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琼 《东南传播》2020,(12):101-103
主旋律纪录片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下,通过纪实影像内容的传播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承担着弘扬国家意识形态和传播思想文化的重任,其创作发展轨迹能够反映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深刻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旋律传播需要面对受众年轻化、时间碎片化问题,尤其是在公众社交平台上,个性化内容使信息"千人千面",主旋律要想"突围",更需要把握公众在社交平台上的行为习惯。短视频化的传播形态成为当下我国主旋律纪录片的全新表达形式,为我国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本文将从传播形式出发,以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手段,探讨短视频化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变迁。  相似文献   

2.
朱琳琳 《新闻战线》2022,(10):92-94
纪录片作为县级媒体提升“四力”的有力抓手之一,应继续秉持自有的艺术准则和文化价值,将创作的普遍规律与主旋律创作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坚持优质内容专业化生产,以互联网思维重建创作与传播体系,持续助力推动县媒纪录片高质量发展,为纪录片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提供基层智慧。  相似文献   

3.
孙振虎 《现代传播》2007,(3):146-148
虽然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力量一直比较单一。这一方面缘于纪录片创作对技术和器材的要求比较苛刻,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宣传方针、创作思想、经营思路和队伍建设方面的欠缺造成的。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化,中国纪录片的制作力量也逐渐显现出百花齐放的争鸣态势。创作力量的多样化更加有利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对中国纪录片各种制作力量的扶植和整合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1.主流媒体仍然是纪录片制作的核心力量据了解,目前全国主要影视机构库存的新闻电影纪录片超过0.5万部,历史影…  相似文献   

4.
刘俊 《现代传播》2013,35(1):131-132
纪录片是传播民族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彰显时代主流价值、平衡社会文化生态、体现主流媒体责任、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主要方式。同时思想活跃、青春无限的青年学子是未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中坚力量。因此,为优秀的大学生提供纪录片创作平台与实践支持,对于培养中  相似文献   

5.
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建党百年主题主线,聚焦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主题宣传,全力推动新闻宣传和精品创作,指导制作播出一批优秀新闻专题、理论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动画片,在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方面做出突出成绩。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和中宣部、广电总局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全力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和主题创作工作。  相似文献   

6.
2007年,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主题继续向主流回归,中国纪录片在院线发行、与图书音像市场的连动机制建设上,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主流媒体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宣传作用,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其相关的纪录片在传递“一带一路”文化价值理念、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诠释和塑造中国形象、发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本文以央视丝绸之路纪录片为例,分析了主流媒体在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主题选择、内容设置、叙事表达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的显著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所谓对外宣传纪录片,即采用国际化的内容和形式来进行的社会、人文以及自然领域的宣传.它涵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取向和民族生活方式的直观物质形象.中国电视对外宣传纪录片在创作中紧紧围绕文化这个主题,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文化自身的悠久历史、深厚积淀和博大精深,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化交流本身具有相通性、共享性的特点,易于被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所认知、接受.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民族学者、媒体工作者和独立导演拍摄了一批反映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这三个时期,跨度之大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当中绝无仅有.在对主要创作人员展开访谈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上述纪录片主题内容和文化标志的分析,探讨了这三组纪录片叙述方式与文化表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的青春在丝路》为个案,分析了我国主旋律纪录片年轻化表达的现实背景、具体表现及对国产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我的青春在丝路》的年轻化表达主要表现在主题的呈现:将"奋斗青春"主题有机融入到"建设祖国"大主题;题材的选择:奋斗青春的"个人故事"折射"中国梦"大情怀;人物形象的塑造:立体丰满的"奋斗青年形象"比传统的"高大全形象"更打动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的青春在丝路》为个案,分析了我国主旋律纪录片年轻化表达的现实背景、具体表现及对国产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我的青春在丝路》的年轻化表达主要表现在主题的呈现:将"奋斗青春"主题有机融入到"建设祖国"大主题;题材的选择:奋斗青春的"个人故事"折射"中国梦"大情怀;人物形象的塑造:立体丰满的"奋斗青年形象"比传统的"高大全形象"更打动人。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意义检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纪录片目前的创作和营销瓶颈 ,源于对纪录片意义的认知偏差。纪录片意义包含工具性、目的性和自由意志 ,形成纪录片不可替代的本质特征。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纪录片规避大主题和主流生活 ,注重表现层面而忽略探讨层面 ,这些都与纪录片本义不一致 ,导致纪录片的边缘化。在商业化环境下 ,纪录片需要转换思路 ,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董菁 《新闻爱好者》2012,(20):63-64
纪录片专家冷冶夫曾用5句话概括了纪录片的创作手段: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1]而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尤其是广播文艺节目,这种创作手段同样为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并有助于彰显人文精神,弘扬人间真善美,讴歌时代主旋律。"广播文艺是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形势下,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之中.纪录片承担着增进人类相互理解和交流的文化使命,有助于全球化格局中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纪录片的创作机构与合作方式应当多元化,形成包括主流媒体、民间独立制片以及与异城传媒合作的整体格局.面向全球市场的纪录片应当具有国际化视野,并对制作、发行等诸多环节进行市场化运营.  相似文献   

15.
董菁 《新闻爱好者》2012,(10):63-64
<正>纪录片专家冷冶夫曾用5句话概括了纪录片的创作手段: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1]而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尤其是广播文艺节目,这种创作手段同样为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并有助于彰显人文精神,弘扬人间真善美,讴歌时代主旋律。"广播文艺是  相似文献   

16.
祁彦淞 《今传媒》2023,(2):83-86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也迈入了新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主旋律电影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话语、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载体,在创作过程中所构建的英雄形象也日趋多元。本文基于对部分代表性主旋律电影的分析,认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主要运用隐喻和符号表征来将主流价值观注入英雄形象的建构中,同时也将社会伦理价值观和人的情感注入主流价值观的表达中,使得英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不仅拉近了主旋律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成功实现了国家话语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7.
董菁 《中国广播》2012,(11):70-71
“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纪录片的这种创作手法,已经逐渐为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对广播而言,尤其是广播文艺节目,这种创作手法同样有助于彰显人文精神,弘扬人间真善美,讴歌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做好主题宣传是主流媒体的重要政治责任。如何做大做亮主题宣传,需要主流媒体不断摸索创新。围绕某一个重大主题,从"人"的角度组织策划报道,是让主题宣传报道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要方式,通过选取一定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物或集体,从个人经历来折射时代主旋律,既可以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感染力和可读性,也能实现人物报道的境界提升和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19.
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在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却同时也面临着市场表现欠佳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逐步从主旋律影片转化为新主流电影.在商业类型、剧作主题、视听呈现、文化视野等方面,新主流电影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实现传承、突破与创新.新时代,电影创作始终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新主流电影始终在为走向更多元的文化与最广大的人民,做着自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8):89-94
消费视域下,传统主旋律影视的主流化传播力和主流价值观影响力正逐渐式微,面临着制作模式化、传播碎片化、市场边缘化的危机,但这种危机的出现并未泯灭主旋律影视主流化传播的可能。2016-2017年,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纪录片《长征》均在市场与口碑上取得良好成绩,印证了主旋律影视在大众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仍具有主流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内容创作与有效传播。本文将从政治逻辑,艺术逻辑和市场逻辑三个基本维度出发,分析主旋律影视的政治意识话语表达、艺术思想价值塑造以及传播过程中对市场痒点、痛点与兴奋点的把握,力求全面分析在消费视域下主旋律影视的主流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