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钦 《青年记者》2017,(8):82-83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市举行,9月4日晚,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在杭州西湖岳湖景区内进行,这场演出也是一次绝佳的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现.由张艺谋执导的这场文艺演出的名称“最忆是杭州”出自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演出时长近一个小时,包括了九个节目.整场演出通过对杭州“人间天堂”城市形象的演绎,巧妙地塑造并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形象,即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维度.“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它既是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也象征着国民素质、国民性格和精神风貌,还是判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要标尺.”①下面,笔者分析“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传播中国文化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媒介发展迅速,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政治传播也不例外。在此语境之下,话语争夺、符号建构、仪式营造等都与"媒介事件"难解难分;与此同时,诸如奥运会、阅兵式、G20峰会等大型国际盛事也就成为了形塑国家形象的主要依托背景。本文以2016年杭州G20峰会为例,对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话题予以探讨,以期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3.
闫焱 《传媒》2015,(21):45-46
近年来, "国学热"持续发酵,从电视屏幕到现实生活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符号.地方电视台也纷纷推出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比如《成语英雄》《中国成语大会》《最爱是中华》等.2015年上半年,由贵州卫视独立研发创作的,以传播国学为宗旨的竞技类文化节目《最爱是中华》第二季再次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和收视热.  相似文献   

4.
5.
陈婧 《青年记者》2016,(34):8-10
一张有着60年历史的传统纸媒如何抢滩“网络直播”这一最新传播阵地?笔者有幸亲历了中国青年报打响“抢滩战”的第一场大型“新闻战役”——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报道,这次尝试中积累的经验、遭遇的问题可为纸媒转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原创的一档大型文化益智类节目,继第一季成功热播之后,2017年新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延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宗旨,弘扬传播传统文化,带领全国观众重温经典,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相似文献   

7.
8.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纷纷探索转型发展,但转型后的新型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独特的传播模式则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以新型主流媒体北京时间为例,从内容生产、运营理念、传播渠道以及媒体融合等方面对其关于G20杭州峰会的报道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互联网+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创新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方式、收视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特性,并以杭州公交移动电视的运营发展为例,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族文化存留和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出发,思考电视文化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问题,通过对陕西电视台近年来所作的实践探索进行个案调查,用符号学分析其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生产空间,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电视媒体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进而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宁 《传媒》2016,(4):44-45
《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于2016年2月1日完美收官.根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报告提供数据显示,该节目在央视10套的收官之战占据同时段全国收视排名第一,全网单期点击量超过3800万次,上千万观众通过网络留言表达了对节目的喜爱. 当前,各种娱乐节目花样百出,《中国成语大会》另辟蹊径,一改传统文化节目频遇冷门的尴尬局面,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该节目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其明确的发展定位、独特的形式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完善的产业链条.可以说,全媒体时代,《中国成语大会》的改革实践与创新,为国内同类电视节目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示范.  相似文献   

12.
复兴中华文化是有识之士的共识,甚至被提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和讨论。一个国家,特别是民族国家的发展,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同时还需要具备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聚居形式,它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①近些年来,我国电视剧生产数量增长迅猛,电视剧类型也进一步多元化。其中,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特别是具有鲜明的城市风情的电视剧,使观众充分领略到了大都市的景观、地标性建筑、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4.
杨琳  李亦宁 《新闻知识》2007,(11):55-57
自1996年以来,我国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以《读书时间》、《文化视点》、《千秋史话》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节目,这类以电视为载体,为受众提供教育文化信息的节目形态丰富了荧屏内容,也以高雅的传播内容给受众精神的享受和启迪。但在以收视率为导向的节目评估体系下,各电视文化节目不是被迫停播,就是惨淡经营。然而中央十套科教频道播出的文化类栏目《百家讲坛》,却以同比新闻、综艺节目动  相似文献   

15.
李佳 《青年记者》2020,(11):75-76
传播仪式观是由美国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在“传播仪式观”理论中,传播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①通过传播的仪式观,特定的传播活动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受众在这种仪式下形成共同的情感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正>视听兼备、声画结合、图文并茂是电视媒体的独家优势,画面无疑是电视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但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再现已经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便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之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得到相当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备受冷落,节日仪式的纪念意义和文化传承缺失,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运用传播仪式观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从传播仪式观的阐释入手,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然后通过介绍俄罗斯圣彼得堡红帆节这一案例,分析其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特点,探讨俄罗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经验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
李宇 《声屏世界》2011,(8):34-35
文艺类节目是对外电视频道的重要构成,它不仅为海外观众提供娱乐,同时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文艺类节目在传播文化方面有着怎样的优势,文艺类节目如何做到兼顾娱乐观众和传播文化,对外文艺类节目如何在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个全球传播化时代,世界俨然成为了"地球村",人们的跨文化活动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产生新的传播效果,而电视文化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十分活跃,本文以电视文化为例分析对在新环境下其发展以及带来的跨文化交流和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