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闻竞争趋于激烈的形势下,事件新闻,尤其是突发新闻,往往给受众惊奇、震惊的效果,事件新闻所带来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不言而喻,因此成为市场媒体抢夺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一张市场化的报纸,不能没有动态新闻和事件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件新闻和社会新闻是都市类报纸的主打产品。社会新闻和事件新闻因为关注度高,可读性强,倍受老百姓欢迎。人们读报总想知道昨天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全国发生了什么?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件新闻所带来的关注度和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事件新闻,尤其是突发的灾难性新闻,往往给受众惊奇、震惊的审美效果,因此成为市场化媒体抢夺的热点领域。  相似文献   

3.
谈起新闻官司,恐怕许多新闻同仁大摇其头,认 为打新闻官司费时、费力、风险大而心有余悸。其 实,对待新闻官司怕是大可不必的。只要稿件内容真  相似文献   

4.
科技新闻及其写作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新闻是报道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新闻。科技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除了具有新闻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准确性(对科学概念而言)、通俗性(对深奥原理而言)、知识性(对普及科学而言)。科技新闻中又包含许多门类,如医疗科技新闻、农业科技新闻、工业科技新闻等,它们的特性与科技新闻是一致的,都属于科技新闻的范畴。随  相似文献   

5.
媒介(报道主体)通过对信源、信息频率、新闻视角、新闻选题、新闻语境等限定,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框架。新闻框架通过报道主体以不同视角来进行新闻选择和叙事, 使受众的知晓模式、认知情况等发生倾向认同或涵化效应, 从而影响舆论。本文试图通过新闻框架因素及其影响的效果分析,说明新闻框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基石,还是新闻报道不可动摇的原则,更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然而,我们在具体办报过程中却惊奇地发现,身边“潜伏”的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越来越多,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新闻敏感性就是指记者(通讯员)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通讯员)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8.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3,(12):42-43
刊登在《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上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582个字的短新闻,使一般人看来平凡的事例,显示其内在令人惊奇的特质。给我们采镇针写新闻佳  相似文献   

9.
观众不喜欢会议新闻,除内容枯燥以外,节目形式单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许多会议新闻,镜头在人群中摇来摇去,解说是毫无信息的官话套话,成为画面与解说不密切甚至不相干的两张皮新闻。因此,增强电视会议新闻的可视性,还要通过形式的改变,调动多种手段来搞活它,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与传播之别——解读凯里《新闻教育错在哪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对詹姆士.W.凯里(James W.Carey)《新闻教育错在哪里》的解读和评论,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1)如何解读来自美国(推而广之,即西方)的文本,(2)美国(西方)的问题与我们的问题之间有什么相互参照的意义,(3)凯里所提出的新闻与传播、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新闻实践与传媒工作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思考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有什么启发。  相似文献   

11.
庄滨华 《新闻爱好者》2021,(3):F0002-F0002
英语新闻的阅读属于语篇范畴,新闻写作对语言的准确性、灵活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新闻写作中,只有了解语义,调动语殳的元功能,准确表达事实,才能让读者了解新闻内容,确保新闻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新闻英语》(2016年3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的作者刘彦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主持人,著有《扶稳,坐好!电影口语探宝之旅》和《时...  相似文献   

12.
在飞逝的岁月长河里,新闻是一种“易碎品”。但是,当我们以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回首近半个世纪以来那些中外新闻名篇佳作时,会惊奇地发现,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令人难以忘怀,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写作者本人比绝大多数新闻同行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他们更善于让新闻背景“说话”。  相似文献   

13.
叶明明 《新闻窗》2011,(3):114-114
在市(县)新闻节目中,会议新闻占据了很大比例,根据出席会议领导职务的高低,相关的会议新闻一个接一个,观众对此十分反感,说新闻节目就那几张脸,成了领导的点名册、出勤表。会议新闻的镜头摇过来,拉过去,就那么几副面孔,天天看有啥意思。像这样群众不愿意看的新闻节目,宣传效果如何谈起呢?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新闻伦理道德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青山 《声屏世界》2003,(10):52-54
新闻伦理道德指的是由新闻界制定的或者由新闻主管机关颁布并为新闻界所认同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奉的新闻伦理道德原则、新闻伦理道德规范和新闻传播行为准则。新闻伦理道德主要是通过新闻自律表现出来的,自律是新闻伦理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考察中西新闻业可以发现,一般有两种形式的自律:建立一定的自律组织和制定自律原则。组织形式如西方新闻界的报业(或新闻)荣誉法庭、报业(或新闻)评议会、新闻政策委员会等,其职能主要是对新闻工作者是否按新闻道德自律原则办事起监督、评判作用,因此,自律原则就成为了新闻伦理道德标准的集中体现。西…  相似文献   

15.
对新闻策划的理解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策划这个概念提出来还没有几年,是当今媒体颇为时髦的一个词汇。新闻为什么要策划呢?这是因为新闻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为了向受众全面的展示新闻中的各种关系,给受众一种全景式、多层次、立体化的新闻场景,对新闻采访过程作策划(战略性规划)显得尤  相似文献   

16.
常惊异于舞台上的魔术,上下翻飞,眼花缭乱,外行人绝看不出门道,而探究其中秘密的欲望却愈来愈强烈。有懂行的人教育说,看穿魔术需要一个观察角度,这个角度就在魔术师的背后。新闻是易碎的,在瞬间新闻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永恒在把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事件报道出来,这是做记者的当然责任。走到新闻背后,在新闻的速死中发现永恒,以新闻的短暂生命挑战恒久,做有穿透力的记者,也是很多新闻从业人员的夙愿。练就“第三只眼”新闻像个调皮的孩子,喜欢披上各种炫彩的衣服迷惑人们。而它本身,却不是人们眼中“平面”出来的影像,实际上“三维”中新…  相似文献   

17.
刘杰 《记者摇篮》2005,(11):58-58
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采访完毕了.却觉得内容平淡无奇,无从下笔,搜肠刮肚勉强写成文章总觉得索然无味。这种连自己都找不着感觉的文章自然也很难引起听众的关注和兴趣。然而,有时却会惊奇地发现,同样的采访内容,有的记者却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这便是新闻写作中的角度与立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新闻价值观一旦被现代新闻价值理论所代替,为评选好新闻、大新闻找到一条量化途径,对化解新闻评选中的争议提供了最公正的方法.评选好新闻或大新闻,实际是确定新闻价值量的大小及其社会效果的优劣,摈弃评选者的主观判断就成为关键因素.概括地说,新闻价值决定新闻的社会效果,依据新闻价值判断其社会效果,是鉴别好新闻、大新闻的根本立足点.这一逻辑形成的新闻量化研究,打开了科学分析新闻质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散文化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散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讲究意境美。无论是场景的描写、环境的渲染,抑或是人物形象的烘托、画龙点睛的议论、富有个性的叙述、融情于景的抒情,以及独具魅力的写作风格,在新闻作品中同样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尽管新闻作品有别于文学创作,但隔行不隔理,其理亦相遇。新闻作品拥有意境,就会韵味无穷,产生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宣传效果。一、什么是新闻意境美?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按照美学原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  相似文献   

20.
如何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侯志强 《青年记者》2006,(22):36-37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效果并不理想。究竟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从了解逆反心理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