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宿二郎山     
我们电视系列片《川藏纪行》摄制组,去年三月二十九日到达川藏公路第一关——二郎山。从前,二郎山只有一条极窄的牦牛通道,这里曾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有两个驮队正巧在山上狭路相遇,谁也无法通过,他们只好各自数数牦牛的头数,让数量少的一方把自己的牦牛全部推下山崖。“……二呀么二郎山,不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钢铁汉……要把那  相似文献   

2.
在平时读报中,经常发现“下里巴人”被作为“人”来使用,或者说当做“乡下人”来使用.实际上,“下里巴人”并不是“人”. “下里巴人”这个成语,源于《文选·宋玉〈对楚王问〉》:“有之……客有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唐代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相似文献   

3.
界中人杂感     
视听之娱今年第一期《视听界》里《不穷视听界,焉识宇宙广》一文,引了白居易《登香炉峰顶》一诗,其中就有如题之句。无独有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也有“视听”一词。文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见,“视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5.
私营经济这个词汇,在1956年前共和国的话语体系里,曾经出现过两次:一次出现在共和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临时宪法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曾规定:“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一次是出现在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里.但是,“五四宪法”一方面规定了私营经济的存在,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任务,又规定了对其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等政策,并且指出了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清明上河图》,《步辇图》、王羲之的书法……这些只有在教科书里才能见到的国宝,第一次与普通人“亲密接触”,它们把自己的第一次亮相选在了上海  相似文献   

7.
《汉书》卷七《昭帝纪》记载了始见于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的一项礼制: 三月,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 匹,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 里。令郡县常以正月赐羊、酒。有不幸者赐衣服一袭,祠以中 牢。”(中华书局校点本《汉书》第一册225页)杨树达《汉书窥管》卷一说:“‘正月’,《王贡两龚鲍传》作‘八月’。以《后书》刘平等传考之,‘八月’是也。详《王贡两龚传》。” 杨树达认为“正月”是“八月”之误,并说明有关论证将在《王贡两龚传》里展开。鉴于眼下最为通行的《汉书》校点本尚未采用杨说,而弄清“正月”是否“八月”之误的问题又有助于其他文献的整理研究,我们有必要继续探讨《汉书》卷七十二《龚胜传》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9.
不断求变 自我更新 《当代生活报》已走过15个年头.而15年来,它一直生活在本集团第一张子报《南国早报》的阴影之下.虽然在广西首府南宁的报业市场上,《当代生活报》排名第二,但由于和《南国早报》的距离相去甚远,所以,生存危机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当代生活报》的每一个人.正是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在有限的空间里“求变”和“创新”一直是这份报纸不变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董秦先生的《“乱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也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9期),针对拙作《“译文”渐欲迷人眼——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为例》(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列举的7例“乱译”,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从各家译文的本质看,意思都是一样的,这就叫“乱表”不“乱里”。那么,在跨文化翻译中,“乱表”不“乱里”的“乱译”站得住脚吗?在拙作里,笔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Press对应的汉语是“印刷,新闻”,有人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翻译为“出版”,这是对Press一词多年的误会,以讹传讹也正是大众传…  相似文献   

11.
看板     
《世界》:贾樟柯“终见天日”4月8日起 全国公映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世界》是贾樟柯执导的第7部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地上作品”。因此,第一次获得审查通过的《世界》显得引人注目。《世界》讲述了几个农村来的年轻人在一个世界公园里的工作与生活,女演员是贾樟柯的“御用女主角”赵涛,而男主角则由王宏伟换成了成泰燊,他在电影里扮演一个保安。贾樟柯说,之前他的几部电影都是在说家乡山西,但事实上自己已在北京生活了近10年,“我希望拍一部关于城市生活印象的电影。世界公园是一个合适的场所,里面全是人造景观,而里面那些来自农村的人,也会有一种奇怪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王晓辉 《新闻天地》2011,(10):81-83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一开篇就讲了“鲲化为鹏”的故事。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体型庞大,不知有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有几千里.它奋起高飞时。翅膀张开有如天边的云朵,拍翅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刮起的大风离开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已走过了14年的里程。14年里,随着经济的繁荣,我国的报纸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迅猛发展。到今年初报纸总数已达到1791种。比1987年增加了1600多种。更为重要的是,自1981年报纸第一份“星期刊”问世,其后,各种各样的“星期刊”、“周末版”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已有100多种,向观众展示各自的风采。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装载更多的信息,报纸的“扩版热”居高不下,大有继续升温的趋势。国内大报《参考消息》、《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纷纷扩版改版。上海《解放日报》、广东《广州日报》更是扩版  相似文献   

14.
要学会观察     
中学生要提高作文能力,学会观察生活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印象、认识、感受都离不开观察.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谈到写作经验的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就是说,他把观察放在写作上的第一位. 观察的第一步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如果只是一般地看看听听,就不会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只有时时处处做到“留心”,才能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美. 有个同学写《我们的校园》,虽然他天天在校园里生活,可从未留心观察过,结果写出来的是:“我们学校的大门很大,面对大门是一口池塘,塘四周有许多树木,塘两侧是教学楼、办公楼、宿舍,还有操场、球场……”接着就不知如何往下写了.这几句虽然交代得还算清楚,却没有一点儿味道.后来经过用心观察,这位同学又重写了一次:“我们学校的  相似文献   

15.
2011年9月6日上午9时,57岁的吉尔·艾布拉姆森乘地铁从她的三角地公寓前往市中心.这是她上任《纽约时报》总编辑首日,也是这张报纸160年来第一次有女性名字出现在头版上方.艾布拉姆森形容自己由于将改写历史而“兴奋”,但又“有点紧张”,因为她知道,编辑部里许多人都对她心存疑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机械报》从去年9月份开始在《读者来信》专栏里,开辟了“为办好《中国机械报》献计献策”的小栏目。到目前为止,一共发了来自各方面读者的二十几篇文章,反映了广大读者的意见和要求.这些“计”和“策”虽非大论,但颇有见地。编排技巧、充实内容、文章长短,更新栏目,无不涉及,不失为良计妙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评论专栏“冰点”时评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喜爱。2000年《中国青年报》读者和专家两个评价系统中,7个新闻版里,“冰点”时评所在《青年话题》版的阅读率都得分第一。在2001年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栏评选中,“冰点”时评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时至今日,“冰点”时评仍旧是《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8.
贝骁 《军事记者》2005,(4):33-33
今年春节7天长假,《解放军报》第一版共刊用自己采编的字稿件58篇,只有4篇是节前采编的正常稿,其余54篇稿件都是带电头的快讯。其中《“玫瑰”花开红哨楼》《假日,战士走进采血车》《春节里的“特别党日”》《除夕,巡逻在喀喇昆仑山口》《报喜电活响军营》等稿件.以其快、新、活、短、实的特点.赢得读一片赞誉。系列假日专稿《第一次在军营过年》栏目里的稿件,  相似文献   

19.
《四川档案》2012,(6):6-6
今年以来,国家档案局开展丁创建“全国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活动。近日,国家档案局公布了第一批“示范工程”评选结果,四川省3个项目被评定为“示范工程”,即四川省电力公司的绵阳-广元500千伏输电线路新建工程、四川雅眉乐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的国道318线二郎山至康定公路改建工程、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000吨/年多晶硅项目。  相似文献   

20.
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1956年到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第一次出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词.1957年10月15日《金坛报》刊载消息,宣告金坛第一批“知识青年”勇敢地踏上“上山下乡”这条艰辛道路. 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的一年.政府还没有把城镇失业、失学青年列入上山下乡计划,金坛城内就有一批满怀远大抱负的青年,奔赴指前标乡庄阳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式农民”.他们是王长荣、王美英、吴友生、韩雨生(韩雨荪)四名高中毕业生,夏渭儿、虞永清两名初中毕业生,严锁林、巫雨田两名小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