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直以来在西方哲学中经常追问“存在问题”,进而海德格尔提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它区别于众多的存在者,是因为它的存在是为了它本身.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疑端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每位伟大的哲学家的体系中所提出的最基本概念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而由这些基本概念出发的探讨必然涉及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自由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莱布尼茨的基本概念“单子”与海德格尔特别是在《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都关涉到了对自由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展示由这两个概念出发而对自由之不同解释 ,同时也将尽力找出其共同点  相似文献   

3.
"此在"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一著作中的重要思想,"此在"作为能够追问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存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此在"在世之中,其存在状态是"烦",在与常人打交道中陷入非本真的存在——沉沦之中,为回归本真,需要向死而生的勇气、良心的呼唤,去蔽而澄明,发挥其在世的无尽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并且揭示了"此在"的存在——"在世界中"的状态。唤起了人们对自身的关注,挑战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人道主义。此在对存在进行怀疑和询问,思考其存在。海德格尔强调的人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人而不是单独的个体,更不是理性的抽象的类。人生活在世界中,应当关注自身的存在。人在世界中,并且揭示世界和世界中的存在者。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提出以及对此在的"在世界中"存在的分析,对于当代仍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海德格尔关于西方哲学史上“是”、“在”、“有”的千年之辩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认识论”及其重大转折的认识;而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性质的揭示则对其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解和掌握尤其重要,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借鉴海德格尔“此在”与“共在”理论,讨论中西文化交流问题,主张中西文化应该着眼对自身的发展,将彼此理解为独特性的存在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对此在为谁的追问与探讨,得出“此在的本质即共在”的命题。与他人共在意味着与他人的照面。他人作为与我一样的此在,在面对面相遇时此在如何去领会这样的此在,即如何去领会别人的心灵生活?于是,类比推论说和移情理论应运而生。不管是传统的现象学家,还是新一代的后起之秀都喜欢谈论对他人的感知问题。他们的批判及批判的批判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思想交战的硝烟图,需要我们慢慢领略。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以“此在”即“我的存在”为本体,反对一切主客二分和把艺术看成感性认识和体验的观点,主张艺术作品建立的世界要将世界中的事物意义化。以特有的方式敞开存在者的存在,实现真理的自行置入,获得人在异化世界中的诗意地安居。  相似文献   

9.
基于“此在”的诠释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此在”──人的存在──是海德格尔诠释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完成了“本体论”之变革,“此在”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可能性,而现实的存在只是这多种可能性的一种。因此,在“此在”诠释学中,可能性是高于现实性的。理解是“此在”存在的基本样式,它是此在本身在自己能在意义上的存在,“此在”的意义,随着理解而生成、展开,“死亡”是此在不可逾越的界限,此在在理解中向着未来筹划自己,实质上是对死亡有所预期,向着死亡筹划自己的存在。在此意义上,必须把死亡纳入此在生存论之环节,才体现出此在的整体性结构。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9,(1):73-79
"异化"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论述的核心问题,他站在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对沉浸在日常生活的虚假"安宁"中的"常人"进行了解构和批判。海德格尔认为,人从本真的"此在"沉沦为平均化的"常人",其根源就在于对自己"被抛"处境和"生"的有限性的焦虑,亦即"畏死"。常人统治下的日常世界表现为闲言、好奇和两可,在这样的世界中,一切真相都被遮蔽,自欺欺人的常人讳谈生死,然而这并不能阻挡死亡必然性的到来。因此,唯有重拾对"死"之"畏",直面恐惧,"此在"才能从异化状态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是一种语言视域中的概念,二者可以视为具有类似的宇宙论起源,但核心范畴不同,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向度不同。目前,西方哲学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向:知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向。但中国哲学由于汉语作为象形文字的局限,在新一轮哲学发展方向的选择上无所适从。正确地审视中国哲学的缺陷,以西方哲学——"philosophy"的视域审视我们的哲学,在今天的哲学界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强大的工具理性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挤迫下,语言的意义不断被消解,语言日益变得粗糙和乏味,沦为一种无生命的工具。当前的语文教学亟需澄清语言的本体论意义,在语言深远的意义世界中重建我们灵魂可以栖息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从过程视角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过程视角考察了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说明过程哲学的某些核心思想更加接近于中国哲学。近年来过程哲学对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方国家和地区的思想界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21世纪东方哲学的复兴,尤其是中国当代哲学的重建,可以借鉴过程哲学某些有价值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语用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造需要引入语篇学。语篇学与语用学共同指向"语用",篇章分析超越了传统语言学的句子语法分析,功能语篇分析超越了文艺学的"文本分析",语篇分析超越了文章学的"文章分析"。语文教学应确立功能本位的目的观,语文教材"文选"范式有待向"语篇"范式转型,语文教学需引进语篇分析。语篇学与其他四门基础学科应互竞雄长,贯通互摄,语篇知识能充实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向来关注生命,现代新儒家尤其重视生命,但是,从生命的角度来注解哲学的尚为罕见。台湾新士林哲学学派代表人物罗光就是用生命来注解中国哲学的,并著有《中国哲学思想史》九卷本。在这部专著里,罗光明确指出他的哲学就是生命哲学,生命哲学将是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话语是反映高等教育实践活动重要且独特的言语符号系统与价值意涵表征。基于话语权力视角的构建与分析,可以认为:高等教育话语权是高等教育话语所展现出的理论话语主导权、学科话语表达权、工作话语支配权,高等教育话语与高等教育话语权是一体同构的互动关系。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却陷入了高等教育理论话语主导权的"本质性弱势"、高等教育学术话语表达权的"边缘性失语"、高等教育工作话语支配权的"机械性排他"的困境。因此,为切实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能力水平,应通过"塑化理论话语的合法性基础、增进学术话语的学术性认同、消解工作话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立"三位一体式的策略来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7.
政治语篇的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界基本还是一个空白,社会语言学在一般中国语言学者的认识中,也主要研究的是诸如地域方言、语言规划、流行语之类的问题,可是,在西方近年的语言学研究中,不但政治语篇研究早已蔚为大观,其中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对于政治语篇的考察,如依据"身份"、"习性"、"谩骂语"、"标准化"等概念的考察,既深化了对于政治言语行为的分析,也有效拓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Jane Austen expresses her attitudes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through rich appraisal resources from the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 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an ideal concept of love and marriage on the basis of both sense and sensibilit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Jane Austen's philosophy of love through the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on apprais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9.
纵观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存在”(英文译为Being)的历史嬗变,其实并不具有“有”(实有、存有)之义。“有”(实有、存有)只是一个日常用语,不是任何哲学观点的袁达,不具有哲学意义和功能,故不能把“存在”范畴等同于非哲学范畴的“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出发,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典型句型的英语和汉语版本进行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分析,从而了解及物性理论在语篇对比分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