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巫山神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分别被塑造为多个不同的神话形象。许多研究者指出,其相关传说的原型,最早见于《三海经》中的蘨草神话,正式诞生于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而许多问题的客观存在,又可以证明,巫山神女并非一脉单传。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上古神话中的巫山神女,经历了云雨爱神、祭祀祈雨、助禹治水、三峡航运守护神等多个与水相关的形象的流变,其文化传承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长江中上游及中华水文化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螺女型传说能够折射时代文化心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文章通过对螺女型故事类型归纳,分析具有共同叙事特征所反映的叙事要求,进而分析三种不同结局类型,映射出迥异的文化传播心理。  相似文献   

3.
4.
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母与女》讲述的是一对被称为"女巫"的母女反目成仇的故事。母亲"老女巫"的原型是邀请劳伦斯到陶斯的女巫梅布尔,劳伦斯在给他岳母的信里对梅布尔的描述,与在《母与女》对控制欲极强的"老女巫"母亲的描写几乎相同。女儿"小女巫"的原型是曼斯菲尔德,她们的人生结局基本一致。了解故事里的人物原型对于更好地理解《母与女》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德莱塞在其成名作《嘉莉妹妹》中通过对主人公嘉莉的描写表现了对女性的关注与尊重,这部作品出版时一度受到排斥,以往的批评和学说一直认为是因为书中对道德的挑衅,但现今我们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原因更在于《嘉莉妹妹》中对女性意识的描写触犯了正统的男权主义。于是,德莱塞毅然在其下一部作品《珍妮姑娘》笔锋逆转,迎合了大众口味,放弃了对女性斗争与觉醒的正面描写,这一转变表现在对嘉莉和珍妮形象的塑造、结局的差异以及她们与男性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山学院学报》2016,(4):59-61
五场壮剧《螺蛳姑娘》从民间传说提炼、升华走上艺术殿堂成为壮剧的艺术珍品进而华丽转身再回归民间在坡芽村成为现实,是想对"艺术来源于民间再回归民间"的云南壮剧传承和保护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索。过程中发现"守住乡土的理念不可淡漠""退休老人的余热应该发挥""全民参与的热情不应忽视""团结协作的意识必须增强""民俗活动的平台不能放弃"是云南壮剧传承和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五项内容。  相似文献   

7.
“南山”广泛出现于《诗经》中,其背后有着悠远而深厚的文化意蕴。一方面,《国风》中的“南山”均与男女情事有关;另一方面,《诗经》中的“南山”又与长寿多福有关。而这一切,又无不与大禹和高唐神女的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可以从个体意识和性别意识两个层面来理解。"五四"社会启蒙既唤醒了一代青年的个体意识,又唤醒了女性意识。文章通过分析丁玲的早期创作《梦柯》《莎菲女士的日记》和《阿毛姑娘》,揭示了"五四"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艰难觉醒。  相似文献   

9.
《德伯家的苔丝》与《珍妮姑娘》是两部从标题到题材、结构、故事情节都有相似之处的作品,悲剧性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探讨、比较两部作品悲剧显性主题下的不同隐性内涵,能更好地认识两位作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阿毛姑娘》:苦楚的文化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毛姑娘》中,阿毛所代言的并非阶级的矛盾,而是一个文化的悲剧。丁玲通过阿毛的心灵之声为人们抖落了潜藏在惶恐不安的灵魂中的各种隐秘,尤其是因自我丧失、人性异化、灵魂无所依托所致的痛苦和焦虑,也正是这些心灵之声透露了丁玲对生活从容的观察和大胆的思索。时至今日,阿毛的文化选择仍然为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宋人关于巫山神女的辩诬与其对宋玉神女描写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围绕着巫山神女的辩诬问题,对于宋玉及其《高唐赋》《神女赋》的批评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宋玉"妄"作神女故事,"诬"神女于不贞,玷污了神女的形象;一是认为宋玉所赋"发乎情止乎礼义","得诗人风化之本",而巫山神女的被玷污是后人所为,与宋玉无关。我们认为前一种观点是在理学影响下的主观情绪化的不切实际的批评,而后一种观点能够发展地科学地客观地看问题,是对宋玉及其《高唐赋》和《神女赋》的正确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文献记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3.
鄢维新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22-25,49
吴楚文化,即指从古到今存在于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其中心区域是指鄂东、皖南、赣北等史称“吴头楚尾”之地。就广义的吴楚文化而言亦可指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日长江中下游文化。该文从历史和地域性的文化视野,梳理、点评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之间因撞击、融合而成的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吴楚文化之源起、流变,撮举其要,略述吴楚文化的特色及成因,揭示其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战后的代表作<山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象征、梦幻、暗示等手法对人物性心理、潜意识进行描写和揭示,表现出一种性生殖崇拜意向.这种性生殖崇拜意向寄寓了作者对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日本民族一定能振兴并且发挥非常的力量,走出战败后的困境的坚定信念.这种性生殖崇拜有特定的日本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禹家族家庭的研究是全面研究大禹的重要补充部分。相关文献中对大禹的出身及其父母的记载、大禹对待父亲被处决、大禹娶妻生子、大禹如何看待儿子"家天下"的行为等都有较多的记录。这些大禹"家"的故事表明当时的家族和家庭伦理观念已经形成:包括小团体化、私利化和经济关系亲缘化。  相似文献   

16.
《吴越春秋》作为东汉时期一部著名的杂史著作,其死亡叙事取得了较高成就。它折射了崇尚人生命的社会属性而轻忽其生物属性的生命观,体现了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吴越春秋》的死亡叙事有助于具体饱满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对增强作品叙事的生动性、有机性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楚辞·大招》究竟属于巫觋歌词还是文人诗体的争论,从汉代持续至今,有关该篇产生时代的说法也不一而足。 本文则着眼于《大招》本身,从饮食、乐舞及女色、建筑并苑囿以及美政等四个方面,进行 了系统而具体的分类讨论;同时又以楚墓发掘的考古材料与篇中内容相互印证,并时时取屈 原《招魂》对读比较,从而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许多 新的启示。其结论为:《大招》产生于南楚政权与巫觋神权紧密结合的较早时期,它所表达 的是一种巫权至上的宗教情感,本质上仍属于实用的招魂歌辞。  相似文献   

18.
黄石矿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石矿冶文化既是历史的文化,也是现实的反映;既有物质的载体,更有精神的内涵;既是中华矿冶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楚文化在黄石地区的独特反映。黄石矿冶文化体现了开采鼓铸、大兴炉冶的创业精神;体现了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兼收并蓄、共铸辉煌的包容精神;体现了不畏艰险、惠通八方的奉献精神。弘扬矿冶文化精神,就是要以矿冶文化为城市形象定位,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服务;就是要增强黄石人民的历史自豪感,为实现城市转型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就是要把大力发展黄石的文化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女神》中“火”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十分引人注目.首先,“五四”时代精神的泻染及当时东西方思想、文艺思潮的交汇与碰撞的影响赋予“火”以时代精神内涵.而在文化层面上,“火”及其衍生意象又具有深远的文化原型,它们不仅承续楚文化宏大的自然宇宙意象,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博大视野中也能寻找到其意象之源头与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其时代精神内涵与文化原型两个方面试着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小说恬静温馨的和谐之美中凝聚着儒道佛相互渗透的传统文化意识,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熔铸了中和主义审美观的审美境界。同时,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现实生活赋予作家的切身体验又最终挣脱了作家的主观控制,沉重地表达出他对苦难人生的审美体验,呈现出难以抹去的悲剧色彩,从而构成了其小说文化内涵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