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发现自己已处于一个传媒化生存的时代.不仅工作和学习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媒介,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交际、娱乐等生活的各个层面几乎都与媒介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时代这一强调资讯的概念已经不足以概括这个时代的特征,而说这是一个传媒化生存的时代则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2.
李京丽 《现代传播》2022,(11):29-36
在媒介进入人类生活领域的漫长历史中,媒介逻辑如何影响社会生活,是把握“媒介化生存”本质的一个关键角度。从人们在媒介化生存中与媒介的接触界面而言,技术改变时空关系、承载符号系统、突破身体真实与虚拟的感知界限,是探究“媒介化生存”三个最重要的研究向度。从学界对媒介与时空关系的研究历史切入,先从时空关系改变、突破身体真实与虚拟感知界限两个角度探究呈现了“媒介化生存”的基本逻辑,并提出了媒介化生存中人的主体性消解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表征,在当今媒体时代与媒体自身发展融为一体,两者呈现出共荣共生局面.一方面,体育作为重要的活动项目,尤其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主题.由此,衍生出体育传媒这一新兴传媒类型.另一方面,随着体育本身的不断发展,以大型赛事为主导的体育项目本身成为传播体育文化、实现经济效益、动员社会公众兴趣,吸引公众眼球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这一层面上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实体媒介.如今,体育与传媒结合更加紧密的情况下,体育文化与传媒文化呈现出交织的三位一体状态.因此,如何理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值得探究.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文化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大卫·罗独著、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吕鹏副研究员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的《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一书,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尽分析.全书按照体育媒介、体育媒介产品和体育媒介的未来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4.
体育传播形态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媒介与体育形成了共存共生、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媒介以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为报道内容,这能够增强受众对媒介的关注度,成为媒介的重要盈利点;另一方面,体育事业需要媒介的推广和传播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种独特的共存共生、相互依赖的特性,使媒介本身一旦发生变化,就会造成体育传播的方式、渠道、内容、受众和盈利模式的变迁,这为体育传播赋予了不同的媒介特征.体育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变迁不仅涉及体育事业本身的呈现形态,还在深层次上关系到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角逐.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布雷特·哈金斯和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文化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大卫·罗维合著、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张宏伟翻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的《新媒体与体育传播》一书,从媒介变迁的角度出发,以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媒介变迁与体育传播的新发展.作者将体育传播与媒体转播权和媒体盈利模式相结合,分析了体育传播媒介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再分配问题.这就将体育传播研究延伸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因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为读者理解体育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立新 《新闻界》2007,(6):94-95
针对近期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系列讲座,产生的广泛影响和引发的争议,本文分析了在大众传媒参与建构社会文化的时代,传统上作者角色的演变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媒介化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6.
惠悲荷 《青年记者》2016,(29):82-83
体育摄影作为媒介体育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着所处时代的总体特征;另一方面承载着同期的社会个体乃至国家文化身份的确认、传承与更新.从1992年的“红山口会议”到2000年北京奥申委再次申奥,这一时段国际体育传播模式初步呈现媒介融合的趋势,体育传播也逐步成为国家主要的文化宣传工具之一和重要的大众媒介呈现.  相似文献   

7.
新媒介持续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加速转型,作为社会成员,老年群体同样面临着以新媒介为中心的媒介化生存的考验。由于媒介素养的层次差异,老年群体在处理人与新媒介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认知与行为模式。按照新媒介对其生活的渗透程度进行划分,目前我国老年群体的媒介化生存模式可归于旁观型、亲近型、浅尝型、沉迷型以及善用型五种类型。不同模式均有着较为典型的媒介行为特征,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模式优化,最终实现老年群体媒介化生存品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8.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了"数字化生存"这一概念,随着大众媒体的高速发展,人们也进入了"媒介化生存"的时代,即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人们生存的环境,成为人们生存的方式和状态.但是,人们在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要对其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体育赛事和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增多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体育解说应运而生。而随着媒介的不断融合与发展,我国的体育解说也经历了以张之等人为代表的广播体育解说、以宋世雄等人为代表的电视体育解说和现在"百家争鸣"的网络体育解说。由于互联网有其独特性,因此如今的体育解说要与时俱进,与时代背景相适应。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做主播、做解说员的时代,尽管媒介在发展变化,但仍然有一批从电视时代到网络时代都深受大家欢迎和喜爱的体育解说员,对其成功因素加以剖析,能够为网络时代下的体育解说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媒介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竞争不断加剧、体育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出现了急缺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高等体育新闻教育纷纷开设了《体育媒介经营管理》课程.  相似文献   

11.
张宏曼  罗彬 《视听》2022,(4):13-16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体育传播赋能.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体育传播在信息生产、流通、体验等环节形成机器人写作、个性化推荐、虚拟现实场景等智能传播态势.然而,技术带来的新媒介、新主体、新现象使得体育传播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天平日益失衡,体育传播面临着信息生产、信息分发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伦理困境.人工智能时代,体育传播应以...  相似文献   

12.
王娟 《编辑学报》2019,31(4):442-444, 448
学术期刊是衡量一国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参考。在中国国家实力和体育实力显著增强的今天,提升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既是时代所需,也是自身的责任所在。通过总结《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成功经验,分析中文体育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各种措施和手段,主要包括多途径增加国际化信息、积极挖掘主管/主办单位的优质资源、抓住热点设立专栏或专题。同时指出,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中文体育学术期刊也应正确看待国际化,无须一味追求国际化,而是要找准定位,发挥学术期刊为国家服务的基本宗旨不动摇,深度挖掘我国体育科研国际化的优势,朝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期刊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3.
曹勇 《传媒观察》2015,(4):51-53
大众传播时代,资讯发达、媒介普及,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表现出典型的媒介化存在的特征。如何使用媒介,如何使用信息,成为影响人们实际生活的技能与手段。对于伴随着电视、互联网长大的90后在校大学生来说,媒介化生存更是他们必须适应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各项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显示,90后大学生热情拥抱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如何设置、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4.
金苗 《当代传播》2012,(4):23-25
由于恐怖组织品牌、恐怖组织运行和恐怖活动实施对传统和新兴媒体的严重依赖,恐怖主义日趋处于一种"媒介化生存"状态,在后"9.11"时代体现尤为明显。而霸权凸显的全球化进程、去中心化的新媒介发展和运动模式的反恐怖战争又对恐怖主义赖以生存的传播生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在海量信息的传播场域中突出重围,吸引体育用户的注意力,成为体育报道亟须解决的问题。数字时代新闻学发生了情感转向,情感性成为体育报道的重要传播特征。本文从捕捉情感、呈现情感和传播情感三个方面来剖析全媒体时代体育报道情感表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现代体育信息特性的基础上,从传播媒介与现代体育的互动角度讨论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传统体育观的冲击,并就体育传播的内在理论支撑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探讨,描绘出了体育传播理论研究的总蓝图.通过对互动体系中的大众传播与体育的历史渊源、影响方式、作用结果和反馈效应的考察与分析,试图从传播学理论上挖掘出媒介背景下对体育现实意义的新的解读,并提出体育即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刘鹏 《传媒》2017,(14)
在社会媒介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和接触成为这个社会的重要现象.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这一时期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成为其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接触和使用媒介,就成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覃川、戚天雷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的《媒介化生存与大学生成长》一书,便探讨了媒介使用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问题.作者在该书中试图去建立媒介化与大学生成长的理想模式,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善于利用媒介化的优异之处,而尽量降低媒介化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成长所产生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塑造了众多"人造景观",体育就是其中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生的二次体育媒介化过程即为关键节点。第一次通过电视把体育赛事独立出来,迅速成为了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媒体内容之一;第二次是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电视垄断的格局,体育受众不再被动的收看内容,而是在互联网中形成了体育人际关系网络。二次体育媒介化的实质均为体育的虚拟化以及体育参与方式的改变。第二次体育媒介化还在继续,对中国体育产生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0月20日上午,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和体育部承办的"体育传播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2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围绕传播学与体育传播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者普遍认为:体育传播研究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甚少,与传播学的整体发展情况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加快研究步伐,促进我国体育传播研究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36岁读研究生,1991年毕业后进了北京体育大学。我喜欢教学,也喜欢体育活动,很快就融入了新环境。过不多久,有年轻的体育老师问我:“你怎么跟搞体育的合得来?”我憋了半天答了一句:“体育也是哲学。”没想到他们立刻把我当成了自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