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传忠  植子伦 《传媒》2021,(18):85-87,89
新媒体高速发展给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国赴外留学生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对该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图式理论对476位赴东盟的中国留学生进行"短视频+思政"调查,结果显示就读年级存在显著差异、短视频平台使用习惯和需求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由此从高校重视KOL平台建设、增加有效PGC制作、鼓励优质UGC创作三方面探析中国留学生思政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潇  刘嘉慧 《东南传播》2021,(10):40-43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社交媒体平台延展到社会各个群体之中,成为信息流通的重要平台.本研究通过研究媒介平台化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分析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分析平台化社交媒体上的多元群体的行为特征,发现现实中多元群体参与平台化治理的困境,从而对今后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化的创新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郭亚南 《视听》2022,(2):51-53
互联网时代,现代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电视剧的传播方式,尤其是作为"热媒介"的短视频以符合当下信息消费习惯的方式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短视频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方式,还是大众可参与媒介生产的工具,甚至还因其"短"和"直观"的特性成为情绪集中的"发酵桶",让大众从"参与"中寻求情感的"共振".同属于影像媒介的短视频不仅在渠道上...  相似文献   

4.
王学成  杨浩晨 《当代传播》2021,(6):87-89,96
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对当前短视频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传播已经建构了新的狂欢广场,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和狂欢化色彩的媒介奇观.在具有"梗文化"、审丑文化特征的短视频狂欢中,全新的加冕范式随之产生.短视频创作者、丑角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经由短视频作品加冕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然而,这一系列新的加冕现象也折射出短视频狂欢奇观与巴赫金理想中狂欢世界的背离.  相似文献   

5.
随着智能媒体的广泛使用,抖音等低门槛短视频平台成为当前银发群体进入互联网的重要场域.本文运用访谈方法调研了银发群体中的直播者、短视频拍摄者、短视频观看者,探析银发群体短视频数字情感劳动的社会意义.研究发现,银发群体的数字情感劳动与用户所建立的新型营销关系,即情感支持驱动的消费关系,银发群体在数字情感劳动中更重视再次介入...  相似文献   

6.
短视频平台上的影视混剪是当下青年数字文化的重要形态。论文对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二创”、“混剪”展开视听语言分析及话语分析,讨论青年群体在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实践中的情感与价值表达。在熟悉的社交短视频语境下,青年群体通过UGC的方式消费主旋律影视内容;主旋律影视混剪在形式上往往以音乐为叙事中心,制造视听奇观,在内容上多借助历史蒙太奇式的线性结构,对原文本的片段进行重新组合,完成新的表意。主旋律影视剧与UGC结合而成的这类特殊的“快进历史”的叙述实践,唤起和重塑了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的情感结构。  相似文献   

7.
赵玉文 《传媒》2020,(1):52-54
作为短视频平台的典型代表,抖音在备受人们热捧的同时,频现的虚假、低俗信息及易成瘾等问题也反映出短视频内容传播的伦理失范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及其造成的负面效应,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通过督促短视频平台形成自律意识,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短视频内容传播的法制建设等措施,从“自律、把关、监管”三个维度对短视频内容传播进行规制,从而形成政府、社会、短视频平台多方联动机制,实现短视频传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继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占据互联网大半流量之后,vlog作为一种舶来品传入国内后,以其特有的个性化、真实性等特点,也吸引了大批用户,成为赛博空间中新的媒介产品,并引走了短视频平台的许多流量.本文将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vlog视频在国内的流行现象.  相似文献   

9.
2020年是知识类短视频的爆发元年.本文从拼贴理论视角对B站知识区短视频内容进行梳理后发现,拼贴是B站知识类短视频内容呈现中最常用的方式;弹幕符号互动构成其独特的社群氛围;评论区则拓宽了视频所营造的线上学习场景.未来,平台媒体知识生产与传播,只有在化解青年话语体系与主流知识传播语境的冲突与隔阂的基础上才能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0.
王雨婷 《视听》2022,(4):157-160
知识类短视频近几年在各视频平台迅速发展.本研究基于词频分析法和LDA主题模型两种研究方法,对B站知识区UP主"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播放量前五的视频评论内容进行分析,从文本特征的角度分析用户对知识类短视频的关注倾向和讨论角度.研究发现,用户评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账号运营者和科普内容本身,其文字表达体现出强烈的年轻化语态特...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将"期望理论"与"使用与满足理论"相结合,旨在探讨年轻一代收看手机视频的原因,以及看过之后的"获得之满足"。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共访问了230名大学生。研究发现,就大学生而言,受众的期望价值是预测手机视频收视行为的有力变项,而收视行为则对"获得之满足"具有显著预测力,同时,期望价值也对"获得之满足"具有部分预测力。本研究的结论完善了原有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操作化定义,探讨了影响新媒介使用行为的多重因素,并针对受众的"获得之满足"及其与期望价值、使用行为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了"期望落差"在新媒介效果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短视频行业逐渐走向稳定发展期,对新技术适应速度较慢、产品忠诚度较高的中老年人,逐渐成为短视频领域的重要留存用户。本研究聚焦这一现象,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用户体验视角出发,以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为理论模型基础,利用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Amos23.0分析老年群体对短视频产品用户体验的影响要素,最终推演出老年群体短视频用户体验要素模型。经过路径回归系数和模型拟合度分析认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个性化诉求、促成因素正向影响老年群体观看短视频时的用户体验;老年群体短视频用户体验正向影响其使用意向;老年群体对短视频平台的绩效期望正向影响对短视频平台的努力期望。因此,只有强调老年群体短视频用户主体性,持续深化、多维度提升该群体用户体验感知,合理激发其传播价值与消费潜能,短视频媒介才能助力构建一个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短视频平台发展提供了沃土,大学生群体是短视频生产的活跃主体,其信息内容生产和传递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特征。通过对15位短视频内容生产者的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探究大学生参与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深层动机。经调查发现,创作心理意识、个体实施成本、社会参照、创作获得和媒介吸引这5个主范畴对短视频内容生产行为模式存在显著影响。探索上述5个主范畴的构成因子及其对短视频内容生产模式的作用机制模型(即意识—情境—行为整合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群体进行短视频创作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各媒体机构激发用户内容生产行为进行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短视频以"音乐+视频+社交"的新社交媒介形式深受广大大学生的青睐。短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与当今大学生追逐短暂快乐的"娱乐假象"、短视频"内容为王"的发展思路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表达需求密切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借助社会力量建立视频内容监管机制,营造健康向上的短视频行业生态;依托互联网平台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短视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短视频网络文化的引领,积极主动占领短视频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相似文献   

15.
范红  周鑫慈 《出版广角》2021,(11):67-71
移动传播产生新的社会情景,形成新的文化传播范式.移动短视频以娱乐性、场景性、互动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意义分享和价值重构等方面新的媒介表达形式.本研究以抖音平台"上#谁说京剧不抖音#"话题下的高赞视频为例,通过内容分析考察京剧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得以广泛传播的内容生产特征与意义生成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分别就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生产、内容生产者及平台运营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视频化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传播.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快速发展,其版权问题也备受关注,视频"搬运"侵权作为最直接最常见的侵权形式,对短视频版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视听平台虽设置了内部保护机制,却依旧屡禁不止.文章分析了短视频"搬运"侵权的原因,并提出了媒介规制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李思思 《视听》2022,(4):160-163
抖音博主"张同学"拍摄的中国乡村题材生活短视频通过陌生化的题材增设适度审美距离,并在视觉审美体验上进行技术加码,实现了圈层突围.纵观短视频行业生态,在算法包装下,对同类型题材的精准识别以及视频内容价值导向的精准划分是当前短视频平台需要警惕和关注的现实问题.短视频未来的发展应从平台算法推送的利弊得失、短视频内容变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短视频的热度有增无减,视频类型逐渐细化,土味视频凭借其与大众审美背道而驰的内容慢慢崛起,现已成为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亚文化究竟有何魅力,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本文以快手平台“迷人的郭老师”发布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其受众的心理需求与使用行为的信息搜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应用于郭老师土味视频的传播过程中,进一步挖掘土味视频流行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黄钿  杨莉明 《新闻知识》2023,(11):41-51+94
数字代沟是数字鸿沟在代际层面的体现。本文以短视频App为“数字代沟”研究视角的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青年和中老年群体在短视频接入、使用和素养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以此了解短视频的数字代沟特点及成因,从而探究数字代沟的弥合路径。研究发现,青年与中老年受访者在短视频App的接入、使用与素养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地域、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人口特征变量是影响“数字代沟”的重要因素,而家庭代际关系对“素养沟”影响更加明显。用户获取信息不对称、新媒体素养缺位及平台适老化程度不足等,是形成“数字代沟”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间的“数字反哺”有助于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综合媒体与社会力量则能从更长远的角度实现数字代沟的弥合。  相似文献   

20.
林桃千 《传媒》2021,(15):94-96
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展现"三农"场景、农村生活、乡村文化的主要窗口."三农"短视频的发展呈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变化,为此"三农"短视频的传播需定位清晰,助力乡村发展.当前"三农"短视频机理主要基于集体记忆的唤起、标签传播特色以及"后台前置"式传播,未来"三农"短视频还需注重内容和质量的表达,以此在乡村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