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考察,认为当时的湘鄂川黔根据地确实没有正规报刊,原因是缺乏办报的人力资源、环境艰苦、流动性大,但是其他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丰富的,主要包括文字传播与口头传播两种方式,文字传播有印刷、手抄两种,口头传播有集会演讲、促膝谈心以及说唱等艺术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2.
公静 《青年记者》2007,(12):102-102
新闻传播中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传播观,即通过新闻传播这种文化现象,以声音、文字、图片、图像等手段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闻传播只有贴近大众的生活,反映群众的思想,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字新闻传播技术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中的一个子课题,其主题是考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字新闻传播技术发展演变的历史.文章在这一主题研究的基础上,对这段历史根据一定原则进行了分期研究,并进一步厘清文字新闻传播与传播技术之间的辨证关系,同时也对技术史研究的核心关注点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吴晓春 《中国出版》2023,(22):61-64
传播反转事件与新闻学意义上的反转新闻相混淆,给人带来一种反转新闻泛滥成灾的印象。传播反转事件与反转新闻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新闻学意义上的反转新闻,要远远少于传播反转事件,反转新闻在新媒体时代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容易被发现,对此需要有专业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张翔 《新闻采编》2002,(1):18-19
“新闻”是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新闻的定义有文字可查的,在100种以上,代表性的有“事实说”、“报道说”、“手段说”、“传播说”等。“新闻”到底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精密,人们迫切要求对“新闻”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定义。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  相似文献   

6.
洪峰 《新闻传播》2023,(6):119-120
大数据的出现对新闻传播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大数据背景下新闻可视化传播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发展的新方向。现阶段,以往以文字形式为主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然不能满足人们当前需求,大众在观看新闻时已经不局限于对表面文字的理解,更加想要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内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重要性,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希望可以为大数据时代下新闻可视化传播途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传递信息.消除人们认识事物的不确定性。然而,受众在接受传播过程中,往往偏离传播的初衷,使传播的效果与目的产生较大偏差.甚至有时出现与传播目的相反的情况,形成对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  相似文献   

8.
金松 《新闻传播》2010,(3):98-98
电视媒介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电视新闻的类型多样化决定了其传播语言的多元化,从而最终摆脱了传统新闻呆板、单一、线性的传播模式,进入到了更鲜活、多样、立体的传播语境中来。在不同的新闻类型与样式中,音乐语言发挥着自身不同的作用。在当下新闻报道越来越回归至人本视角的态势下,如何运用好音乐语言,如何认识音乐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活动,就是人们之间相互进行的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文字产生以前,主要是利用口头媒介传播。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报纸是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要工具。小报自宋代产生后,直到清代,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宋朝时“小报”出现的原因、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新闻传播史中,人类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等时代。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人类传播理念的嬗变大致经历了小众传播、大众传播、分众传播等不同阶段,并表现出“回归式”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陶喜红 《新闻窗》2008,(2):56-57
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则是在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以后才逐渐开始的。在漫长的新闻传播史中,人类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等时代。  相似文献   

12.
张弛 《中国广播》2007,(12):57-58
从语言学角度看,新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对听众是否具有亲和力。但由于新闻播音固有的一些特点,如标准、规范、能动性差、参与度弱等,使得新闻播音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不容易形成对听众的亲和力。因此,正确看待新闻播音亲和力在认识上的误区,形成新闻播音特有的亲和力,让听众由单纯了解信息的需要上升为一种情感上的需要,对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播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会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于新闻编辑而言,其是广播电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新闻编辑可以对新闻工作者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使信息的价值充分彰显。在新闻编辑工作当中,为了突显新闻信息的价值,需要对文化传播情况有相应的认识,这样可以推进文化传播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此,本文将对新闻传播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7,3(1):22-24
学术界在探讨新闻失实的原因时,常常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新闻失实进行分类,因为这样做有助于一目了然地认识新闻失实现象,找出治理新闻失实的办法。在现有的理论成果中,人们对传播者、传播环境、传播方法、传播机制、传播政策、传播内容等因素导致的新闻失实分析已经比较充分,而相对忽略  相似文献   

15.
当今人们对新闻的接收渠道越来越多,所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各种传播符号多种多样,人们对文字的依赖越来越小,在现代报纸的报道中,新闻图片的作用凸显。目前我国的晚报、都市报都经常采用图片新闻作为头条,图像与文字相比,在吸引观众注意方面更具有优势。正因如此,让新闻图片更具有诉说力在现代报纸中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建文 《当代传播》2002,1(6):12-14
当人们提出要从政治学或社会学乃至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新闻传播时,一般不会引起异议;但是,如果提出要从美学角度来审视新闻传播,情况就不同了。那些持异议者会认为:“新闻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不涉及美与不美的问题。”“如果引入‘美’的范畴来为新闻传播导向,岂不变成粉饰现实,美化客体,搞虚假报道吗?” 上述情况说明了:新闻传播的内涵从整体上说十分丰富,在对它进行深入思考时,可以也应该引入相关学科的不同的学理;新闻传播的内涵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比较频繁、比较显豁,也比较容易从学理上把握。至于新闻传播与美学的联系则是内在的,对它的认识是需要用学理的逻辑加以透析的。因此,不仅那些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的受众在接受具有美的内蕴的新闻传播时,对其中的审美因素难于辨析和认知,不排除会有某些情感的触动,但难于从美学的角度说清楚,即使一些业内人士亦如此。  相似文献   

18.
与报纸相比,电视的视觉化传播难以达到文字的抽象表达水平,并且在宣传的深度及广度上也远远不及。在传播业日趋激烈的今天,倘若我们将平面媒体的优势充分运用到电视尤其是县级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之中,拓宽其信息传播领域,可以相信,电视将会显示出更为强大的舆论主导力。  相似文献   

19.
岳正 《青年记者》2012,(8):39-40
标题和导语是新闻中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则新闻写作的成败,常常与这两部分写作得当与否休戚相关. 由于两者的传播功能都有浓缩新闻精华、增强新闻吸引力、诱发读者阅读兴趣等明显的交叉与重复部分,加之结构上的紧密相连,必然有一个协调配合、各司其职、避免文字上的重复问题.笔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盛的。它的兴盛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它集中地反映了新闻传播与新闻接受的一种内在的供求关系。纷繁复杂的社会十分急促地呼唤着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辨功能,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新闻中有什么,更关注的是新闻中回答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