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深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我国实业教育的产生。陕西地处西北边陲,是关学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经世致用"传统,在地方开明官吏的推动下,在救亡图强的客观要求下,陕西开始兴办具有实业教育性质的教育机构,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近代陕西实业教育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清末,深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我国实业教育的产生。陕西地处西北边陲,是关学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经世致用"传统,在地方开明官吏的推动下,在救亡图强的客观要求下,陕西开始兴办具有实业教育性质的教育机构,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近代陕西实业教育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良师 益友     
良师益友《佳木斯教育》主编于绍文在人的一生中,真正能称得上是良师、益友的并不多,特别是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二者集于一身的更少。《黑龙江教育》就是我一生中难得的良师和益友!我1965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在"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教育部近期下发评选中职"示范校"的通知,探析什么样的职业学校才称得上"示范校"和怎样遴选"示范校"。  相似文献   

5.
上有天堂     
《小读者》2011,(6):35-35
列车上,中年男子问小女孩儿:"你是哪里人?"小女孩儿一口地道的陕西口音:"我是陕西渭南人。叔叔,您是哪里人?"中年男子笑了笑回答道:"上有天堂,下有哪里?叔叔就是哪里人。"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他的《在酒楼上》是一部充满诗意却又隐含着深意的小说。鲁迅通过小说中"酒气"与"花香"两种气味,表达出两个意蕴:"死亡"与"反抗"。这种表达,并不是一味充斥着沉重与压抑,而是时时充满诗意,体现鲁迅小说的从容美,可称得上是"最具鲁迅气氛的小说"。  相似文献   

7.
"知行合一"重要思想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命题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重要思想对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大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体现了德育建设的实践性特征,强调大学生德育建设的内化与外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农民创业对于推动陕西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等起着关键作用。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著名学者弗罗姆的社会性格理论"观照",在陕西农民的社会性格中,还存在许多落后于时代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性、性格特质和精神态度。审视这些"隐性文化",发现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制约陕西农民创业,西部大开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和共圆"中国梦"的瓶颈因素。鉴此,扬弃陕西农民社会性格"实然"状态的消极因素,使之向"应然"的理想境界迈进,就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干部的角色特征和行为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能人治村"、"混混治村"、"恶人治村"、"富人治村"等现象。村干部角色变化反映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变迁和乡村治理逻辑的嬗变。陕西关中Z村调研发现,该地区免税以来干部角色经历了从"好人治村"到"硬人治村"的转换。"好人治村"主要源于该地区"弱结构、强规范"的村庄性质;而"硬人治村"不同于学界所讲的"富人治村"和"能人治村",需要结合地方社会性质和免税后基层治理逻辑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10.
建设"网络文学陕军"是指充分利用陕西文学已有的作家资源及国内外影响,立足网络平台,与网络文学作家和网站合作,发现和培育陕西文学新的增长点。首先论证了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无论是从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需要还是从网络文学研究及创作的需要来看,建设"网络文学陕军"都十分必要。其次详细论述了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主要内容、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最后论述了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语文好课"?见仁见智,各不相同。虽然说"好"与"美"这类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评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好"还是应该有一些共识性的基本特征的。那么语文课的好,应该"好"在哪里?一.好在真。真:真实,率真。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有资格称得上是好。虚假的课堂再美,也绝对称不上是好课。好课绝对不是表演课,不是让学生备好台词,课堂上按程序播放就行。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建立怎么样的课堂纪律成为议论的焦点之一。良好的课堂纪律始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们不能放弃的。但是,对于"什么样的纪律才能称得上是良好的"、"惩罚是否可以真的放弃"这两个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试图理清这两个概念,明确指出在素质教育中纪律的重要性以及惩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地方文化具有其内在独特性。文章以陕西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研究逻辑起点,阐述了陕西地方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陕西地方文化的实现路径,为陕西区域文化的创新提供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陕西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当代陕西作家群的影响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之点:一是关中平原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它成为我国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最为发达、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给陕西作家群注入了具有强健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另一点是,自然生态遭严重破坏的黄土高原和陕南贫瘠山区以及全省远离海洋的闭塞的内陆地理环境,使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长期受到大自然的威逼和贫穷的困扰,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陕西作家。这些影响使陕西作家群表现出鲜明的群体特色:首先,他们对文学事业执著专一,具有一种为文学献身的悲壮精神。其次,他们具有深沉的历史感,他们的创作追求雄浑的史诗效果,是大气磅礴的现实主义。再次,他们十分关注农民的命运。但贫瘠和闭锁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千百年在其中积淀而成的文化土层对陕西作家群也产生负面影响:首先,陕西作家群在"城里人"面前,在城市文明面前,大多表现出既自卑又自亢的矛盾心态。其次,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和回归意识,表现出传统农民的文化品性、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坛经》作为中国佛教中唯一称得上"经"的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所体现的禅宗思想如"空灵观"、"平常心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立文字"等与中国艺术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某些观念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性、重要性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地方     
《教育》2011,(6):13-14
陕西:拟招特岗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2011年,陕西省拟从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募1832名特岗教师到"国定贫困县"的农村中小学任教。据陕西省教育厅介绍,2011年陕西"特岗计划"实施工作继续采取省级统筹,市级公开招募,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诗经》中与陕西汉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有《大雅·瞻卬》和《大雅·旱麓》两篇。若论及汉中在礼乐文化中的地位,产生于汉中本土的《大雅·旱麓》篇则是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旱山祭祀所用的"玉瓒"、"黄流"、"清酒"、"骍牡"、"柞棫"和祭祀周围所见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刻地体现了先秦时期陕西汉中礼乐文化与生态文明互相交融的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场所依赖出发来解读《呼啸山庄》中凯瑟琳自我的"迷失"与家园的"回归"。通过对地方认同和地方焦虑的分析,发现地方感的丧失造成了凯瑟琳的"迷失"。主人公因远离"家"而导致自我的"迷失",主人公自我的复归及回归"家"的过程也是重新得到地方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西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计较分析,结合陕西高等教育的现状,揭示了陕西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脱节,指出:陕西的高等教育实际不属于陕西,而是在为全国半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管理权下放地方的情况下,陕西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层次和高等教育的评估指标方面注意与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在和外国留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很多留学生,对"不"和"没"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误用,明明该用"不"的地方用成了"没",该用"没"的地方又用成了"不"。下面是我听到的和收集到的一些典型的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