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宗泽 《传媒》2015,(8):66-68
网络剧在我国的兴盛,正在不断地冲击、颠覆乃至重构着传统电视媒介内容的生态体系.它本身强调网友参与互动,并通过不断生成新的话语方式、修辞方式、叙事方式以及文本意义,正促使固有的媒介话语权壁垒全面坍塌.网络剧的颠覆和重构所带来的不仅是对电视剧艺术本体的冲击,更饱含着对社会“权威”的戏谑以及民间话语的高扬.因此,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媒介把关人都亟需加强对网络剧的认知与探究,充分了解其创作规律,熟悉其创作流程,明晰其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方式,明确其本质特征与文化担当,将网络剧创作提升到当代社会文化建构以及全球国家文化软实力博弈的认知高度,进而更好地指导网络剧创作,有效提升我国网络剧生产与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蔡青 《传媒》2017,(19)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剧"这一新兴事物备受关注,俨然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典型的文化传播样本.然而关于"网络剧"还缺乏一个严谨、科学的定义,笼统地将其视为"基于新媒介平台播放及互联网传播而制作的剧种",是一种脱离现实社会联系的说法,它忽视了互联网所构建虚拟世界与"三次元空间"的渗透性.新媒介背景下形成的新语境正在改变现实社会的交流方式,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也加入了"互联网基因".因此,"网络剧"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对当前传统视听系统和传播效果的一种调整.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媒介仪式的概念体系,以建党一百周年全媒体传播为个案,尝试探讨数字媒体环境下社会文化生态被编织和塑造的基本规律和实践方式。研究认为,社会整合是媒介仪式的基本功能,展演是媒介仪式的基本实践方式,而诉诸情感则是媒介仪式的基本传播逻辑。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总体上强化而非弱化了媒介仪式的上述特征,媒介逻辑在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得以提升,受到权威性力量更高程度的重视。本文据此得出结论:数字媒介仪式是一种用户广泛参与和深度介入的仪式;媒介仪式的传播有赖于对中心化和层级式的媒介逻辑的延续;数字媒体文化理论的发展要立足于对“网络化实践”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正网络自制视频节目的媒介特点陆地在《网络自制视频节目发展的特点和空间》一文中指出,网络视频的内容形态主要有三类:网络自制视频节目、微电影、网络剧。如果微电影和网络剧是传统视听节目形态的网络化包装,那么网络自制视频节目就提供了一个打造新型视听节目形态的机会。表现在制作主体的更加多元化,更广泛的素材来源,更大规模的传播范围,以及与网民更便利的互动。网络自制视频节目至少可以从四方面深挖网络的媒介特征:其一是将记者站开到论坛与微博上,把网络作为素材收集的重要渠  相似文献   

5.
杨雪  刘娜 《编辑学刊》2021,(2):37-43
文章从产业、政策和技术三个层面,锚定现阶段我国网络剧的发展状况.在新需求、新政策、新技术的影响下,网络剧的精品化转型是必然趋势.不同于传统电视剧,网络剧的精品化发展有其独特的逻辑,商业属性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内容与服务相协调、生产与推荐一体化的融合趋势,和多元的视频形态、多样的视频平台、传统影视模式与互联网原生文化“和而不同”的共生趋势,共同构成了当前网络剧精品化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6.
网络剧是随着互联网发展产生的,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网络剧的出现给人们的影视休闲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人们可以在网站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剧集进行观看,网络剧类型化也给人们看剧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性。由于近年来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多样化,网络剧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影视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从电视转向互联网,网络剧的探索和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内容题材和类型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以网络剧《薛定谔的猫》为例看网络剧类型化的创新策略,从而为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剧的未来发展实践寻找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剧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网络剧产生适应了新时代网民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迎合了新时期受众的口味.研究网络剧,以及网络剧受欢迎的原因成为一项迫切的工作,分析网络剧的文化意义也变得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媒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传统媒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基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快速,相对的自由,在2003年,"媒介融合"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近几年来看,信息传播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而就影视方面而言,"网络剧"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剧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详细阐述网络剧的现状,并结合影视市场现状,提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加速产业链建设,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丰富题材,提升思想内容,来占据更大的市场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媒介变革的驱动力源于科技发展进步和人类传播需要,而审美文化创新则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分析媒介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趋势,探讨数字媒介语境下审美文化所呈现出的虚拟性、交互性、便捷性等新特征,论述数字媒介中现实与虚拟的对话、真实与假象的对话、二元与非二元的对话等审美文化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也越来越普遍。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影响着人们许多方面的生活,也对人们的语言生活产生了影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媒介。语言产生于社会生活,一旦形成就在传承中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尤其表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曾对大众文化做过深入的探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其媒介本身特性、传播方式、传播过程都迥异于传统大众媒介,那么数字媒介对大众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忠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的立场,以探在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回归文化特质后的新生,还是一种比传统大众媒介时代下的大众文化更为愈演愈烈的非文化。  相似文献   

12.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3.
陈敏菁 《新闻世界》2014,(7):298-299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4.
网络剧的产生和发展与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密切相关,互联网技术将草根舞台和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促进了原始的非艺术产品向着艺术产品转化。随着社会公众的审美观念转化,对网络剧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网络剧的创作者具有一定的互联网思维,学会利用互联网中的一些特点,发散性地创作。本文重点探讨网络剧在互联网思维下的艺术生产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互联网、终端阅读器等具备把文字、图片、视频等表意符号集于一体的功能后,数字出版必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出版形式。但从数字出版的技术和内容来看,涉及到编辑方面如今存在着两大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传统出版业的编辑对出版新技术普遍陌生,对数字出版这一新事物普遍存在着焦虑恐慌,究其原因,媒介技术素养缺失是主要因素。二是数字出版在内容上带来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回顾传媒历史,每一次新媒介的诞生都意味着"旧"媒介的转型。当互联网诞生时,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正推动广播电视向视听新媒体拓展,从而引发了整个媒介文化领域的生态革命。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产生了从信息传播环节到科技、文化与制度层面的整体性变革,从而引发了广播电视文化自觉与重塑的思考。一、广电文化的科技性: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和多样化的输出设备和终端来进行传播和使用的媒介形态。它实现了内容的数字化,传播的网络化,是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延伸。近十年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新闻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报业如何把握媒介融合的趋势,重构编辑部,在内容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实现整体战略转型,以适应信息需求多元化、传播形态多样化、媒介终端网络化的新传播格局,是我们每一个从业者特别是业界领导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敏  赵晨雨 《现代传播》2022,(12):48-55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华文化出海带来数字化变革,当前数字文化出海已经成为打破多元文化边界,重新塑造互联网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新格局的重要实践。因此,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互联网环境中,为了寻求文化认同、构建数字时代的国家文化形象,需要关注到数字文化超越地域界限的互联网属性,在内在叙事上调整叙事策略和话语内涵,同时从媒介技术视角推进外部载体搭建,从而有效应对世界文化浪潮的翻涌和数字技术的快速更迭,在变革中塑造中国当代数字文化的海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正加拿大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旧媒体、新媒体和新新媒体(New New Media)。他认为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旧媒介,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当媒介系统发展到数字时代,呈现出高速进化的状态,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的电子邮件、报纸网络版、聊天室等是互联网第一代媒介,也即保罗·莱文森所界定的新媒介。当代最热门的媒介如博客、微博、脸谱网等则属于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而自媒体无疑就是新新媒介中最为典型的媒介样态。"自媒体"一词由硅谷著名的IT专栏专家丹·吉尔默最早提出,在一篇题为"News for the N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