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思想和中国哲学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他的论文《论Φυσιζ的本质和概念》中,海德格尔从四个方面阐述了Φυσιζ的意义;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这四个方面的表述恰好能够和中国哲学的几个核心词汇相联系。通过这种联系,Φυσιζ以及中国哲学中那几个最为重要的词汇都展现出了新的意义;对我们拓展中国哲学的视野、进一步理解海德格尔所想要表达的Φυσιζ的概念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从人们对海德格尔著作引文中的两个问题开始展开讨论,进而转入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与工具理性、"生存"相对于"存在"的优势两个环节进行分析,表明海德格尔之所以要讨论到马克思,是因为海德格尔认为对世界的技术性理解构成对于当代世界理解的核心。然而海德格尔没有涉及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类社会的理解中非常核心的内容:阶级及生存论的原始性,没有认识到马克思的思想是哲学和革命的社会学说的密不可分的结合,没有对于马克思关于现实性的理解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而导致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误解,并且海德格尔最终也没有能超越马克思。摒弃从纯粹的哲学思辨出发,只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才构成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合理向度。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取材于《旧唐书》和《新唐书》中薛仁贵传,但在艺术创作上又增加了很多人物,美化了薛仁贵形象,改变了一些故事情节。这些改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戏曲家们要吸引观众,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人的英雄崇拜心理、荣归故里心理和大团圆意识。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者和变革者,他以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为其哲学出发点,重新考察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得出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动摇、颠覆乃至瓦解了西方哲学传统。海德格尔采用的迥异于西方传统的本源化思维方式,和东方传统思维方式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海德格尔和古代中国贤哲老子、庄子,时间纵逾数千年,空间横跨几万里,但他们对世界、人生等许多根本性问题的思考,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分析、考察海德格尔和老、庄哲学思想的异同,对于我们理解一些世界性文化共生现象,也许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统哲学一直走的是主客二分的道路,天人相分,而海德格尔反转了这一路径,从“此在”中引出了人与世界互含统一不可分的理论,即主张天人合一.而要天人本真的合一,又必须先人是人,即人脱离其首先的常人状态,去本真的存在,这一过程海德格尔又是通过“向死存在”最终完成的.也正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的哲学,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东方的哲学有了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炎黄子孙共同崇拜的民族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民族标志。龙崇拜,在我国历史上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妇孺皆知,影响巨大。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凡是天文、地理、历史、人物、习俗、节日、建筑、装饰以及神话传说、故事歌谣、  相似文献   

7.
1935—1936年,海德格尔以《艺术作品的本源》为题作了几次讲演,1950年成文出版。十年后伽达默尔为这篇长文写了一个导言,题名为《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这个题目差不多就宣称了这篇论文的重要性,把它视作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成形的标志。海德格尔的文本摆在那里,读者可以自己去读,下面只是围绕这篇论文做几个评注。《艺术作品的本源》包括三个部分,这些评注主要涉及的是第一部分,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谈谈第二部  相似文献   

8.
我想像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位伟大的导演那样评价自己:“我是王思巍,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我希望日后能像前辈们那样。不仅成为一个成功的导演。更要成为一个有着奇想能力的却永远质朴、不忘初心的人。”  相似文献   

9.
杜威在五四运动前后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与教育的民主化进程。他直接参与了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以及新教育改革。在中国面对启蒙与救亡两大历史主题的紧要关头,杜威的选择是:以启蒙为目的,为救亡而努力,像中国人那样思考,追求东方教育民主。在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大思潮的对垒中,杜威选择了"第三哲学",由此促进了中国式自由主义的发展。杜威的民主思想和教育哲学与我国百年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存在内在联系。杜威依然"活在"今日中国。创造性阐释杜威对我国在信息时代实现"东方启蒙"和"东方教育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用你的笔介绍一下这个人吧。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作文风向标:精心选材,再现喜欢或崇拜。审题指南针:1.要将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作为写作对象,这个人可能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可能是你的父母、同学、老师,也可能是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几乎所有被誉为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在禅宗哲学中都能找到原型。对两个文本的互读,可以揭示出存在与佛性、明心见性与存在的去蔽、存在的循环与禅思无住、语言的遮蔽与敞开和“以心传心,非关文字”、存在的领悟与禅宗的开悟等相关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可以说,禅宗哲学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想的原始形式,海德格尔思想是东方远古人生智慧的现代表达。  相似文献   

12.
何捷 《小学时代》2016,(Z2):22-23
好的作文就像一部好看的电影,能让观众,也就是读者们有很真切的感觉:写景,好像身临其境,随着文字游山玩水;写人,如见其面,和笔下人物相熟相知;叙事,如身在其中,和文中事件同呼吸共命运;状物,文中所绘之物如近在咫尺,让人爱不释手。可是,怎样才能写出佳作呢?这回,何老师就教大家也像拍电影那样,用上几个"特技镜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海德格尔与禅宗关系的有关史料基础上指出,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相互诠释的学理根据在于:海德格尔哲学超越西方哲学传统、展示出一个极为接近禅宗的立场.海德格尔和禅宗在哲学精神、存在、本然与佛、道等基本概念、人与世界的关系、语言问题等层面既相差异又能会通.本文进而提出了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相互诠释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分析了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的相互诠释的四个层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流派概述]存在主义小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坛上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它早在30年代便已出现,后来在加缪与萨特的宣传和介绍下,才在战后真正形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流派。存在主义小说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小说作者不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是信奉存在主义哲学之人。[独门秘笈]存在主义哲学,早期代表人物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盛行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冷酷的,自然界对动物是残酷的,对人也不会更加慈悲;而人生则是痛苦的,无意义的,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人的一…  相似文献   

15.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讲演录》里说过,人类的历史从东方开始,因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在东方远古时代普遍存在着对太阳的崇拜。然而,被远古先民崇拜的太阳神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仪式去进行拜祭?至今仍是个模糊不清的问题。本文拟通过我国近几年来发现的丰富的岩画资料,对上述问题略陈鄙见,以就正于同行和专家。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王尔德是东方化的崇拜,在其生活实践,学创作及艺思想诸方面,都受到了东方化的深刻影响,本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东方化对王尔德的影响;一、生活空间与艺术空间的东方色彩;二、学创作瑕艺观中东方哲学观念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人学思想与传统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分歧,他认为人不能像定义物体那样来定义,人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的状态,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是人的存在和显现的过程,而不是传统人本主义人学理念中的被规定了的先在本质,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对人本主义恩学理念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位人物能像孔子那样对中国文化产生如此深刻久远的影响。没有任何一门学说能象孔子所创立的儒学那样占据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二千多年而不衰。所以.中国人常常将孔子看作是中国思想或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之精髓的集中体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尽善尽美”都是孔子的音乐思想,表达的“过犹不及”与“中和”的审美哲学,情感、道德、理性的交融,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样的音乐才会更大、更正、更有力量、更感动人深,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一直是学界的热点。几种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声望素著,影响极大的学术刊物,如《中国哲学史》、《文史哲》、《河北学刊》等都曾就此问题组织过专家笔谈。而像《新华文摘》这样权威的文摘刊物,也不吝惜版面,一再转载这方面的讨论文章。这一看似纯粹学术问题的问题,能够在学术圈内外都激起广泛的兴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一些最敏感的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