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7,(6):39-43
赵树理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强烈的儒家思想价值姿态。尽管民间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在其人格与创作中显著地表现出来,但儒家文化却在事实上以潜在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赵树理命运的起伏:从"文坛文学"到"文摊文学"是其入世思想的话语建构;从"方向"到"边缘"的过程亦是儒家士人思想精神与意识形态的一场角力。赵树理表现出的儒家思想并非是在凭吊古典儒家传统,其文化向度是指向现实与未来的,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及其小说与上海都市民俗关系密切。上海都市民俗中的居住习俗、交通习俗以及民俗时间,对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以及主题升华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张爱玲小说着重描写了弄堂和洋房、三轮车和电车以及都市民俗时间。张爱玲小说交织着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因子,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有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赫然耸立着两块醒目的路标:鲁迅方向和赵树理方向。在现代东西方文化的剧烈冲突中,鲁迅和赵树理都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也不排斥吸收外界的营养,选择了回归传统而又努力超越传统的价值取向,并在小说创作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具体实践,使他们的小说创作成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本文试就鲁迅与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民族特色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赵树理与时代秩序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作家与时代表现出"代言与同构"、"直言与疏离"两种关系,以揭示作家与小说创作在不同阶段叙事策略选择的历史规定性与人物塑造的文化逻辑。通过赵树理小说创作与时代秩序结构意义之间的双向互渗关系,说明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被遮蔽的现代性:对两种"否赵"观点的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赵树理研究中存在两种解构倾向:一是认为赵树理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水准是从鲁迅等人的现代文化高层次向农民文化低层次的倒退,只有普及意义而无提高价值,是农民立场与农民水平。二是认为赵树理创作是学习《讲话》的结果,是把文学当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典型。其实,这两种倾向是对赵树理小说的极大误解,其原因是缺乏对赵树理整个创作文本的整体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复杂背景与作家主体的复杂心理的整体把握,尤其是轻信作家对自己小说的评论与别人特别是官方对其小说的评论,而忽视了研究的最基本对象即文本本身,从而导致了对存在于赵树理小说文本深层的现代性的极大遮蔽。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锻炼锻炼》是一篇不断被重读的小说。这篇小说不仅寄予着赵树理一贯秉承五四新文化的启蒙农民的传统,同时也蕴含着他对5、60年代农业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他透过小说发现了农业合作化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即保障农村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才能促进现代化的发展。这彰显了赵树理问题小说在今天文学史上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这一称号无疑包含着这样的理解:土气,没有文化底蕴。那么赵树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便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本文认为赵树理接受的启蒙文化便是中国古代文化,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后来虽然为新文化服务,但中国古代文化仍对他发生着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偏爱上,对于曲艺这种传统形式的利用和理解上,表现在他小说创造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赵树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是全面的,没有中国古代文化,他的作品就会是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现代小说中最为常见的空间场域,“上海书写”则是构成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书写上海的众多作家中,张爱玲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张爱玲出生、成长于上海,对海派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并用文学创作丰富和发展了海派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意象有着不同的呈现,包括作为现代都市的上海意象、作为殖民地的上海意象、作为传统城市的上海意象。张爱玲小说中的海派文化既有多元融合的文化格局、细腻精致的生活态度,也有苍凉颓废的精神世界,而海派小说、生平经历以及沦陷区政治环境则是张爱玲小说上海意象与海派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的“民间的立场”和“知识分子”文化身份,是造成他个人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出现龃龉的重要原因,而这一点恰恰被当时那些将赵树理创作树为“方向”的理论家所忽视或遮蔽。赵树理拥有的两重“文化身份”,使他置于一种“中介”的地位,起到沟通知识分子和农民二者之间的桥梁作用,而这种“文化身份”的独特性,恰好为当今学界研究“知识分子”与“权力话语”之关系,提供难得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白先勇是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位作家,但其小说则有非常相同的悲剧意识内涵,即作为异化的人在被遗弃,被背离的境地中,不能重建自我完善的人格,而是人性的扭曲,人性裂度的加深,构筑出一种悲凉绝望意味更深的悲剧,张爱玲,白先勇的生命悲剧意识完全源于二人的相似的人生体验和所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及现代文化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将张爱玲的小说置于整个现代文学的流程中考察,可发现张爱玲小说的主要意义在于摒除传统及五四以来女性生存的某种话语遮蔽,明示了女性残酷的生存处境,实现了文本经验和自我经验的融合,并试图以此为契机实施自审的努力。以“黄金”与“情欲”为切入点的发掘让她陷入了一种与历史合谋的悖谬之中;同时,主体精神的自恋与自悯,对传统文化的过于认同与亲和,让创作主体与女性形象无法走向与绝望的抗争,而是上演了逃避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中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不可忽视的是她小说中又糅合了西方文化,所以她的小说有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发展,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隐喻性小说与中国注重喻说的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性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张爱玲小说具有经典化程度高、改编广泛、受众广泛的特点。张爱玲创造了隐喻性小说这一经典的小说类型,对中国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本文就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以及中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小说的时空营造与中外文化之关系,是一个值得人们瞻视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独特的时空意识、故事时空的内部机制、叙事时空的文本形态及新的审美图式等层面,探讨张爱玲如何批判地汲取中外文化诸多领域的理论、观念与技艺,营造了融汇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小说时空的崭新图式.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形式是其历代研究者的主要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作为民族风格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性、人情与民俗,在赵树理小说中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是赵树理小说研究者,对其未能引起充分的注意和论证。这在赵树理小说研究中无疑是一大缺憾。着重从人情、人性与民俗内外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人情、人性及民俗的描写对其小说民族风格建构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够使赵树理的民族风格多一笔点缀、多一份色彩,以其更全面地认识和考察赵树理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7.
论《红楼梦》的叙事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实生活中,时间的向度是由过去而现在而未来,是不可逆转的,其刻度、跨度和密度也是不能改变的,但在当代叙事文学中,却往往打破时间的不变常规,而将它随意切割、打碎或扭曲,穿插到小说中,由“绝对的”、“物理的”、“空间的”时间转移为以价值为核心的艺术时间。《红楼梦》在对叙事时间的安排上,对于中国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在时间上的“过去”向度而采用倒叙,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首创。正因为作品的时间向度指向“过去”,因而就模糊了时间的刻度;与《金瓶梅》等相比,《红楼梦》的时间跨度特别长,但有时密度又特别大,作者根据需要随意拉长或加快甚至扭曲叙事时间。曹雪芹选用的叙事时间,正是那种心理时间、情感时间,即有价值的艺术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专题论述赵树理小说创作语言艺术特色中的主要方面:大众化风格。文章先对赵树理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环境、代表作做了一个简要概括,扼要指出形成赵树理小说创作语言大众化风格的原因,然后从四大方面论述其语言大众化风格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文章从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语言三方面与五四以来的小说和传统章回小说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只要我们积极去思考和挖掘,那么,我们一定会在传统的文化蕴含中找到与当今相贯穿的一根线,串起古今,指向未来,为学生的素质提升找到借鉴。我们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吸收精华,熏陶情感,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得到美的启迪,进而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