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竹内好在《〈中国文学〉的废刊与我》中写到:“所谓文学的衰退,客观地加以说明,就是:世界不具有文学性的构造。今日的世界与其说是文学化的,不如说是哲学化的。今天的文学处理不了大东亚战争。”竹内好并非在谈论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在他那里,“文学”实际上代表了他把握世界的方式。终其一生,他都在探寻如何把世界由“哲学”性的结构转化为“文学”性的结构。这么说,首先可能引发问题就是:何为哲学?何为文学?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日本学者竹内好截然不同于中国五四新文艺批评的赵树理长篇小说评价出发,就其人物形象塑造及小说结构两方面,详细探讨了竹内好认为赵树理文学的"新颖性":即以"中世纪"为媒介,坚持其深刻的现实主义,从而实现对"现代文学"和"人民文学"的双重超越。竹内好试图借助赵树理文学异质的现代性,重建战后日本国民文学,拯救日本民族意识。这是其"作为方法的亚洲"视野下的中国学研究,能在思想方式和方法论上提供全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现代的超克"论作为日本昭和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显示了日本知识分子有关现代问题的基本思考。而日本浪漫派代表人物保田与重郎与日本优秀的中国研究学者竹内好作为该理论的代表,二者都引入了中国视野,他们的中国认识均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好”学生出问题了!这是近年来才引起注意的热门话题。其实,这不是个新鲜问题,只是以前在分数和考试的指挥棒下,这个问题不那么被重视而已。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使这类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大学三好学生居然赌博嫖娼,湖南的一名少年大学生生活不能够自理,上海的一个学校的高考状元要杀父母……  相似文献   

5.
在共和国七十年文学体系中,赵树理文学有着独特价值,是与启蒙派相异的文学系统,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良因素。赵树理对中国乡村有着前瞻性的思考,完成了对启蒙话语的超越,形成了“乡村进化”式的文学乌托邦,在叙事上的重要表现为独一无二的乡村内部叙事视点的确立,达到了竹内好所说的对现代文学及古典文学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6.
一位著名的风琴演奏家到乡村会场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会场提供的风琴不能直接连接音响设备,需要专人手持话筒进行扩音,一个男孩负责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的,“你们”——称不止一个人的对方或包括对方在内的若干人。“我们”——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当我们用“你们”时,就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自然形成了两个相对的范围,而用“我们”时,就只有一个大家同属的范围。“你们”与“我们”只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8.
9.
浙江卫视热播节目"中国好声音"以只为"好声音"转身的独特形式,创造了极高的商业价值,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人们模仿"中国好声音"的形式逐渐以"中国好XX"流行语来形容可称典范的人或事。因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逐渐流行的说法"中国式XX"却被用来形容具有社会性、群体特点的陋习或现象。"中国好XX"与"中国式XX"流行语属于模因论视角下仿拟而成的流行语,两者在形成、传播和形式上相似,不同的是"中国好XX"聚焦语义,多为正面表达,"中国式XX"放大语义,多为负面表达。  相似文献   

10.
在叙述过程中,“第二人称”的“你”和“你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而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是不妥的!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原因何在?有人认为当说到“你”或“你们”时,是以“我”为立足点。仍是“第一人称”叙述;(朱伯石主编《写作概论》第6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如果按此推断,那么,“第三人称”叙述也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上发表了马执斌先生的《树立新的历史教材观是当务之急》。文中,马先生对课程标准的由来,叶圣陶对“课程标准”的看法,以及正义原则的“永恒”性等进行了“顾名思义、循名责实”的阐发,并作为进一步推论的重要依据。“顾名思义”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想”出来的,“循名责实”是以未知为前提,“求”出来的,两者本不是一个意思。笔者也借用这两个词汇,求证马先生的立论,与马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教学》2005第1期刊登了刘俊利先生《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对于研究性学习主阵地在“课堂”;“标准”下的“多元”;灵魂是“问题”等认识,本人原则上认同。但有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不敢苟同,如“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我认为至少在认识上有以下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13.
“刊”在唐宋以前是“削”“修改”之意,唐宋以后才有“雕板印刷”的意思。因此,西汉时期文献中的“刊”并不证明此时已有雕板印刷。  相似文献   

14.
《李家庄的变迁》在中国并未受到如《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那样的重视,在日本却形成了"《李家庄的变迁》热"。以竹内好为代表的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并以其为"方法",倡导了日本的国民文学,批判了日本的近代主义,从而为日本的主体性重构提出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15.
葛大汇先生《对“评课”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一文,针对目前“评价上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倾向,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的观点也颇振聋发聩。笔者边学边思,特别对葛先生文章中涉及的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与葛大汇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6.
文非 《语文知识》2004,(1):31-31
《咬文嚼字》2003年第5期刊发了张维伟先生《谁戴“绿帽子”》一文,讨论的对象是2002年3月13日《兰州晨报》某文章中的一句话:“希拉里忍受不了戴绿帽子的耻辱,愤然决定‘休夫’。”其实类似语句的出处还有更早的:“美国历史上,因丈夫有外遇而戴上‘绿帽  相似文献   

17.
方立新 《教育》2009,(4):10-10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武汉大学就读的时候,有一次班上组织去武钢参观“一米七”热轧车间。这是当年中国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技术之一。参观回来,同学们七嘴八舌。不过,男同学评说的热点,却不是先进技术——也许文科生对这些天然兴趣不大——而是操作热轧的女工。她们一身工装却难掩俏丽,加之劳动者天然的健康与英气,以及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工人阶级特有的自信,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马克思说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联合的社会的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劳动者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联合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这三者的相继更替,是按照否定的否定的规律完成的过程;恩格斯对个人所有制的解释与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对于认识全民所有制的实质,正确进行国有制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不同意将重建个人所有制解释为重建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的观点,也否定了“国有财产个人化”的错误主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马克思说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联合的社会的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劳动者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联合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这三者的相继更替,是按照否定的否定的规律完成的过程;恩格斯对个人所有制的解释与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对于认识全民所有制的实质,正确进行国有制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不同意将重建个人所有制解释为重建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的观点,也否定了“国有财产个人化”的错误主张。  相似文献   

20.
2009年3月,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诗群体——"我们"散文诗群在北京成立,有力地改变了散文诗的边缘状况。它提出的"大诗歌"和"意义化写作"主张,对散文诗的本体发展和文本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建构。此外,以周庆荣、灵焚为代表的"我们"散文诗群的发起者,不断介入"我们"散文诗的编辑、出版和发表的诗歌行动中,与多种文学期刊合作,集中性、连续性地推出了"我们"散文诗群的作品,成为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发展最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进一步推动了散文诗创作者的崛起和散文诗走向公共话语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