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数",在中国早期文化中是较早被涉及的哲学概念之一。在结绳记事的传说中,就已经涉及"数"的概念及应用了;但是,"数"这一范畴被哲学化、理论化却相对较晚,肇始于《易经》、《道德经》等先秦时期的作品。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承继了这一范畴并且进行了系统的阐发,使得"数"之哲学意味更加浓郁、逻辑性更加缜密。  相似文献   

2.
《老子》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的"自然"哲学主要阐发民"自然"、君"无为"的政治理念,根本上是以政治自由为旨趣的自由哲学。《庄子》以"无待"的"逍遥游"为话语形式的哲学思想则大体上是探讨精神自由何以应当、何以可能的自由哲学。此一精神自由哲学无疑主要取资于《老子》,是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主、自由义前提下对"自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对外在的政治自由的追寻偏移至对内在精神自由的探求,《庄子》对《老子》哲学的这一转进,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天"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早期对"天"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神灵、道德、自然之天三个层面。董仲舒视"天"为"百神之君",肯定"天"的至上神地位;王充提出"天者百神主也",视"天"为众神主宰。二者共同认定神灵之天相对于天地间一切的主宰地位。董仲舒认为人在受命于天的同时也从"天"那里获得仁德,现实政治层面的有关制度设计也取之于天;王充认为道德仁义是天道应有之义,人应戒慎恐惧、依仁义道德行事。他们共同肯定了道德之天的合理存在,并以此为人间政治、道德秩序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董仲舒认为自然运动具体展开为阴阳、四时、五行之气的流行,自然意义上天道的实际内容展现为阴阳、四时、五行的规律变化;王充认为"气"是天地的存在形态,天道运行亦即气化流行自然无为,风雨雷电等现象是阴阳之气自然流行的结果。二者对自然之天的观察共同着眼于阴阳气的大化流行。  相似文献   

4.
<正>在阿拉伯数字中,"9"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素问·三部九侯论》中也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意思是:天地自然之数,开始于一,而结束于九。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就常以数字"九"极言其多其重。如称天之高为九天,天空的最高处为九霄;地之  相似文献   

5.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二句中的"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将"仁"理解为"私亲"或"偏爱",将祭祀品"刍狗"理解为祭前尊重而祭后轻视的东西等等,因此,此章之主旨迄今尚未得到较为切实的解释。实际上,"不"字当通假为"丕",作"大"讲;"不仁",即"大仁"。"仁",不能理解为"私亲"或"偏爱",而应作"仁爱"、"慈爱"等义讲。而作为祭品的"刍狗",无论在祭前或祭后,皆应一律受到人们之尊崇与重视。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报本反始"观念至少在殷商时期已经生发于人们心中,至《礼记》则正式拈出了"报本反始"这个词,分别见于《礼记·乐记》《礼记·祭义》《礼记·礼器》和《礼记·郊特牲》中。其中,《祭义》《礼器》《郊特牲》重点阐释了"礼"的"报本反始"内涵,《乐记》在礼之外,则突出阐释了"乐"的"报本反始"精神。它从人体、他人和集体、天地自然三个维度,深入阐释礼乐的"报本反始"意义,给后世以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湘南学院学报》2018,(3):17-22
"神明"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范畴,"神明"是由"神"和"明"两个单纯词组合而来。"神"本字为"申",本义为闪电,后因原始崇拜观念的影响而成为天神的代名词;"明"原为日月之光或月照入牅,由于日月被先民奉为神祗,"明"字也逐渐具有了"明神"之义;"神明"作为二者之合称,其本义自然与鬼神相关,是自然崇拜的神祗观念的显现,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演变出"玄道妙理""湛凝精神"等意义,对中国的传统观念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翻天""上天"与其他语素构成新兴程度表达式"X翻天/上天"时,两者在句法功能特点和词语搭配选择上存在异同。从句法功能来看,它们均具有唯补性,"翻天"对前置词的黏附性要高于"上天","上天"的语法化程度更低。从搭配选择来看,两者都偏爱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翻天"倾向于消极义词,"上天"则倾向于积极义词。不过,这只是一种习用性差异,随着语用的泛化,它们在词语音节数量和语义特征选择上的限制有所弱化,搭配范围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9.
王付永 《文教资料》2007,(35):89-90
殷商时的至上神称为"帝",西周及以后称之为"天",在至上神"天"的形成过程中,"帝"的出现是人们上帝观念由氏族神到"天"的神性观念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神性观念。在"天"的至上神观念形成过程中,神灵观念先由氏族神到"帝",然后扬弃了帝的神性观念,至此神性观念的确立也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信仰对象的基础不是由氏族神,而是由自然神信仰而来的"天"的至上神观念。这种转向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有着和西方哲学本体论思想不同的特点,这种区别从各自神神性观念的基础来理解,我们才能得出更令人满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情"与"义"是理解《长生殿》结构和主题的门径与核心。在《长生殿》中,"情"是无乖典则,体现"忠厚之旨"的"情";"义"是饱含真"情"、发自肺腑的儒家伦理。《长生殿》存在着一明一暗两套结构,其核心一个是男女至情,一个是儒家之义,形成统一的交互结构。发乎"情",进而"义",是作者的衷心追求。"情"与"义"的和谐统一体现着洪升理想的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来,反映国人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的"中国式"现象见诸报端,引发国人热议。"中国式"现象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现在的社会风貌,是"中国问题"的代名词。但无论是行人无视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还是民众普遍安全感、幸福感较低,其根源仍是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只有从这一点把握,才能正确、合理地认识这一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2.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同时也被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所关注.尽管世代学者的努力使意义研究取得了辉煌成果,但目前还是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或研究方法能够全面而无任何争议地揭示意义的全部内涵或真正意义.究其原因,意义本身及构成意义的各要素决定了意义的本质特性是动态的,人们无法完全把握.因此,"意义即使用"才是意义研究的最终价值取向.过度专注于对意义本身的挖掘是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14.
区别词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它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语法学家的普遍的认可,主要是它和形容词的关系较为密切。文章从有争议的"高级"一词入手,分析了区别词在词汇系统中的独立地位。"高级"虽然可以受"很"的修饰,但只依照功能标准,不考虑意义的因素,就把它排除在区别词之外,还是有不妥之处的。  相似文献   

15.
"兴"是继"赋"之后产生的重要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使汉语言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尽管长期以来诸家各派对"兴"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没有学者否认"兴"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内容形式建构上的突出作用。本文仅从兴语音律的铺垫性、制约性、重章性和交融性四个方面探讨了"兴"对《诗经》音律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圣经》中的"乐园"神话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宝藏,它蕴涵有丰富的人生寓意,是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温床,由"乐园"神话构筑了一个个文学原型。这一切在基督教文化中又被以原罪与救赎、迷惘与净朗、善与恶等思想形式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7.
“人性”和“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具有层次性,而且是多层次,变化发展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具有质的区别:涵义不同;反映人的深度不同;人性属抽象概念,人的本质属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18.
史诗精神与《三国演义》《水浒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是人类对死亡的意识和逃避、抗拒,以及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死亡的无法逃避、不可抗拒这一心路历程的记录。史诗有其形成机制和作为历史范畴的文学现象的文化意蕴。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从重塑历史英雄开始,抒发了中国文化的无可归依的悲凉,具有史诗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0.
构成《金瓶梅》间架重要元素的"墙"共有三堵,分别位于王婆家与武大郎家、西门庆与花子虚家、李瓶儿与潘金莲居所之间。这三堵墙不仅促使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金瓶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