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情感是通过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类普遍的隐喻思维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习语中。文章着重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英语习语中“愤怒”这一人类基本情感的隐喻表达,以便更好地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情感隐喻的实质,同时也为习语学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狗习语隐喻。这些狗习语隐喻是通过把狗的相关范畴映射到人身上来实现的。狗习语隐喻用来形容人类的职业﹑性格特点以及各种情绪,还可用来表达人的特殊境况并用来告诫和建议等。而这些有着具体意义的隐喻则来源于狗自身的一些特点,包括某些生理身体特点、性格特点,以及人类对狗的各种情感等。对英语中狗习语的隐喻分析,在增强对英语文化了解的同时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把握这类表达的实际语用。  相似文献   

3.
论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浓缩表达方式,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更加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从Fernando提出的习语的描述世界、表达内心和言语交际功能角度出发,从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三个方面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传承功能。指出使习语背后的文化通过翻译在另一文化中得到理解和传承,使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够在另一种语言里重现才是翻译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交际工具,理所当然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习语又是语言文化的经典。习语(Idioms)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它短小精悍,是人类语言的一个伟大创造。一般英语习语包括固定的短语和表达方式外。还包括谚语、格言以及一些俚语。而在汉语中,习语又叫熟语,《辞海》1989年版介绍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他们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形成的。虽然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里,但每个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却有差异。所以在平时的翻译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习语.因此习语翻译需从跨文化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5.
孙亚楠 《海外英语》2011,(14):329-330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人们在表达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时通常借助于隐喻来表达。在英汉习语中都有大量表达情感的隐喻,这些情感隐喻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主要原因是人类共享一些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同时英汉民族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世界观等上的差异也使得英汉习语中的情感隐喻带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从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习语为习语研究开辟了新道路,同时也为习语学习带来了新启示。  相似文献   

6.
谈习语翻译──学习《红楼梦》习语英译札记区少绵在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各民族都拥有非常丰富、色彩斑烂的习语。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生活习俗,还有思维方法、感情表达...  相似文献   

7.
英汉习语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和“活化石”,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性的部分。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英汉习语在表达和内涵上也呈现出同质性和异质性。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对比分析对克服语言、文化的负迁移,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甚而对构建多元共存互补的世界文化新格局有着积极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地理环境与英汉习语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婷婷 《考试周刊》2009,(26):193-194
习语是人类的语言和生活经验最紧密的衔接点。在人类语言中,有些习语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因地理环境差异而产生的英汉习语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说明在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习者应该对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保持敏感性,减少信息差,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习语(idiom)是若干个词被放在一起,来表达不同于单个词单独使用时所表达的意义。我们也可以说习语是一种基于它的由来已久使用的,拥有一种表达的独特方式的元素。换句话说,习语是一组固定的带有特殊意义的词,它不同于单个词的意义。因此,习语的意义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而不能从孤立的词去猜。习语的简单定义就是普通词以特殊意义使用。例如,“the kiss ofdeath”,是“帮倒忙”的意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的来源可追溯到其所属语言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习语是一类文化的一种形式。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形式。习语…  相似文献   

10.
浅析英语国家饮食文化对英语饮食习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它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产劳动,产生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英语习语的意义并非构成词意义的简单叠加,它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英语国家饮食文化的分析,来研究英语饮食习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古代人性论发展的思想逻辑及其学说主要包括人性地位论,如人性神赋说、人性突现说,人性要素论,如人类双性说、人性个体说、人性善恶说,人性价值论,如人的价值真理说、人的价值德行说、人的价值自由意志说.虽然阿拉伯古代人性论的理论产生得较早,但时至今日,其理论的合理部分对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康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主义与人主义作为人类化的悖论性思维前提,科学主义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而人主义则有较长的历史,但无论科学主义还是人主义都是对人的本质的片面理解。科学主义反映和确证了人的自觉本质,而人主义则反映和确证着人的自由本质,结果是,它们都在占有人的本质的企图中最终失却了人的本质。人学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本质的反映,它规定了科学主义和人主义思维悖论的人学维度。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文明史开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一定程度上多样性地创立了自己的人权准则。每个国家的人权观都是本国主流文化在人权领域的表现。中国和西方的人权观在诸多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价值定位和选择。中国人权精神的高远性、和谐性、完满性可以弥补西方人权"有体无神"的弊端;西方人权观中的致用性、个体性、务实性也可以弥补东方人权观的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5.
人的问题历来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哲学史上中外先哲们竞相阐发各自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继承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紧密相关,人的价值在人生和人生观中居于核心地位。研究人的问题,不能不将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人权教育极度缺失,致使农村人的人权知识、人权意识严重不足,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而人权教育恰恰是促进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中加强人权教育,提升农村人的人权素养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要想使农村的人权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注意恰当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社会的个体主体性原则和目前我们国家个体性建设落后的现实及其复杂性,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重视审视我们的哲学和史学研究,这是我国近年来人学研究兴起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的人学研究基本上局限在哲学领域,属于哲学人学,它首倡加强对个体人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其学科的局限性使它无法继续深入到人学研究的核心层次-对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历史考察。而人学的历史化,将克服哲学人学的局限性,有效摆脱史学本身的危机,历史人学的建构当属人学研究深入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玛阿特是古埃及伦理的基本观念,古埃及和谐观念包含在玛阿特观念之中。本文试从人与神、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人与神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是神的影像、人对神的崇敬及人与神的互惠关系。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利益上的均衡、关爱弱者及对他人生命及尊严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万物同处玛阿特秩序之中及人类与自然的互惠。然而古时之和谐并非今日之和谐,但二者却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权理论水平,普及人权知识,树立科学的人权观念,培养正确的人权意识,是全面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要明确指导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教育目标,规范教育内容,注意教育方法,讲求实际效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帮助人们分清在人权问题上的是非曲直,认清社会主义人权的优越性,了解我国人权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与党和政府在人权建设上所作的艰苦努力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事业,依法尊重和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20.
宪法本质上是一部人权法。人权价值在宪法中往往表现为人权规范,人权规范在宪法文本通常表现为人权条款。人权条款的入宪模式主要有宪法序言、宪法正文和宪法修正案等单一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合模式。从当前世界各国宪法的文本规定来看,人权条款的入宪模式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