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战略转型是关键。本文在总结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创新强国评价核心指标,比较分析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印度五个典型科技创新强国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强国实现路径,即一条介于"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路径"与"需求引致的科技创新路径"之间的中间路径,破解了"转折点"处实现超越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相关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
关键核心技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具有极端战略重要性,突破和掌握那些我国处于"卡脖子"短板位置的关键核心技术,对于我们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标志意义。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视前瞻布局,加强战略研究。文章将在分析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特性的基础上,系统反思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挑战与瓶颈,并从支撑重大技术突破的组织模式、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新评价激励机制等维度设计等方面,思考如何构建充满活力和效力的攻坚创新体系,真正铸造强国重器。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范围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科技强国,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牛鼻子"。对此,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国建设需要坚持"四个面向",锚定2035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期战略目标,从"以创新引领发展为主导战略、建设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发挥一流高校支撑引领性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进一步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八个方面深入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整合式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国,进而全面塑造新时代新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4.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文章提出要从国际发展环境、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国家创新要求出发准确把握、深刻理解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核心要义。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再到全面支撑国家强的发展角度,阐明了"三步走"战略的基本内涵,并从顶层设计、创新体系、创新资源、创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若干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5.
正新闻事件:"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5月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从"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再到"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增强抓核心技术突破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毫无疑问,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门",因为它稀有又珍贵,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缺失,就会使我国面临"缺芯少魂"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规划中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部署,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规划,关系着我国能否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在该领域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首先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概念界定与内涵阐释,进而描述关键核心技术的主要特征,最后以产学研为攻关主体,从"突破路径"和"助力渠道"两个维度探析出关键核心技术的7个主要突破因素:技术打压认知与需求导向、国际科技合作与开放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期充足研发资金投入、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技术链与产业链以及政府政策与体制机制等。结论可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本身也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即以科技创新国内循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国际循环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链条完善、产业链互补性强、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开放创新优势显著,但仍然面临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内外创新资源循环不畅、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未实现有效协同等问题,因此,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基于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视角,该系统包括创新主体与创新组织、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其中科技创新资源为基础和前提,创新链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的国内循环系统建设要着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科技产业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国际循环系统建设要发挥港澳的国际化优势,推动国际合作向创新链源头延伸。同时,要通过完善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推动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是指导我国科技和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文章梳理了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的历史演进,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集聚、科技革命机遇等方面分析提出科技强国兴起存在多种可能路径。文章从科技发展、创新转型、科技革命机遇等方面对我国建设世界强国的基础、问题和形势进行了分析,作出我国正处于迈向世界科技强国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在分析2030年和2050年两个关键时间节点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我国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总体思路与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业已在SCI数据库科技论文数量上届世界第二,年专利申请数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在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源头创新上与世界强国相比远远不足。中国的原始科技创新到底跑到哪去了……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是新形势下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在创新主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研究缺乏对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内在机理的探索与验证。因此,研究从创新主体网络视角,以2010—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构建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与知识网络,采用负二项回归法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中的组织体系化能力与技术体系化能力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体系化能力中的局部协同能力和全部协同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体系化能力中的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组合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知识共享能力与知识组合能力在组织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影响机理,对我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号召,并在"科技三会"上明确了"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各项政策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在引进全球科技人才方面,公安部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依托对人才、企业、产业具有高度聚集效应和政策先行优势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园区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在聚集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政策及其对世界科技强国的作用做了简单阐述,分析了我国国际科技人才出入境政策突破现状、国内外最新发展形势,提出了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华实习就业限制、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实施华裔卡制度吸引海外科技专业人士贡献力量、推动科技人才职业资格国际认证、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向国际开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等政策建议,以期助推我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国隆重庆祝了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追赶步伐,科技投入、研发队伍、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次数、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逐渐增强。面向未来,要实现科技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就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速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日本综合国力的提升,其在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遭到美国施压。为应对国内外危机,20世纪80年代伊始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战略。该战略以实现“技术引进”向“自主技术创新”转变为核心理念,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官产学”不同主体优势,实质内涵是重塑日本国家创新系统,为日本未来的科技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出发,系统分析日本“技术立国”战略及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相关配套措施,讨论该战略下国家创新系统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及职能,总结日本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的相关经验以及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世界科技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不断蓄势,世界已经进入以创新为主题、以创新为主导的新时代,全球科技领域的、国家间的科技创新格局加速调整和重构,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对科技创新格局调整和重塑起到重要驱动作用。在归纳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现实,分析讨论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需求,提出了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支撑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主要科技创新体系,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数字中国"与智慧社会先进信息网络、清洁可再生先进能源、绿色智能制造、现代绿色生态可持续高效农业、"健康中国"医疗卫生保障、"美丽中国"人地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深空与深海探测等主要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为根本遵循,通过对关键代表性指标开展横向国别比较和纵向历史分析,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就和不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综合优势突出,科技创新综合效益提高,科技治理能力增强,创新要素不断夯实。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原始创新成果匮乏;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优势缺乏;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等。最后根据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为未来提高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现阶段我国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中国已崛起为世界科技大国,但要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还需要在体制和政策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我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时应具有创新生态系统观,需要从高科技产业需求、供给能力和制度设计三个维度出发看科技强国的形成与发展。最后提出,我国只有进行一轮深刻的体制创新,通过加强从下至上的科学决策体系、提升基础研究投入比例、破除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行政化和同质化、加大开放程度、重塑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增强科学文化建设以及让企业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主体,才能更快地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毛志军 《科技广场》2012,(12):36-38
科技创新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军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科研机构与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为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创新实践场所与科技能量.要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得到提升,科研机构与高校就需要共同努力.这样,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挑战,我们需要正视国内长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背后关键科学问题的复杂性,深刻认识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的战略必要性。科技创新体系化呈现出整体性、结构性和有机关联性要求,需要技术体系化和组织体系化的持续推进与互动,有效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时,应通过超前部署"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的系统性科技战略布局,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新需求、新技术和新架构,改变孤立、被动的应急模式,通过加强知识突破与商用生态的全面联接来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化的效能、活力和韧性。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推动传统的科技外交向"新型创新外交"转型,将体系化的创新势能战略性落地释放,真正有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来"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辉煌,但一些"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向未来30年的科技强国建设,首先必须深入探查问题表面症状背后的根源,找到制约科学发展的核心阻力,开出针对性的药方。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历史脉络和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哲学根源进行分析推演,提出"哲学的贫困"可能是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源;并从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哲学的贫困"是我国无法建立自主的科学体系、原始创新匮乏、科学大师缺失、学术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哲学建设的特点和困境,引用孟子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论述进行类比,提出哲学建设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应当采取"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的策略,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实施;同时,也要在哲学的引领下进行更加统筹平衡、系统深入、成熟定型的科技改革,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奠定现实和长远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2050年中国现代化目标、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目标和制造强国目标出发,通过全球增长模型,对我国2015—2050年发展状况进行长期预测,包括GDP、人均GDP、固定资本存量、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等数据及其与美国的比值,表明2050年我国在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同时,还可完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与世界制造强国建设。文章还从经济强国、制造强国与科技强国三者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三位一体"的强国方略集,认为只有经济、产业、科技三大体系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相互需求、相互借力、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的三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