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表达、体现和象征文化现实。外语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的统一体。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学习直接关系语言学习的最终结果。要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顺利实现文化移入,学习者必须遵循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语义学习与语用学习相结合以及跨文化差异对比的原则。文化学习的有效策略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干预、习惯性的广泛课外阅读以及跨文化交际实践。只有在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同时培养的基础上,学习者才能学好目标语言,并在实践中自如地运用。  相似文献   

2.
陈为春 《考试周刊》2012,(56):71-72
外语学习是一个跨文化交际及适应的过程,因此文化适应是较为理想的外语学习模式。由于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将会制约其第二语言的水平,文化适应已被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中,语言交际文化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语构、语义及语用文化的适应水平将直接决定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因而第二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第二语言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外语阅读课中的跨化交际是为了跨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语言及其化的差异,更好地进行思想交流。学习、了解不同化背景及其异同,是避免语用失误、提高化素养的关键。在阅读课教学中,进行化异同的比较研究是加强阅读教学、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宵步提高外语教学中的化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即应培养学生习得语言形式的能力,即语言能力(linquistic competence)又要培养他们在社会交际中正确使用这些语言形式的能力,即交际能力(communicatve competence)语言应在化中教授,语言学习应在化学习中进行。社会化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真正掌握英语化,促进外语学习 。  相似文献   

5.
母语习得 外语学得 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是指幼儿在非教学条件下主动地获得母语的过程。语言环境和交际意图在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是幼儿习得母语过程的主要特点。“学得”是指在教学条件下通过有目的的练习第二外语的过程。母语习得和外语学得在认识的主体、客体和认识过程方面有着广泛的共性。外语课堂教学应借鉴母语习得的研究成果 ,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课堂教学过程交际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  相似文献   

6.
从审视高职公共英语学科困境和教学对象现状切入,以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依据,加以理论延展使之弹性化,从而较为全面容纳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所应考量的多种元素.宏观“顺应化”改革实施中外籍教师合作的分层分类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借重教学方法的“陌生化”手段来顺应高职生的语言习得心理诉求,增强其语言习得参与感与专业认同感.微观“顺应化”改革主要关注体现语言结构顺应的课堂语用策略以填补师生交际中的语言空白;探讨教师在课堂交际中通过选择授课语言构建目标课堂身份,减轻学生语言学习焦虑;分析教学内容选取过程中,在潜意识中学生进行交际的语言顺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习得”与“学习”是语言学中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学习过程。它们在语言环境、认知能力、情感因素、交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同。对母语习得的探讨与研究对外语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负语用迁移是外语使用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造成交际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英汉文化价值取向差异是造成这种迁移的根本原因。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者应增强文化敏锐意识,尤其是属于深层文化的价值差异,减少并进而避免负语用迁移以准确、得体的表达和理解语言和文化信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进行。  相似文献   

9.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在阐明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语用能力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外语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将外语学习焦虑有效转化为语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者Krashen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指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知识(包括语法、规则、语音、词汇知识),而语言习得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通常是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的。Krashen认为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只要经过语言习得这一环节,学习  相似文献   

11.
英语教学中的语用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琴 《高教研究》2007,23(1):69-71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所以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然而,目前高校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普遍较弱,出现了语言习得和语用习得的不平衡,因而,唤醒语用意识,加强语用教学成为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语言的母体,语言交际的有效进行是在文化母体的语境中完成的。用外语进行语言交际就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行为。外语习得不仅是单纯语言要素和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同时也要有一个相应的文化习得过程,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有效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新型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文章在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视野下提出新型"语言-文化"教学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对语言作动态描写的一门学问,在语言学习中,特别是在跨化言语交际中,真正理解语言和恰当地使用语言尤为重要,因此,在外语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语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刘爱玲 《海外英语》2013,(23):265-266
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习者掌握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词汇,语法固然是外语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但二语语用能力在二语习得中也不可忽视。该文将以汉英道歉行为不同为例,尝试探讨二语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化是语言产生的基础,语言是化的表现形式,各民族化的差异集中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故外语学习不可避免地成为跨化学习。本通过阐述语言与化的关系,列举化差异在中西方民族交际活动中的常表现,提出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克服化障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习得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不能仅依赖学习语言形式的。这种交际能力往往是指能否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英语结构和词汇时还应重视学习语言的表达功能和意念内涵。功能是指语言的表达方法,如“问候”、  相似文献   

17.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这一现象。可以把其理解为: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已有的语用知识与目的语的语用知识相似或相同,对新语用知识的习得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产生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外语学习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8.
学习者认知上的语境作用在母语的习得中表现得十分自然,但二语习得,特别是我国的外语教学,不能机械摹仿。我们的外语教改应探索自己的途径,使学习者既能学习外语知识,又能参与外语交际实践,而“焦点式”任务型教学就是理想的选择之一,因为它符合“技能建构”理论。任务型教学应凸显语用意识和母语文化知识的辅助作用,强化语境作用,加速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语言习得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习得理论的重大突破在于研究者从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及规律出发,把学习者的心理特征、情感因素摆到重要位置,使学习者个人心理、情感状态受到重视。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中的输入语假释和情感过滤假释,对母语习得模式和外语学习模式之间差异、文化和语用因素对语言学习影响以及学习过程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深入比较,为英语阅读教学中应采取的改革措施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论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的使用受其所属文化各种因素的制约。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常会因为源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语用差异而产生各种语用障碍或曰“语用失误”。要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过程 ,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正确性 ,更要注意其语境的得体性 ,重视语言形式的文化意义及其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