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爱芹 《新闻世界》2012,(3):131-132
"南京大屠杀"作为电影的题材,仿佛永远不会过时。可能是其本身蕴含的苦难、悲壮、爱国,抑或是人性的东西息息相关的原因。《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是最近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两部影片。笔者试从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的这两部影片,结合伽达默尔的历史与偏见的关系,就两部电影之影像语言、思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两部反映特定重大题材的影片,两位导演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相似文献   

2.
徐冠楠 《大观周刊》2012,(28):27-27,25
不得不说第六代导演是“生不逢时”的一代,无论是第五代导演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压力还是好莱坞等西方电影对他们的冲击,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对他们的限制还是观众们日益严格的观影要求.都令他们举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个性化、批判性为特色的第六代导演渐渐找不到出路,只得选择转型。《南京!南京!》、《无人驾驶》等大投资电影也表示,第六代导演正在向着市场化、商业化、主流化靠拢。然而,身处商业化语境中“水土不服”的明显症状和转型后失去了自我等现象。无不说明第六代导演的转型和回归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导演是靠自己的电影作品来标识身份的,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最终是以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所以,对于一个导演群体最本质的界定,应该立足于其影片在审美形态上是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论文通过第六代电影中人物视点的迁移、影像修辞的变化与迥异于前代导演的场景呈现等方面的审美实践来论证国内影坛第六代独特的审美观,并进一步阐述了第六代...  相似文献   

4.
一.项目背景 1.《南京!南京!》项目分析 《南京!南京!》是江苏广电总台近年来参与投资规模较大的一部电影。当初考虑投资该片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题材的地域接近性,《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赋予了投资方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江苏广电总台参与该片投资是责无旁贷的选择;二是江苏广电总台内容产业战略升级布局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黄振乾 《视听》2016,(7):109-110
贾樟柯是中国著名导演,目前已创作十二部电影作品。他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与第五代导演有很多不同之处。贾樟柯始终坚持自己对底层形象的关怀,将最底层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对这个群体的沉思。本文以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为例,分析贾樟柯电影的风格特点和底层形象特征,同时对贾樟柯电影中底层形象的塑造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2009年4月22日,陆川的新片<南京!南京!>上映,当天拿下900万元票房,10天票房过亿元,到5月22日,票房超过1.5亿元.敏感的题材、长达4年的准备和拍摄时间、新锐导演陆川,再加上今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使得这部片子从上映开始就得到了观众、媒体、影评人士的关注,至今热议不断.本文意在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此片进行一次不同于一般影评的解读,为深刻理解这部颇具新意的影片提供另外一种阐释途径.  相似文献   

7.
伍文静 《东南传播》2010,(12):92-94
张元是第六代导演突围的第一人,同时也是转投商业转型的第一人。张元无疑是第六代导演转型中的代表人物。本文将通过分析张元电影前后期在艺术风格、思想立场、目标市场的转变来透视第六代导演乃至中国当代电影政治、经济语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2009年惶恐不安的“猪流感”之春,有一部关于日本侵华战争暴行的电影《南京!南京!》也引起了中国舆论的骚动和冲突:一方照例是高深的抽象派,对其“人性高度”或艺术深度大加赞赏;另一方则简单直接地贬斥这种编造屠杀者的“人性”故事乃中国人的二次耻辱,甚至谩骂为“汉奸电影”。  相似文献   

9.
看伊朗电影是一次心灵被照亮的过程,看中国“第六代”却是一种绝望的悲凉。当中国观众从另一个国度的电影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时候,中国电影创作者同样能得到启发,特别是对那些争议极大的“第六代”导演。  相似文献   

10.
第六代导演(一个笼统的概念,大概上世纪90年代前后毕业的青年导演群体)并不以知识分子自居,他们也并不认为自己肩负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他们只是他们自己,他们不想代表谁,他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身  相似文献   

11.
<南京!南京!>里出现的人物很多,有中国军人,有普通市民,有妓女,也有拉贝这样值得尊重的外国人,但真正贯穿始终的,却是屠城队伍当中的一员:日本小军官角川.在导演陆川的镜头里,角川接近"完美":洁身自好、对慰安妇百合子的爱情纯真执著,就连枪杀姜淑云,也是为了使她免遭凌辱,影片的结尾,他更是毅然放走两个中国人,然后以自杀来完成了灵魂的救赎……  相似文献   

12.
杨文军 《今传媒》2016,(10):109-111
现实主义理论诞生在19世纪的英、法等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则诞生于二战后的意大利。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则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本文从现实主义的相关理论、意大利与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出现此电影流派的历史环境以及“第六代”作品的本体角度,对整个“第六代”作品从新现实主义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拍过《美丽新世界》之后,施润玖开始被称为“电影导演新生代”,与愤怒而消沉的第六代导演相比,他们看起来更注重市场,更注重电影的可看性,更向大众靠近。 施润玖的新片《走到底》即将出炉。施润玖强调说,这是一部不会让观众提前退场的电影。  相似文献   

14.
吴万里 《今传媒》2007,(4):12-12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电影界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人才辈出,拍了不少国内外电影节、艺术节中的得奖作品,平时我很关注相关的影评或文学批评之类的文字,却很少见我国电影界的老前辈出来点评或发表见解,因为他们毕竟是行家里手,他们的意见对繁荣我们的电影事业毕竟还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艺术实践是对影像艺术的不断探索与考究所形成的,与此同时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格调.从张元的"即兴创作"《北京杂种》,到娄烨的"个性化叙事"《周末情人》,再到贾樟柯的"臆造的纪实影片"《小武》,第六代导演从注重现实题材,到通过视觉和听觉传达影片的信息,以及画面的运动、色彩、光线、声音等影像.为了迎合大众的观影口味并且带给观众更好的观影效果,本文从审美理念、影片风格、文化觉醒三方面对第六代导演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国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一书,是从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导演的商业化转型这一独特视角来透析中国的媒介转型的,并结合国内外影视创作现状纵横对比,针对当代中国电影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全书层次清晰、逻辑缜密,并自成一体,即始终以"电影商业化转型"贯穿全书,实现了电影学与营销学的对接;本书写作与论述方法,具有科学性又不乏文学性。该书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吕淑敏 《青年记者》2009,(20):64-65
电影是最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在国际传播中也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尝试用框架理论解析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并得出电影创作需多样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追溯当前还活跃在影坛并保持着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的创作轨迹,观照"第六代"导演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的创作观念和创作现状,追问何以陈、张、黄能在影坛保持长久的影响力,"第六代"可否再走"第五代"的成功之路,电影导演的创作之路是否必须历经"转型",从而尝试总结一些规律和启示,以期引起研究者对"中国电影导演创作传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电影是最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在国际传播中也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尝试用框架理论解析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并得出电影创作需多样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新时期崛起并走向电影历史前台的第四代导演群体,将众多电影文本的叙事对象聚焦于中国女性及女性命运,女性的历史与现状成为这一代导演关注的中心命题。从社会文化和心理的视角进行透视,这种女性书写带有某种策略性,是这一代导演群体生活历史、艺术使命、文化心理等的综合性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