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庚荣 《今传媒》2007,(9):45-47
我写新闻评论30年,第一个十年是写小评论,小打小闹"豆腐块";第二个十年既写评论也写杂文,每年要在全国报刊发表百余篇;第三个十年有幸调来《常州日报》专写新闻评论.许多评论文章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在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比中,我的作品多次获奖.同行们也常常问新闻评论写作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四个字:情理交融.即既要有严密充分辩证的说理,又要有迸发的激情、流淌的真情;既能说服人,更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11):2-7
罗兰·巴特提出,"神话"是一种二度符号化,在这个过程中,"能指"与"所指"被区隔开来,一套新的"概念"得以接入。这种情形可能会出现在新闻评论中:"神话"占据评论逻辑链条中的高地,以不容置疑的强力征服人心,这份效力传递至链条终端,被用来支持实际见诸报端的说理论证。在新闻评论说服与认同的过程中,"神话"可能遥远地抑制了理性和独立思考。本次研究正是从这一线索出发,采用实验法,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了一次"效用神话"母题的说服效果测试。  相似文献   

3.
两个月前,在湖南红网举办的时评研讨会上,主办方提出的议题之一是:"微时代如何做更专业的评论".我当时应邀作为作研讨会的主持人,抛砖引玉,对于论题中的"专业"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也想在这个探讨评论教学的专栏中总结一下我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粗浅的看法.新闻评论有没有"专业性"?当代评论需要不需要"专业性"?如果有,并且需要,那它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专业性"? 首先,我觉得,"专业性"这个问题,是一个反映当代中国新闻评论或者说观点表达现象的一个真实问题.也就是说,人们确实会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大众媒体上传播的评论文章中有一些明显的"专业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写作是新闻评论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评论学作为一门学科,是新闻学应用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它和编辑学、采访学等共同构成新闻学的应用理论体系。谈新闻评论写作之所以要提到新闻评论学,是因为评论写作所牵涉到的并不仅仅是文章体裁或写作方法、技巧之类的纯业务性问题,还牵涉到评论学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简言之,就是新闻评论写作也和所有其他文体的写作一样,都有一个写什么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是一种说服性文本,必然涉及说服方法、说服效果和说服伦理等问题。而这些,在西方传播学的说服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的成果。本文从新闻评论教学实践的视角,思考和探讨了将西方传播学研究中的说服理论引入评论教学的可能性、适用性、困难及相关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去年年末,经济学者秋风发表评论<没有正当性的高效率,根本就不是效率>①,文章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精神作为新闻由头,批评了若干年来各地盲目追求速度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文中有一个段落修辞的效果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马少华 《国际新闻界》2004,(6):68-70,76
作为一名讲授新闻评论学的教员 ,我在授课实践中往往感到 ,我们现有的新闻评论教学在方法论方面空间狭窄 ,范式封闭单调 ,不能与更开阔的学术资源接通。 2 0 0 4年 ,偶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图书馆的新书陈列架上 ,读到一本由两位美国学者合著的《批判性思维与传播 :论说中的推理应用》① ,使我对于新闻评论教学的思考有豁然开朗之感。一新闻评论本质上就是意见的传播。但是新闻评论的教学 ,一直以来实际上局限在传者的层面和角度———如何写 ,如何以意见征服人。其中一个原因 ,可能是因为它没有提高和抽象到“意见的传播”这样一个层次 ,因此…  相似文献   

8.
这回请允许我说到自己的"本行"--作为一名新闻评论课教员,我如何帮助学生接近评论写作,以及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我想,这对于评论课堂之外的评论初学者,也可能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社论、社评、编辑部评论和其他样式的新闻评论中,常能见到作者用第一人称即"我"和"我们"的口吻来表达观点,具有真实、可信、感染力强等优势和体现姿态、表明态度等功效。本文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对新闻评论中第一人称出现的合适时机进行了探讨,认为其质的规定性应为"有力支持论证",其作用方式上的规定性应为"辅以论证"。  相似文献   

10.
孙秀岭 《青年记者》2002,(11):28-28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的首要属性是时新,因此,“新闻纸”对消息、通讯等新闻有新鲜的要求,新闻评论亦同理,同样应该鲜活。鲜活,是新闻评论主要特点之一,也是读者对新闻评论的一个基本需求。提起新闻评论,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性。评论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它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发议论,讲道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意见和主张,从道理上说服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尤其是党报的新闻评论,必须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11.
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大众日报2009年4月13日上的<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一文,被评为评论一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评论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肯定和赞赏: 一是故事讲得精彩吸引人.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写评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人.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是由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引发来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法,专门对时事作出分析,表明作者的意见;有时,某些事实通过评论透露出来,不再专门发消息。作者的意见当然可以“百家争鸣”,但是总要能够自圆其说,从立论、论据到论证和结论,都要言之成理,符合形式逻辑。不然,就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南辕北辙的问题。 最近我看到几篇新闻评论,作者们的主观意图都是好的,但在立论、论证的全面性和论证逻辑上出现明显的漏洞。这几篇文章都将最近发生的事实或其他文章作为阐发自己观点的“引子”。这个“…  相似文献   

13.
选题和立意,确定了一篇评论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接下来就要论证。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议论了。这是一篇新闻评论能不能写好的关键。有时候,选题很有针对性,立意也新,但是论证没有论好,或者是论点没有展开,或者是论据不足,或者是论如乱麻,都不足以服人。这样的评论。仍然不能说是合格的。可惜的是,这种不合格的,本来应该回炉再造的评论,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甚至出现在一些颇有影响的大报上。论证的过程是逻辑推理的过程,也是调查研究的过程所谓论证,简单说来,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用分论点证明总论点,或者用通常的话说,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在逻辑学上,则被称为“用已知为真的判断去确认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普通逻辑学》)新闻评论的论证虽然不同于一般政论文的论证——它是根据新闻所发表的评论。新闻就是评论的论据,一般说来,无需离开新闻再去寻找其他论据,但是,事实上,多数新闻评论不过拿新闻作“由头”,从新闻生发开去议论带有普通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仅仅有一个新闻由头并不足以证明,仍然需要用论据,特别是事理论据去加以证明。所以,不管新闻评论有什么特殊性,作为一种议论文体,它的论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新闻评论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作为意见性信息的传播系统,新闻评论的变化,是一个从报刊走向广播、电视及网络的"跨媒体延伸"和"多媒体生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种"量变",也是一种"质变".在今天,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政治的敏感性,似乎新闻评论中的民主在慢慢逝去.  相似文献   

15.
王多 《新闻实践》2009,(10):36-38
新闻评论有三"气",那就是气质、气势与气度.三"气"是就新闻评论的品性而言的.新闻评论是要有自己的品性的,就像任何文章都应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一样,见其文而知其人,望其笔而"闻"其气.一些评论文章只看正文,就知道出自哪家报纸、何人手笔.另一方面,气质、气势与气度,也决定了一篇评论文章的水平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讨论《人民日报评论》微博中的青少年议题,总结新闻评论的建设性框架。研究发现,青少年健康议题、青少年教育议题、青少年网络议题是新闻评论建设性框架的主要内容指向。建设性框架主要包括评论写作框架,即“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论的目的框架,即“信息告知—舆论引导—价值协商”。国内建设性新闻评论的未来实践可立足已有建设性评论框架,创新论题论证模式,开发新议题、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无论当代的新闻评论,还是古代说理文,都是凭借某一由头进行议论和说理的。前者发源于近代,大抵是对某一新闻生发议论;后者盛行于古代,一般是对某一事件评断说理。研究和揭示二者的传承接续和各自的文体特色,其意义不仅在于澄清古今有关文体的变迁,而首先在于借鉴古代说理文,提高今天新闻评论的写作水平。 从文体分类的角度来说,新闻评论和古代说理文都应归属于论说文。论说文的基本任务是以理服人,其基本要求自然是言之有理。为了说服读者认同某一论点,作者须要展开一个组织论据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凭借作者的抽象…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一直以来都是包含态度和立场的文本内容,从短评到社论无外乎都在达到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而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所有的新闻评论都是为了说服受众,它具有劝说的特点。但是由于在一个事件中,不同媒体所代表的利益不同、立场不同,在进行评论的时候往往会进行角度和语料的筛选。评论是一个能够引导舆论走向的语言武器,通过研究评论能够把握一个媒体、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想法。而更好地了解逻辑修辞,不仅有助于认识到语言和社会文化和新闻评论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更有助于跨文化传播和交流,学习不同的语言劝说的策略和规律。而国内学者对新闻评论的修辞劝说策略的研究普遍不太重视,而国外在这方面有研究的更多是修辞学的学者,并没有与新闻评论相结合起来一起研究的,因此,笔者希望在基于图尔敏模式之上对不同媒体的新闻评论修辞进行比较,从而研究不同媒体的逻辑策略是如何表达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考察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要求,按照标题所传达的信息及表达方式,建立信息—修辞四方格,对标题制作的"内容""形式"做一体化考量,借以帮助评论作者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制作不同类型的评论标题。  相似文献   

20.
在青年评论家曹林最近出版的评论集中,有一篇文章<从造谣到黑客:批判的价值次序>,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能够有人提出"批判的价值次序"这样一个命题,反映了当代新闻评论进入了一个"反思"的层次,即深入地思考评论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