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世上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可谓多矣,评价也言人人殊,极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就拿忆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吧,那些亲历者所谈及的种种事实,单单从表面上看,就往往给人以矛盾之感。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天真、宽厚、看重感情,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多疑、刻毒、不讲友情,且所举之例又都是真实可考的。举个手边的例子吧,唐先生在《琐忆》中讲了一个鲁迅先生帮助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人补靴子的故事,让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热情得简直到了发傻的地步。但王晓明先生在《鲁迅传》中也讲了一个鲁迅对待青年人的细节:“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2.
寻找鲁迅     
鲁迅自然得在上海.探读陈丹青先生<荒废集>中关于"鲁迅选择上海与上海选择鲁迅"的文字,殊觉心有戚戚焉.可我在上海一点方向感也没有,幸亏有在那儿工作的外甥陪着.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民族魂”。身为文坛巨擘、学界大家的鲁迅是属于我们全民族——属于我们大家的。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答案。然而我们最想说:因为,鲁迅属于青年人。70年前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大笑”着、“歌唱”着,迎接了死亡。70年后的今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用自己的文字来祭奠鲁迅先生——这纸上的怀念,文字或许粗疏,或许生硬,或许天真,然而,总是真心。当然,我们最初和最后要做的,仍是回到文本本身,在先生的作品中找寻精神的永恒与不朽。  相似文献   

4.
再识鲁迅     
鲁迅的文字,今天读来仍然感觉是火辣 的,我不能确定这感觉是好还是不好。 我猜想先生是不喜欢这样的,因为他只希 望他的文字和时弊早日消亡--先生不喜欢青 年读他的文字,不喜欢自己的文字编进中小学 的教材,有书为证: 《热风》:"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 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 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 等候炬火。此后如竞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 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 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 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 我都在内。" 不过还好先生自己说了不必等候炬火或太 阳,那好,我们有了一个最好的借口,马上出 发,让我们走近鲁迅,说说我们所认识的鲁迅。  相似文献   

5.
走近鲁迅     
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必然少不了鲁迅创作展览的小报。小报我从小画到大.据我观察,只有少许人会站在展板前,仔细地阅读文字,大多数人都是一眼掠过。根据小报的布局、绘画水准与字迹对其质量加以评判。这次的小报,本计划半小时内完成.后来却足足延宕了两个小时。因为一张鲁迅先生的插画。  相似文献   

6.
鲁迅日记(1933年8月1日)中曾记有以下一段文字:“……得胡今虚信,得陈光宗小画像一纸。”又,鲁迅全集》13卷108页收录鲁迅于1935年4月10日致曹聚仁信中曾说:“陈先生的漫画,望寄给我。他日印杂感集时,也许可以把它印出来,所流转的四个编辑室,并希见示为幸。”鲁迅先生文中提到的陈光宗先生乃我先父。这两段文字提到的肖像画一事,鲁迅先生情深意笃,令人神旺。往事如烟,这段故事已罕为人知,在《鲁迅全集x的注释中也语焉不详。我想就我所知,记叙如下,作为对鲁迅先生逝k60周年的纪念,并寄托对先父的哀思。先父陈光宗生于五914…  相似文献   

7.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8.
本不太喜欢鲁迅先生,因为不喜欢他的冷嘲热讽。最初读他的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无处不在的反语,看似平静的文字下面,却处处藏着锋芒,总是带着深深的讽刺,比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评价那些清留学生是“标致极了”。可在读《朝花夕拾》时,那些回忆性文字让我一遍遍回味,似乎有一种无法言表的亲切感。阿长,鲁迅在描写这个勤劳、朴实又有点迷信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时,以看似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但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温情,虽然轻视过、厌烦过,最终却是喜爱和敬佩。一个性格丰满、形象鲜明的长妈妈透过鲁迅的笔,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有…  相似文献   

9.
历史一旦进入其自身的运动轨迹,往往非人力所能控制;它让人在今日所反对的,明天又照行不误。通过阅读一些资料,我们发现这一矛盾同样地发生在鲁迅先生身上。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前后半生的鲁迅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不能不令人吃惊,这种矛盾性也许就在于历史运行机制下人的需要,而在抗拒与屈从之间则反映了有缺陷、有无奈、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命。 关于妇女的地位与解放问题,在《我之节烈观》、《娜拉走后怎样》、《随感录四十》、《关于妇女解放》等杂文中,鲁迅先生有较明确而集中的论述,其主要观点是:首先,女子必须有独立的经…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日快到了。我想起了一些与鲁迅先生交往的往事。岁月匆匆,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与鲁迅先生交往,开始时是与美术有关的。我年轻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那时对鲁迅先生一点也不理解(还曾经吵过架,可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篇》上鲁迅给我的两封信)。后来有了好感,一方面是因为看了他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的那些尖锐的杂文,虽然不大懂,但喜欢那个调调,甚至想模仿一下;另外,则是由于看见他也介绍木刻、版画、谈论美术。一九三三年秋天,我在叶紫家里和陈企霞谈起上海街头巷尾旧书摊上儿童看的连环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  相似文献   

12.
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  相似文献   

13.
方舟 《文学教育(上)》2011,(23):152-153
提到鲁迅,大家脑中会闪现出"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字眼。其实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鲁迅"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已经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我记得从小学开始,课本中便频频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他的作品往往都是作为精读课文,甚至很多都要求背诵。说实话,当时的自己无法理解那些平淡无奇的文字到底在诉说什么,  相似文献   

14.
从初中时代开始,我就喜欢上鲁迅先生的文章,此后无论是读高中、读大学,还是踏进社会这些年,一直没间断过对鲁迅先生的阅读和思考。先生的作品,已经成了我的精神坐标,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永恒不变的是心中那一份鲁迅情结,回望这么多年的读书生活,我想说的是:读来读去,还是鲁迅。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如果没有阅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其读书经历就难免会流于肤浅。无论何时,先生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有人说,现在的时代,鲁迅早已  相似文献   

15.
我看鲁迅     
读小学时,妈妈总是读鲁迅先生的章给我听,我总是不耐烦地对妈妈说:“妈妈,拜托您别读了,您老是读鲁迅的章,我都听厌了。我知道他是伟人,是作家,可我并不喜欢他的章呀!”没想到升人初中后,我竞对鲁迅先生有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认识,对他的章更是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眉头     
1927年1月25日,鲁迅在中山大学学生会欢迎会上讲演.十年后.清水写下《我忆念到鲁迅先生》时,依然清晰地记着——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作品是上世纪以来国人精神食粮中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对鲁迅、鲁迅作品、鲁迅精神,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在其身后,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阐释的丰富性,正说明鲁迅的巨大魅力。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诞辰125周年的“纪念年”。我们又将集中读到很多纪念鲁迅的文字,目睹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而这些文章或活动只有将鲁迅先生放在一个人的位置上来纪念,才会真正有益于我们和后人。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于1909年从日本回国就投身教育界,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十四所大中学校任教十多年,他受到青年学生的热诚欢迎和衷心爱戴,决不是偶然的。跟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一样,他的教学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强有力地吸引着他的学生们。 鲁迅先生教学活动有哪些特色呢,这里我提出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鲁迅先生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近千万字的各类作品。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有一些关于如何写作的精妙论述。下面摘选的五句话,仅仅是先生众多著述中的沧海一粟。  相似文献   

20.
一、鲁迅笔下有三个孔子在鲁迅怎样评价孔子的问题上,存在过简单化的倾向。其表现之一,就是研究者没有全面地深入地考察鲁迅笔下所涉及的孔子。如果全面地深入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鲁迅的文章,是存在许多矛盾的。这些矛盾方面,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忽略了这些矛盾,就使我们研究鲁迅怎样评价孔子问题,难以深入下去,以致一提起鲁迅怎样评价孔子,就以“反孔”二字概括之。如果我们对鲁迅评价孔子的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就会发现鲁迅笔下有好几个孔子,从而就不会简单地以“反孔”二字来概括鲁迅对孔子的评价。我认为,鲁迅笔下有三种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