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引用了陶潜的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对这四句诗有各种解释,有的解释为:“亲戚们有的余悲未尽,别人却已唱起歌来了。死去的人还有  相似文献   

2.
我爱读杂文,鲁迅作者最。打击方向准,是非严分类。甘为孺子牛,敢与千夫对。又加文辞美,讽刺有深味。……这是陈毅同志写下的赞赏鲁迅杂文的诗句。它热情洋溢地肯定了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锐利的战斗性和憎爱分明的立场与感情,同时也指出了鲁迅杂文讲究文辞、富有情彩、犀利泼辣、意味深长的艺术特点。鲁迅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六百万字的著译,其中杂文占了七百多篇,约  相似文献   

3.
按照众人熟悉的前人诗篇的形式,改动部分字句,表现新的内容,赋予新的意义,这种诗体称为“剥皮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颇爱运用这种戏作,巧剥妙改,推出新意。鲁迅先生亦是如此,他曾多次以“剥皮诗”为投枪、匕首,进行战斗。曹植的《七步诗》是篇脍炙人口的名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依原韵活剥一首:“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对杨荫榆一帮学阀丧心病狂地摧残迫害青年学生,独霸教育的卑劣  相似文献   

4.
(一) 钟嵘远仿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体例,近承“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时风,以上、中、下三品评论横跨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众多五言诗人。在形式结构上有削足适履之嫌;“一一指名坐实,似为孽子亡人认本生父母”①的观澜索源方法也难惬人意,故评论者有“不免附会”②“固哉高叟”③之讥。但这些结构“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他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今天也还有充分的价值。”④“托诗以怨”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古代诗歌言志有多种手法,直抒胸臆而外,借景抒怀、以古喻今、托物言志等都是诗人寄寓心志的常见方法。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歌创作中一种凭借外物寄寓心志的表现手法。诗人所言之“志”,有时亦称哲理、情感、主旨、意蕴等,这种艺术方法,可使诗歌含蓄蕴藉。本拟就“托物言志”类诗歌的特征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关于鲁迅小说的解读,散文的解读,散文诗的解读,诗的解读,杂文的解读,在经过将近80年的研究后,到今天,研究的新视角已越来越少,想作进一步的研究也越来越难。品读一些鲁迅的旧体诗,隐约可以体会到当时鲁迅写作这些诗的心情与心境。  相似文献   

7.
理清《拿来主义》的写作思路后,学生自由地诵读文章.有学生认为,鲁迅的语言刻薄了点,甚至带着点"粗俗",更有"混蛋""废物"等骂人之词.如此不顾风度的语言能与鲁迅的大师身份般配吗?本文算得上一篇经典杂文吗?因此,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进而鉴赏大师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8.
序……呵,冰冷的牧歌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你们所知道和谚知道的一切。《希腊古瓮颂》我常常诧异,在浪漫派诗人济慈的竖琴上,为何弹奏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  相似文献   

9.
“台阁体”不能等同“馆阁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从永乐到弘治这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占着主导和主流地位的文学形态是"台阁体"。有关它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当今学者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即如它的称谓也存在着偏颇的看法:把"台阁"等同于"馆阁","台阁体"等同于"馆阁体"。事实上,明代的"馆阁"和"台阁"的指称有着明显的等级和地位差别,二者之间不能等同和相互替称;且考察"馆阁体"和"台阁体"在明、清两代用法的演变,可以看出,把以"三杨"为代表的诗文文学形态称之为"台阁体",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共识。  相似文献   

10.
张舒 《语文天地》2015,(7):54-55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词亦有眼。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抓住这个字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把握住全诗的行文脉络。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歌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句进行品鉴,看其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关于诗眼,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  相似文献   

11.
《滁州学院学报》2020,(3):41-45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上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说,下启李贽"发愤"说等,道出了诗人的生命遭际与诗歌创作成就的关系,成为一种诗学共识。笔者认为,诗之所以能"穷而后工",是因为经历困厄穷愁的诗人有强烈的创作动力、容易获得有关普通民众的生活素材、有真挚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困厄穷愁更接近生活的本相,因而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正>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部需要导读的文学名著是《朝花夕拾》。编者设计了三个专题探究任务,其中之一是“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并为此提出如下具体要求:在书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范爱农等。任选一个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借鉴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教《为了忘却的记念》,读《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忽使我想起另一首诗来。那是郭沫若先生一九三七年自日本回国途经黄海舟中所作。诗云: “双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日见旌旗。拼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很明显,郭诗步鲁诗之韵,不但形式上相  相似文献   

15.
16.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17.
<正> 《青年作家》一九八五年第十一期的末页,赫然出现了这样一个醒目的标题:“鲁迅并不喜欢《阿Q 正传》”!这篇短文抄引了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所说的几段话作为有力的论据。很快,上海的《报刊文摘》(第三○八期)摘引了这篇短文,标题改为“鲁迅并不以为《阿Q 正传》是他的代表作”。文章虽然登在  相似文献   

18.
东坡“以诗为词”,原因很多,但其直接原因,历来众说纷纭。通过分析婉约词的乐歌性质和“浅斟低唱”“佐清欢”的创作环境与生存状态,考察苏轼各时期词作的不同特点,可以看出,苏轼在密、徐、黄时期迅速形成特色的“以诗为词”,其直接原因在于苏轼填词的环境氛围迥异于婉约词长期一贯的生存条件,词已不是为合乐娱宾遣兴而填制,仅为抒情言志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在论到建安诗歌时,钟嵘曾充满情感地盛赞:“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诗品·序》,下引此书,不再另注)。实际上,当我们回视魏晋六朝的理论批评时,也会有同样的喜悦之情,除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和思深意远的《诗品》外,文学方面从曹丕对文学地位的热情推崇,到陆机对艺术构思的认真探讨,从规模远大的《文选》编集,到全面细致的流派划分,等等,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论,标志着经过汉末三国的动荡后,文艺冲破经学的藩篱,取得独立的地位,开始了文的自觉,与魏晋玄学一道,表现了人的主题。这是继先秦之后,中华民族理性精神的又一次觉醒和追求,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20.
“元和体”诗曾广泛流行于元和中后期和长庆年间的诗坛上,其原因是:首先,“元和体”诗以其形式、题材内容上的显著特点引起人们模仿的兴趣,而“元和体”这些特点的形式又与元稹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分不开;其次,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为“元和体”的流行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个“温床”促成了“元和体”的流行;第三,与科举考试有关,试诗赋是进士科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对诗赋的用韵要求严格,而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的“元和体”,正可以提高学子们作试帖诗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