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来实施产权激励,对于增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重要作用,但赋权试点后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依旧面临诸多阻碍因素,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仍不高。在梳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政策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赋权后科研人员职务成果转化面临的政策难点与现实困境。研究发现,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冲突、转移转化审批程序繁琐、评估定价有风险焦虑、转化收益兑现难和成果转化动力不足是阻碍赋权后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提出了强化政策协同机制、简化职务科技成果确权程序、完善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机制、健全成果转化收益保障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机构和转化人才收益分配比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是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关键。提出"知识光谱"作为科技人员分配激励的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国及陕西省关于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政策法规,以陕西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转制院所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为例,说明了现行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设计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并引入科技服务组织的专业支持,是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活动顺利实施、提高收益分配激励作用的有效途径。在对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活动的三阶段模型,识别了科技服务组织在收益分配活动不同阶段的独特作用。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收益分配准备阶段,科研单位需利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估,以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进行准确估值;(2)收益分配决策阶段,科研单位需结合科技成果特点和科研人员特质确定收益分配方式,同时根据科研单位自主规定的收益分配比例确定收益分配方案。在这一阶段,需要引入技术转移办公室对科技成果的知识结构以及科研人员历史成果进行评价,进而确定收益分配方案;(3)收益分配实施阶段,科研单位需引入技术转移办公室对收益分配过程进行协调与监督,保障收益分配方案的顺利实施。全文基于过程视角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多阶段模型,阐明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问题是各国法律和政府政策关注的焦点。论文以中美两国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从科技人员收益占比以及大学支配资金的分配模式两个角度,归纳并比较两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中国高校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要明显高于美国;美国高校以内部激励为主,而中国高校主要使用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两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是造成收益分配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建议:现阶段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一方面仍然要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型下的收入分配方式,但另一方面,应适当地向市场型发展模式下的收入分配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下限不断提高,出现了省(市)间的政策竞争。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构建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与科研人员激励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发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与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受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比重衡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难易程度的影响,与科研人员努力成本和风险规避意愿等个人特征有关,与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程度等影响信息不对称水平的因素有关。并利用MATLAB对以上结果进行了数据仿真,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以转让或许可方式进行,导致成果实际价值被严重低估的现状,分析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对提升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收益的激励作用。在梳理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激励政策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目前我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普遍采用“先投后奖”和“先奖后投”两种模式,并分别以上海理工大学的“太赫兹”项目以及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陶瓷膜”专利技术作价投资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两种模式下高校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转化实操中存在的问题,即“先投后奖”模式下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现金奖励机制、资产管理公司自主经营决策机制不够完善,“先奖后投”模式下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分割机制、转化对象遴选机制和成果完成人(团队)内部收益分配机制够不完善;进一步针对完善上述机制提出具体对策思路和建议,为推动创新和优化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的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是目前影响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性问题。专利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不公,容易挫伤各方从事转化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继续科技创新的动力。文章通过数理分析部分广州高校建设的广东新型研发机构专利成果转化现状,找出了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知识产权转化除了受到建设主体本身文化的制约,知识产权投入的多元化,机构本身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最主要的制约其知识产权转化的因素,还是机构内部对各方权益激励分配机制,并提出了构建各主体间的多维联动,平衡专利成果转化激励分配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国哈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解析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校科研活动开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之受益于社会,使高校科研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其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作用不可小觑。解析美国哈佛大学的成果收益分配条例,借鉴其可为我用之原则,结合浙江省高校实际,提出将成果收益与其他横向经费区别处理、根据各学校实际明确各方收益获取比例、规范使用和高效利用校方收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研经费与科研人员配置在高校学术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双元产出中起着杠杆作用,其规模和结构共同影响高校双元产出的绩效。构建教育部直属64所高校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数据集,对部属高校的科研经费、人力投入与学术论文产出、技术成果转化之间的效率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投入对技术成果转化产出有着差异化影响。应从实施高校分类管理、增强高校科研人员流动性、拓宽高校经费投入来源、改革高校评价激励制度等方面完善有利于提升高校双元产出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科研经费与科研人员配置在高校学术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双元产出中起着杠杆作用,其规模和结构共同影响高校双元产出的绩效。构建教育部部属64所高校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数据集,对部属高校的科研经费、人力投入与学术论文产出、技术成果转化之间的效率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投入对技术成果转化产出有着差异化影响。应从实施高校分类管理,增强高校科研人员流动性,拓宽高校经费投入来源,改革高校评价激励制度等方面完善有利于提升高校双元产出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围绕当前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思考了鼓励教师离岗创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混淆的观点.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高风险性、科研人员自身特征、高校核心职能以及科技发展长远利益角度出发,不应贸然鼓动教师离岗创业.同时,指出离岗创业并非高校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应正确处理高校成果转化和教师离岗创业的辩证关系.建议完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产学研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实施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加强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和创业辅导,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的效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低一直是推进科技赋能、实现科技强国的阻力。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需要从各要素出发,探索要素结构性差异和配置困境,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全要素配置。结合TOE理论和扎根理论,构建包含技术、组织、环境3类主范畴、8类次范畴在内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分析框架,对16个不同领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分类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素配置结构主要分为4类:环境制约型、技术—组织依赖型、环境—组织依赖型、均衡配置型;要素配置困境主要来源于政府、市场、高校、专业服务机构、科研团队五大主体,当前存在顶层设计缺失、专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流失、技术与市场供需不匹配等困境。  相似文献   

13.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对破除阻碍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具有重要作用。但赋权后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仍受到决策不自由、转化过程不自由等一系列因素的束缚。为了促进以科研人员为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让技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由流通,本研究提出构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自由岛”的理念。在“技术自由岛”内赋予科研人员技术的完全所有权,最大限度地突破国资监管、现有收益机制等的束缚。通过完善现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立法与制度,发展出系统性的“技术自由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从而实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与治理。  相似文献   

14.
对科技评价、资金投入、人才激励和中介服务四个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的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措施,合理的、有效的机制是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技评价、资金投入、人才激励和中介服务四个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的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措施,合理的、有效的机制是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深化对政策实施效果,特别是政策综合效果的研究,以我国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下简称“新《转化法》”)为对象,运用我国28个省份高校2011—2020年相关数据,采用断点回归方法,将政策实施时间作为驱动变量,分别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果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两个方面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并基于科技资源配置理论进一步分析政策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转化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调节科技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网络资源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系正向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应持续推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和优化科研人员激励机制,鼓励校企间知识分享和资源互补、高校和研究院所间跨学科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美日德以等国外发达国家在职务发明成果转化中涉及的科研人员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方面的经验,以及对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产权改革路径的探讨,指出现行职务发明成果转化中实施产权激励政策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其优秀经验提出促进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产权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促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层需要解放思想、科研人员要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度和机制上创新;并提出了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规范地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创造性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技术转移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措施.我国大力扶持相关高校创新项目,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探讨在个体层面上,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高校的激励政策,提出不同的激励机制,以对科研人员的内在动机产生不同的激励影响,为高校采取的激励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科研人员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献研究和政策工具的文本分析,归纳出影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假设;通过对四川省科研人员的大规模调研,运用logit回归分析找出促进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政策工具。研究结果表明:成果转化政策落实细化、成果转化风险免责、成果转化定价市场化、成果转化岗位设立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作用大小在不同性质单位中有所差异;而成果转化收益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在所有类型单位中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