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数字     
<正>5720.9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指出,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对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超三分之二。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20.9亿元,增长速度与增长贡献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继续位居第一。网络动漫和在线教育营业收入增势迅猛,增长速度在数字出版所属各类别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记者左志新)7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9967.1亿元,同比增长9.4%;利润总额1563.7亿元,同比增长8.6%.收入和利润的中高速增长反映了新闻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报告凸显出产业四大趋势:一是数字出版经济规模跃居行业第二位,二是报刊业出现进一步下滑,三是图书出版和版权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新闻出版经营活动的效应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2012,(14):4-4
7月2日,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在京签署《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中国联通作为新闻出版总署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将积极支持中国新闻出版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政策、市场化原则和内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为新闻出版总署及国内新闻出版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网络支撑和运营服务,并积极推动构建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提供有效的版权保护手段,推动数字出版领域的反盗版工作,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13,(19):18-25
本刊讯(记者邸荣芬)为进一步加快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升级转型步伐,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原新闻出版总署自2012年9月在新闻出版行业开展了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工作。根据申报比例要求,全国共有136家图书出版单位、155家报纸出版单位和139家期刊出版单位申报"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3年4月,原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  相似文献   

5.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一系列有关数字出版的数据令人振奋: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70.15%.据预测,到2008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将会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与传统出版产业增速缓慢的现状相比,数字出版产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如新闻出版总署孙寿山副署长在本次数字出版年会主旨报告中所指出的:  相似文献   

6.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2015年新闻出版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5年,新闻出版业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高优质出版产品供给,实现了行业的良好发展. 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营业收入突破2.1万亿.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1655.9亿元,较2014年增加1688.8亿元,增长8.5%.  相似文献   

7.
2013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孙寿山副局长在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现场会的讲话指出,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是总局数字出版的核心任务之一,新设立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数字出版工作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将全面推进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2014年3月,孙寿山副局长在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数字出版已经具备成为新闻出版核心产业的现实基础,要把数字出版打造成新闻出版业的生力军、排头兵。  相似文献   

8.
《传媒》2016,(14):60-60
本刊讯(记者杜静菊)7月19日—2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为支持单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2016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数字出版行业的嘉宾们齐聚会场,介绍交流数字出版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出版报消息】2009年上半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借着文化产业逆势发展的“东风”,实现了快速增长,图书销售增长20%,新媒体出版增长40%,出版传媒产业产值增长40%、投资增长36%。在全球经济寒冬中,新闻出版行业的稳步发展对保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斌 《出版参考》2021,(6):46-48
近些年我国数字出版快速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数字作品的侵权迅猛增长,给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对我国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找出了影响数字出版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我国数字版权保护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戚雪 《出版广角》2014,(18):36-39
正随着内容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微阅读"时代的开启,数字出版产业已被列入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当前,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已经连续多年呈现两位数的增长。2013年,中国数字出版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全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540.4亿元,较2012年增加604.9亿元,增长31.3%,占全行业营业收入  相似文献   

12.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关注的热点,传统出版企业纷纷转型向数字出版产业谋求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建成14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上海地区是最早的国家数字出版建设基地,近几年,上海地区的数字出版发展趋势良好,产值屡创新高,本文分析了上海地区数字出版产业现状,并对产业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11,(8):75
<正>2011年7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新闻出版产业在过去一年发展成绩可喜。——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总产出12698.1亿元,较2009年增长19.0%;实现增加值3503.4亿元,增长13.0%。其中,数字出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记者 邸荣芬)为进一步加快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升级转型步伐,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原新闻出版总署自2012年9月在新闻出版行业开展了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工作.根据申报比例要求,全国共有136家图书出版单位、155家报纸出版单位和139家期刊出版单位申报"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相似文献   

15.
“基地(园区)带动战略”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加快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产业聚集、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在总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下,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整体发展情况良好,经济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创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已经形成了出版创意、数字出版、印刷包装、音乐产业、动漫游戏、出版装备多个类别,东中西部全面开花的态势,较好地发挥了行业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其他行业的标准化工作,新闻出版行业明显滞后。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新闻出版业、广电业和信息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在多个领域出现交叉。此外,国际和国外相关标准的制定以及中国出  相似文献   

17.
每月视点     
事件江苏凤凰湖南出版同为"双百亿"集团●图书、期刊、报纸印数创历史新高●数字出版增长31%,占全行业9.5%,位居第三●印刷复制营业收入占全行业63.9%●首次出现两个"双百亿"集团历时近10个月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8.
建立省域高校学报联合网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锋 《编辑之友》2010,(12):47-50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在快速发展,如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已有95%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已远超传统出版业的增长水平.[2]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2010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新闻出版业将重点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同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与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自发展以来呈现出区域化的基本特征.以省城发展状况为分析视角,研究区域经济问题应包含区域内产业以及区际产业关系,主要关注的问题相应集中在河北省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服务水平、产业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河北省数字出版生产要素流动、产业扩散、产业转移、竞争与合作的问题.区域出版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服务组织实体,不能也无法自我封闭运行,因此本文提出培育河北省数字出版产业比较优势;加强公共及商业文化设施建设以维持合理的数字出版供给机制;开展区际合作以拓展河北省数字出版服务领域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2%.2008年网络游戏出版产业的产值同比又有显著提升,网络游戏的实际销售收入达183.8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76.6%,占数字出版总收入的34.7%.同时,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电信业、IT行业等带来的直接收入高达478.4亿元人民币.依托新媒介发展的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网络动漫,也正处于高速增长期[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