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资源因素与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0至2004年间国内58所高校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探讨可量化的研发及技术转移资源对大学技术转移产出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类型与来源的人力、财力投入与专利申请、授权专利、专利合同和合同金额等四项技术转移产出的关系模型.分析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力,总体上,资源因素对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孟奇勋  张一凡  范思远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55-1622
近年来,日本、韩国和法国政府相继设立主权专利基金,预示着专利交易市场的竞争模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主权专利基金在扶持国内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可能演变为一种潜在的贸易防御措施,并激发新一轮的全球专利竞赛。实践中,我国政府也开启了主权专利基金运营的初步探索。从完善路径来看,需要对主权专利基金的市场运营予以应对:一是优化我国专利交易运营市场体系;二是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三是提高专利诉讼风险防范能力;四是深化各国主权专利基金之间的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包括技术知识的研发和专利成果的转移两个阶段,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等方法分阶段研究了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技术知识的研发阶段,教学任务的增加会减少技术知识等专利成果的产出,科研项目类的科研任务则对技术知识的专利成果产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论文发表类的科研任务则没有显著作用.在知识技术的转移阶段,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的增加会降低专利成果的转移效果.此外,多数高校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机构的支持,政府资金对技术知识等专利成果研发阶段的作用不明显,而在专利成果转移阶段的作用则较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转让、许可、质押的备案数据,以2008—2017年我国科研院所专利运营活动为分析对象,从专利运营的总体趋势、运营方式、行业及技术分布、产业化速度、技术流入流出特征等多个角度系统定量地分析我国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现状。研究发现:自2008年以来我国科研院所专利运营数量快速增长;高技术领域的专利运营活动愈发活跃;价值易于精确评估和实施的应用类技术多倾向于以转让或许可的方式转移;专利转让形式较为灵活,具有更短的产业化时滞;东部省市的科研院所专利运营始终比西部省市活跃。  相似文献   

5.
方厚政  刘鹏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835-1840
 近年来,许多专利技术在我国以拍卖的方式得以交易。专利拍卖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个人的关注和兴趣,并日益成为专利技术市场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研究专利拍卖及其成交率的文献还很少。以中国技术交易所2010年12月16日举办的第一届专利拍卖的89件专利为样本,通过双样本t检验比较拍卖成交专利和未成交专利的特征差异,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专利属性和拍卖方式等因素对专利拍卖成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专利拍卖的定价方式和专利属性中的发明人个数、专利类型、专利分类数对专利拍卖成交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立  王耀德 《科学学研究》2003,21(4):428-432
定量考察公共科学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大小 ,可以为政府支持基础研究提供有用的论据。专利引文分析 ,是测度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的一个重要方法论。通过对专利引证的科学论文的计量研究 ,发现 :工业技术与公共科学的联系不断加强 ,公共科学在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政策意义在于 ,政府应该继续支持基础研究 ,而企业应该加强对外部知识资源的“吸收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创新崇拜”与企业专利泡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宇  黄昊  赵玲 《科研管理》2018,39(4):83-91
本文从政府资源分配视角,研究地方政府“创新崇拜”与企业专利泡沫的关系。结果发现,地方政府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存在“重专利数量,轻专利质量”的现象,专利数量越多,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越多,但专利质量与政府资源配给无明显的关系,这一现象随着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所缓解。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专利数量相比,专利质量对企业业绩的提升影响更明显,专利质量获得的市场超额收益率越高。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为政府制定创新鼓励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姜南  李济宇  顾文君 《科学学研究》2020,38(9):1638-1646
本文基于专利转让的视角,利用知识创造、知识转移、专利密集型产业等理论,从微观专利层面研究了技术宽度、技术深度与知识转移成功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专利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宽度、技术深度和知识转移成功率之间的调节关系。文章以1991-2012年度期间在中国大陆授权的1944928件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采用Probit回归分析法对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技术宽度与知识转移、技术深度与知识转移之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专利密集型产业会弱化这种倒U型关系,更有利于较复杂技术的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9.
为帮助新晋企业和设计者研发电子体温计产品和申请相关专利,从统计指标和技术发展角度分析截至2020年6月全球电子体温计专利情况,并界定电子体温计高价值专利标准,通过专利地图和技术功效矩阵对相关专利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电子体温计专利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要类型,专利申请数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专利失效问题严重,应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基础上提高对外观专利的重视,将过期的高价值专利作为研发信息的重要来源.(2)中国和日本同为电子体温计专利申请大国,但日本企业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此外,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其电子体温计专利申请相互促进.(3)电子体温计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是内部元件提高测温精度且缩短测量时间和外观造型吸引用户购买且方便使用.最后,提出电子体温计未来应当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大健康产业链的一环,并分别从企业和政府角度提出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标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专利情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彦  张为民 《现代情报》2007,27(3):185-186,194
专利情报反映了行业技术的最新动态,是技术情报的重要来源,本文论述专利情报分析的意义及分析技术,说明专利情报分析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欣  唐清泉 《科研管理》2012,33(6):83-91
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专利数量和行业分布刻画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专利与会计盈余之间的关系,检验了专利竞争优势和加速化陷阱两种理论。研究发现,在2000年之后,上市公司的专利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趋势,但是专利的行业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这反映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专利与盈余显著正相关,即专利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大体成立,但是部分行业存在着加速化陷阱的现象,这些行业中数量激增的专利不能提高企业绩效;企业当期新增专利和存量专利对盈余有着不同的影响,新增专利对盈余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存量专利则不然,即我国专利存在经济时效。本文的结论为研究企业专利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并为国家深化企业自主创新和完善专利制度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碳交易机制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分析缺乏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2009—2016年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以2013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的估计方法,通过对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前后、试点省市相对于非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相对于低污染行业的企业绿色专利申请占比的变化情况,探究碳交易机制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相对于非试点省市和试点省市的低污染行业,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高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的企业的绿色专利申请比例。(2)相比于发明类绿色专利,该政策对绿色专利中的非发明类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3)相对于国有企业,该政策对试点省市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加显著。此外,本文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增加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科研人才引进和提高科技研发支出、提高企业资产净利润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提供一定经验支持;为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更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冯萍 《科研管理》2021,42(8):184-191
本文使用2008—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专利许可数据,采用倾向值得分匹配倍差法考察了企业专利技术对外许可行为与自身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专利技术对外许可行为存在显著的自选择效应,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选择对外许可其专利使用权的可能性越大;控制自选择效应后,企业专利对外许可行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有长期促进作用。对不同技术类型企业研究发现,高、低技术产业企业的专利许可行为对其自身创新能力提升分别有长、短期促进作用,中技术产业企业的许可行为对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可能影响机制,利用2007—2014年我国23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互联网发展指数。并进一步应用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了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及其内在传导机制。本文采用1984年各城市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与电信投资量的交互项作为研究的工具变量。实证表明:(1)无论从专利数据还是城市创新指数来看,互联网发展都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2)互联网发展加速了专利的折旧速度,有利于提高创新知识的更新速度;(3)互联网发展加快信息的传播,提升了专利的国内外引用,显著增加了创新知识的溢出。本文为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了理论与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黎萤  张迪 《科研管理》2019,40(4):203-212
专利合作网络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创新资源匮乏的重要手段。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多元创新主体间的专利合作关系逐渐向以社会网络为载体的关系邻近性转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网络的模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成为管理开发专利合作网络资源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研究选取ICT产业和制药产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59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有效授权合作专利数5169项,构建了探索型和利用型等不同模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网络,深入分析地理接近性、社会接近性、技术接近性对不同模式专利合作网络的合作创新程度影响及差异,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专利合作网络获取创新资源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6.
贾瑞乾  陈松  李炼 《科研管理》2019,40(8):198-205
专利数量和结构是表征企业乃至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而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低质量专利泛滥的现象,企业迫切需要明确的专利组合战略,以有效提升企业的价值。本研究通过收集2012-2016年上海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专利拥有量,并选取托宾Q系数作为企业价值衡量指标,分析专利组合对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专利数量可有效提升企业价值,如果组合中发明专利的比例足够大,则提升组合中专利的数量可显著提升企业的价值;第二,不同创新程度的专利对企业的价值影响不同,创新度高的发明专利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本研究为企业制订合理的专利组合战略、提升企业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政府制订差异化的专利申请资助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LED产业为例,从德温特数据库收集我国26家LED上市公司的相关专利,通过对专利合作网络、技术关联网络和技术相似性三方面探讨这些企业的合作关系、技术关联和竞合潜力。研究发现:LED行业专利集中度较高,但是上市公司间缺乏技术合作;专利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后端,前端核心技术有待加强;技术关联网络规模不断壮大,并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通过技术相似分析形成的四大竞争圈各具优势,未来合作共赢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裴瑱彭飞  杨国豪 《科研管理》2021,42(12):185-194
   种植历史影响了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不同影响了群体信任进而影响协作创新。文章基于 “南稻北麦”理论解释文化差异,使用 2007—2014年间16 795个中国上市公司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区域文化差异对企业协作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水稻文化形成的群体信任对企业创新有很大帮助,但是相对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这种正面效应更主要体现在外形设计专利上,尤其是对长期的累积有效专利和民营上市公司的创新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小麦文化形成的一般性信任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的实用新型专利更有促进作用,并且政府对创新的支持有更强的累积效应;各省份政府R&D资助对于发明专利的贡献要依次高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对于国有企业创新的贡献要高于民营企业。各种检验均表明本文结论具有稳健性。因此,政府应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积极传承文化,鼓励协作创新,重视文化因素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坚持加大对创新、对R&D的投入,完善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关系国家创新能力的发明创造方面,还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力重点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增强国企及其经营者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张亚峰  李成龙  肖利 《科研管理》2021,42(5):133-142
国际科技合作是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的重要路径,而国际专利合作申请是国 际科技合作的重要体现。本文选择瑞典的优势产业技术领域,基于 1988年至2017 年瑞典、中国申请及合作申请的 PCT 专利和 EPO 专利,对专利申请及合作趋势 进行分析。剖析了我国企业与瑞典在专利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及在专利合作中存 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开展对瑞典科技与经济合作提供参考。尤其是 在中美经贸关系紧张背景下,探讨与关键性小国的合作对我国深化对外科技合作 战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帮助新晋企业和设计者研发电子体温计产品和申请相关专利,从统计指标和技术发展角度分析截至2020年6月全球电子体温计专利情况;并界定电子体温计高价值专利标准,通过专利地图和技术功效矩阵对相关专利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电子体温计专利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要类型,专利申请数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专利失效问题严重。(2)中国和日本同为电子体温计专利申请大国,但日本企业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此外,区域经济发展与其电子体温计专利申请相互促进。(3)电子体温计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是内部元件提高测温精度且缩短测量时间、外观造型吸引用户购买且方便使用。最后,提出电子体温计未来应当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大健康产业链的一环,并分别从企业和政府角度提出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标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