招生 ,请陈寅恪先生为国文考试命题 ,陈先生出的作文题是《梦游清华园记》 ,同时还出了一个对对子的小题目“孙行者”。三十多年后陈先生回忆此事时曾幽默地说 ,作文题适用于各类考生 ,游过清华园的 ,可以实…  相似文献   

9.
1932年,报考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国文考试的时候,发现碰上了一道怪题:对对子。出了上联,要求对下联,上联是"孙行者"。此题难倒了绝大多数考生,据说只有三个人对上了,其中有一人对的是"胡适  相似文献   

10.
1931年,陈寅恪主持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卷中加试对联,以“孙行者”为上联,征求下联。此题上联看似简单,但要对得工整并非易事。按对对子的要求,上下联必须意义、词性和平仄相对。因此,下联不仅要以某个较有名的人名应对,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先生是新文学运动早期的诗人、散文家,后来又致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的同时,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他先后担任过五年中学国文教员,就是到后来就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主持国文系,也还亲自讲授“大学国文”课。朱自清毕生始终关注语文教学,可以说,语文教育研究则贯穿了他学术生命的全部。  相似文献   

12.
梁羽生是香港着名武侠小说作家,大家都知道他的小说写得好,岂不知他还有多方面的造诣呢。请看——孙行者胡适之祖冲之对联是中国文学独有的形式,用其他国家的文字是绝对做不出对联的。这里说一件趣事,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名史学家陈寅格出试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做对子。出的对头是‘咧。行者”,结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矫枉过正,于是就有人在报上攻击清华大学不应该要学生做对子。陈寅格出来答辩,指出做对子最易测验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因为寥寥数字已包含对词性…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三则“五四”时期的轶事,令我感慨系之,心向往之。一则是关于林语堂先生的,据说他在北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时,期末考试不出试卷。考试时,他拿着学生的花名册一一点名,被点到名的学生一站起来,林先生就可给出成绩。几年下来,学生们都心悦诚服,没有人提出过异议。第二则是关于钱锺书先生的,当初他报考清华大学,语文和英语几乎满分,但数学只有15分。清华的校长犯难了,录还是不录?不录吧,这个学生分明是语言天才;录吧,他的数学太惨了。但最终清华还是破格录取了钱锺书。钱钟书大学四年,不但扬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而且敢于挑剔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和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学问,甚至发“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之论。但吴宓先生却对这个狂妄的弟子给予极高的评价,甚至将其与陈寅恪相提并论。第三则是一个对联故事,据说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国文考试是一篇作文,另附陈寅恪校长所出对联小题,上联:孙行者。全校师生兴趣盎然,所对下联五花八门,但都不如人意,有一位考生对出:胡适之。天机超逸,流转自然。陈校长不无叹服地说,有这三个字,入清华哪个系全行。这个考生后来果然成长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相似文献   

14.
王水照先生的《“孙行者”与“胡适之”》(载《随笔》1998年第4期)一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百秩大庆,很自然地想到五十年代我负笈北上求学时的情景。”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  相似文献   

15.
1933年7月,陈寅恪应邀为清华大学代拟入学考试国文科的题目,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此外,陈寅恪还拟了一道对子题,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道对子题后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趣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云乡和吴小如对这个“孙行者”对子题的标准答案进行了一番争论,邓云乡的《也说“孙行者”》认为“行”应读去声,所以“祖冲之”应是绝对。  相似文献   

16.
对联进课堂     
在我国传统化的大树上绽放着一朵奇葩——对联。传统的私塾教学中,“对课”是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语言技能的训练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它还具有智力考查的因素。正因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增加了“属对”一项,当时上联为“孙行”,巧对的如“祖冲之”“胡适之”等至今还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7.
近日,翻阅旧杂志,无意中读到了王水照先生的《“孙行者”与“胡适之”》(载《随笔》1998年第4期)一文,文章开始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百秩大庆,很自然地想到五十年代我负笈北上求学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一生有三多:博士帽多、著作多、笔名多。一、“胡适”一名的来历胡适原名洪骍,这是他的排行名。按“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的排行顺序,胡适恰好是“洪”字辈,所以取排行名为洪骍。他以“骍”为笔名于1908年11月24日在《竞业旬报》第34期上发表《对于中国公学风潮之感言》一文。1905年下半年,15岁的胡适在上海私立澄衷学堂读书,国文老师杨千里选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作教材,向学生讲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道理。胡适选取“适者生存”之“适”为名,以“适之”为表字,并以“适之”为笔名,在《竞业旬报》第5  相似文献   

19.
1942年,国内物价飞涨。胡适听季羡林说陈寅恪一家食不果腹,立刻托季羡林送上3000美元,但陈寅恪坚辞不受,胡适想了一个陈寅恪能接受的办法,他提出将陈先生不需要的书抵扣这3000美元,于是季羡林奉送上3000美元,并替胡适拉回一车书。这车书,胡适捐给了一些社会机构。著名学者陈之藩青年时,胡适先生给了他一张四百美元的支票,资助他到美国留学。陈之藩后来有了钱马上就还给胡先生,还写了一封信致谢。胡适接到信后给陈之藩写了回信:"之藩兄:谢谢你的来信  相似文献   

20.
妙联巧对     
高考巧答对联一九三一年,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是当时高校招生考试出题官之一,负责国文卷。这一年,他在国文考卷上加了这么一道对联试题,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