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智能化设备和服务在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对制造业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研究了当前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面临的挑战,结合对多地企业的调研与2018~2020年的省份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产业智能化水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专利投入规模是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变化的三个关键因素。本文从提高制造业人力资源优势的视角,提出强化统筹规划、推广新兴技术、加快人才培养等多措并举,促进制造业就业结构优化,保持制造业人力资源优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市场换技术"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对该政策的实施效果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从行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两个视角构建了"市场换技术"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模型,并以装备制造业1997—2006年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市场换技术"政策增加了外商市场占有率,并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但却抑制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说明"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与生产和管理的融合,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化了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过程.然而机器换人的担忧,以及机器替代人工引发的岗位结构和技能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制造业企业10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规模、结构、收入、学历水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制造业企业的员工规...  相似文献   

4.
在对人工智能政策量化的基础上,研究人工智能政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并分类探讨我国内地各省市的人工智能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政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正逐渐显露,较早颁布区域性人工智能政策的省市,人工智能政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也较大,市场拉动型人工智能政策较其它类型政策的效应明显,科技经费投入和制造业就业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本文利用克鲁格曼提出的空间基尼系数测度了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28个行业的产业集聚度。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集聚度及其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平均产业集聚度上升明显,但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度变化却各有差异;从整体来说产业地理集聚推动了技术进步,但各行业地理集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却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原材料密集型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具有正面作用;但一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集聚上升却不利于技术进步。产业集聚及其对技术进步作用的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考察北京制造业地理集聚及其形成机制。北京市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比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分散,制造业呈一定郊区化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显著影响北京市产业集聚水平。由于北京市具有一体化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高教育水平、高技能、高职称以及研发型劳动力显著促进产业集聚,低素质劳动力市场由于地域分割严重,不利于产业集聚。制造业向心分布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但郊区化则推动产业分散布局。内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推动力,地方产业政策与引资政策则导致产业离散分布。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投资数量增长迅猛,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结构转变之间关系值得关注。本文的模型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进步会加大对工业机器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但同时会提升对中、高技能劳动力的互补性需求,进而能够促进一国的劳动力结构转型。通过对1990-2015年间22个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数据分析表明,不断增长的工业机器人投入正在缓慢地促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结构转型,其高技能劳动力比例在逐年上升,韩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表现尤为突出。本文给出了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中国劳动力结构转型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2025"预示着中国高科技装备制造业的巨大市场,但民族产业多面临产品层次低、高端受控于国际巨头的局面。受合规性逻辑理论的启示,通过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分析,给出我国高科技装备制造业可以借助市场和技术赋予的内在优势,走联盟合作创新发展道路建议。该研究的贡献在于借鉴制度理论,为民族企业提出战略合作发展的思路,为补偿中国工业技术不足、实现产业破局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9,(11)
基于Acemoglu的任务模型和2003~2016年我国行业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人工智能与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阶段差异性,在导入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使行业收入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且对工作重复性高、创造性低的行业冲击更大。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除了通过劳动力就业对行业收入差距产生影响,还可以通过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行业生产效率传导影响行业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Schott(2008)模型,运用新型测算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出口技术结构,并采用系统GMM方法,从全国以及区域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对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些年来,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在不断地升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出口技术结构;(2)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显著地增加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扩大了其相对工资差距;(3)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密集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可见全国层面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技术体制、研发努力与创新绩效: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别于传统的"结构-创新"分析框架,本文主要从行业技术发展特征的角度,分析技术体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利用中国制造业的数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体制的各个维度不仅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研发努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绩效.本研究还发现盈利水平也影响研发努力程度;我国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还是非创新竞争;与港澳台资本相比,外商资本的知识溢出效益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麦肯锡咨询对各行业自动化潜力的预测,对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市场的人工智能潜在替代比例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只考虑人工智能的岗位破坏效应,目前城镇女性劳动岗位中有46%的比例将存在被替代的风险。但考虑到未来劳动力市场会有新的岗位需求,同时由对潜在被替代人数最多的五类行业中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结构分析可知,如果存在与转岗再就业相关的培训和再学习机制,未来城镇女性劳动者不会大规模失业。  相似文献   

13.
韩家彬  刘淑云  张书凤  刘玉丰 《资源科学》2019,41(12):2284-2295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减少了农业劳动供给,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成本,改变了农户农业生产中投入土地和劳动的比例,深刻影响了农户土地规模经营。为了揭示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机制,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建立以土地流转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评估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促进青壮年农户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越严重的地区,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越快。②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推动老龄农户的土地转出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为青壮年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③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不同种植类型和地区的农户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政府应从扶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规模经营补贴等方面出台政策,以配合规模经营农户的土地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4.
15.
《软科学》2014,(10):130-134
基于粮食主产区农户调查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以及其他环境变量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老龄化对样本农户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对纯技术效率却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其他环境变量中,受教育程度、是否租入土地、是否拥有农用机械、地形条件、道路设施状况均对样本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而工作经验、是否存在兼业、气候条件以及贷款难易程度则带来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郭橙 《科技创业月刊》2020,33(2):121-123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在会计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对会计行业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日趋明显。阐述了人工智能的科学含义,客观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正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培养一批智慧型会计人才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会计行业健康发展、会计从业人员更好就业。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算法、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自主发明创造将成为现实.人工智能具有远超人类的信息处理和披露能力,未来将有海量的技术信息进入公有领域,对于如何将人工智能自主生成物纳入现有技术的范围存在诸多困难.本文认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现有技术应当是自然人从符合法律规定的公开中能够解读出的技术信息和有助于理解技术信息的...  相似文献   

19.
20.
江苏省和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两省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文在不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检验了两省现代化进程中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发展模式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在"苏南模式"下,二、三产业技术进步均对劳动力转移起到推动作用,其中,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显著大于第三产业技术进步,在"温州模式"下,只有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劳动力转移,且大于"苏南模式"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