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要发展新时期的学生工作,在个体发展方面,要坚持社会发展与个人进步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宽泛眼界与求实精神的统一;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完善制度与机制保障的统一、教育培养与监督管理的统一;在学生培养方面,要坚持“人”与“才”的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统一、现实与前瞻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写作应讲究曲与直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抑与扬的统一,张与弛的统一。这样写出的作品才会多姿多彩,才能经久耐看。  相似文献   

3.
陶静 《西江大学学报》2002,23(4):28-30,42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防止各种片面性。要坚持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教育与管理的统一。只有这样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人类,人的本质及实践的本质决定了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哲学规律: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研究性教学方法,具有优越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实现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有利于实现“教员培训”与学员“自我培养”的统一,有利于实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有利于实现“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是以追逐个人利益为目标的经济,倡导为人民服务是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矛盾?文章认为,我们要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倡导为人民服务是相统一的。为了顺利实现这个统一,必须积极开展“三观”教育,坚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坚持又红又专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何以可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是必要的,这种统一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说结构或建构学科群系统的统一,也不是像实证主义那样,企图将人文学科知识实证化并归属于科学而达到统一,而是学科间性所体现出的统一。具体而言,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可能性在于方法论标准和论题解决实践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教育评价标准是教育评价活动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科学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则需要做到“六个统一”,即根本标准与具体标准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实用性(价值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独立性与相容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责任的伦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责任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责任在表现形式上是尽责与问责的统一,在作用机制上是德性与制度的统一,在思维逻辑上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在存在根据上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电大的统一考试,实质上是统一命题考试与统一时间考试的结合。为保证教学质量,并克服统一时间考试所引起的弊病,在坚持统一命题考试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将统一时间化整为零,建设基于网络的方便,学生随时考试的常设考场的构想。在进一步分析构想的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常设考场、题库、评分系统的建设与运作方式作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略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必须弘扬民族精神.要把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当作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拓创新,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内容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和谐社会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古代、近代、当代精神传统的辩证统一,是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的辩证统一。体现民族性与普世性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建构需要注意几个重要环节:第一。积极概括与提升在当前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精神和新经验,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第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创造性阐释,凸现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内涵;第三,鼓励一般民众参与民族精神的自由讨论;第四,让民族精神内化为个体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两课”的民族精神培育应关注和着力协调好如下四重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对接;民族精神的共性与个性的圆融贯通;民族精神的知性摄入和情感内化的双向互补;民族精神培育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同体建构。为此,在理论上应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点,在实践中构建以显性教育为基础、以隐性教育为主导的培育模式,积极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常规培育与事件教育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民族精神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地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环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要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要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建设社会教育载体,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建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应以民族精神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以提高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积累强大的物质财富,而且要丰富和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要深刻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教学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教材,使语言训练与民族精神的熏陶双管齐下;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重点阅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精神的文化经典作品;在教育中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进而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这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努力实现民族精神的文化涵育,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以发挥其对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选择与民族精神培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从语义学上看,民族精神本身就有文化选择的意蕴;从发生学上看,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流文化的确立,对于导向、规范社会发展,铸冶民族精神有着巨大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培育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扬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团结精神,在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大学生民族团结精神,对全社会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当前大学生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与践行,要坚定民族团结精神的信念,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弘扬民族团结精神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民族团结精神培育和践行,在民族、民系地区高校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在其他类别的大学也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