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2.
词汇系统由一个个概念词语类聚互相关联构成,同一概念的词语类聚相当于一个词汇场。《朱子语类》中表达软硬概念的有"柔、软、坚、硬、刚、顽"等词,形成以这些词及其组合的词语为核心而聚合其他词汇成分的软硬概念词语聚合网络。  相似文献   

3.
"刚好"类副词是一种多功能的副词,可以跨越空间、时间、程度、情状等语义类。这种多功能性体现了认知中"点"概念的泛化,是共时现象,也是历时隐喻过程的体现。本文通过跨语言比较,也证实了这种现象是人类普遍认知方式在语言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本文语料源于汉语中含发音器官"口、嘴、舌和唇"的复合词或习语,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探讨它们的隐喻本质。研究发现,这些复合词、习语可从以下四方面的概念隐喻(I)言语行为是物理动作,(II)语言是容器,(III)争论是战争(或言语表达是武器)和(IV)言语表达是食物去理解并阐释汉语词汇教学中含"口、嘴、舌和唇"的惯用表达语和概念隐喻意义,以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统编教材“双线组元”背景下,借助“大概念”建构类文阅读的层级框架,利用“单元主题+任务群”分解概念,整合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实现层级推进清晰,体现学生真实起点的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为例,探究“双线组元”背景下的大概念类文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死亡"类词语指的是表达"死亡"概念的固定语言单位。由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导致了人们对"死亡"概念直接表达的忌讳,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表述"死亡"概念的别称。我们统计后,发现大量表达"死亡"概念的词语都使用了修辞式造词,委婉地呈现了"死亡"的表述。本文通过对修辞式"死亡"类词语造词类型的梳理、特征的描写及其在语用中的修辞信息使用态势的分析,反映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评价,揭示生者与逝者的对话方式。  相似文献   

7.
逻辑主要是研究推理类型或形式的科学。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所孕育的逻辑 ,必定会有各自的特点。古印度的因明不等同于古希腊的三段论 ,以墨家逻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也不应是西方传统逻辑的复制品。一些学者致力于探索中国古代逻辑的合理解说和科学定位 ,而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的不断开掘正是这种探索的结果。它深入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逻辑思维特质 ,确立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世界地位 ,并给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汉语中含发音器官"嘴、口、舌和唇"的复合词或习语为语料,从概念转喻理论的视角探讨其中的转喻本质。研究发现,这些复合词、习语包含概念转喻"发音器官指代言语",尝试从"发音器官特征为言语特征""影响发音器官的活动为言语活动"和"发音器官的效力为言语效力"三个子类型方面去了解并阐释汉语中"嘴、口、舌和唇"的惯用表达语和概念转喻意义,以期对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词汇教学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的社会情景语境使得新词语大量以词语群的方式呈现,这种快速、高频出现的新词语词群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数量,引起词群中共同语素(词)的语义发生变化,增加了词的义项或产生了语素新义,使汉语词汇呈现出多音节化的发展趋势,词群中的共同语素也随之发生虚化、半虚化。为了满足新事物的需要,附加式构词法在汉语中的比例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0.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门人讲学问答的记录。文章通过对《语类》诛杀概念场中诛杀弒戮的描写,从而反映这四个词的面貌。考察结论是杀可以与诛戮连用,结合面相对较广,且杀戮义接近,但戮使用频率和覆盖面明显较窄,诛杀搭配接近。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古语素,由于语素义相互影响、词义变迁、古语词留存等原因,古语素义日渐陌生化。本文从古今汉语的实例出发,分析古语素的特征、类型,探讨古语素义陌生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古白话词语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古白话词汇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由文言演变为白话的发展过程,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开始于商周时期,经过秦、汉、唐、宋、明、清等封建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契约制度。针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和研究,可以明晰契约制度发展的轨迹,了解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契约制度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完善当代的合同制度。现代契约主要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文章根据这三要素从古代契约的主体、形式的变化和内容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了解社会变迁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有关小说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人们或认为小说源于稗官、小说源于诸子、小说源于史传……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但是我们透过众说纷纭的小说起源说,却能够看出小说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十分独特的一类,这不仅体现在小说自身的文本类别与形制等方面,也体现在人们对小说的态度与认识方面。自《庄子》中首次使用“小说”一词,历代以来,“小说”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的内涵,这显然源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小说的态度与认识的不同,亦即人们小说观念的差异。综观之,以班固《汉书·艺文志》及刘知几《史通》为代表的亦子亦史的小说观,一直是中国古代正统的小说观,占据着主流话语地位,但在这种主流的小说观念之外,视小说为游戏三昧之笔的观念却也顽强地坚持着,并最终带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向了近代。  相似文献   

18.
上古汉语中"数 单位词 名"与"名 数 单位词"使用状况与文献的文本性质有关. "数 单位词( 之) 名"与"数 单位词 名"两种格式对立使用,"数 个体量词( 之) 名"使用普遍,而"数 个体量词 名"格式鲜见.这种格局的不对等,势必会类推产生"数 个体量词 名"格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统治阶级和普通大众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移民观念。认为古代统治者虽然有组织移民的行为,但是他们实际倡导安土重迁,用户籍制度、关卡制度等国家力量限制人口迁移,其移民观念是保守的。而普通大众因受到农业生产特点、交通条件、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愿意轻易迁徒,但是因生活所迫,也经常进行迁徙,包括生存型移民和发展型移民。移民者的精神内核是积极谋求发展,追求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