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赵:不知二位注意了没有,现在街头的报摊、书亭越来越多了,围着买报刊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这似乎是件好事,但仔细看看那些高悬的书刊,又让你不由喜中掺忧。王:花花绿绿的明星在封面上扭捏作态。“××写真”的大字招牌招摇于市,加上小贩不遗余力的热情推荐,那场面真叫“火爆”。可看着孩子们拿出10元、20元钱去慷慨地换取带“星闻”的杂志,我总有种世风日下的感觉。徐:孩子们可不管你的感受,只要你卖,我爱看就行;杂志社也不管你的感  相似文献   

2.
民国元年,经过连年战争,又遭长江大水之灾,南京城里的难民不计其数.目睹此等情景,金陵大学美籍教授裴义理决定开发荒芜的钟山以救济灾民.裴义理找到刚刚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的民族实业家张謇,讲述了自己“招选贫民,开垦荒地,酌给费用,以工代赈,并教以改良农事与园艺之方”的设想.张謇很赞成裴义理关于成立“中国义农会”或称“华洋义赈会”的主张.但因此事重大,张謇又引领裴义理晋见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相似文献   

3.
不知何时起,一些新闻报道发生了报“喜”隐“忧”的怪现象: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优点或长处)津津乐道,连篇累牍;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点或毛病),则不肯落墨,唯恐避之不及,千方百计藏匿讳言。  相似文献   

4.
不知起于何时,也不知原于何地何人,今年春节前后,在一些城市动物园竟掀起了一股“观兽斗”之风.新闻记者自然闻风而动.等到见诸报端,再看那下笔之意,读者似乎不好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一概而论了.  相似文献   

5.
人有为名所累者,有为利所累者,有为色所累者,亦有为书所累者。但是在此一“累”字的背后,却有无法形容的快乐蕴含在其中。欧阳修《试笔》中有云:“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只知快乐而不知其害,以此揆之万物,可能只有书籍罢。  相似文献   

6.
阎燕杰 《大观周刊》2010,(37):57-57
中国戏曲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相比较于西方戏剧中所呈现出的大喜、大悲,中国戏曲更有一种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不仅体现在剧中刻画人物的普遍性上,也体现在“大团圆”的戏曲结尾处。这种特殊性的形成有其必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中国人特有的“中和、中庸”的思想观念,其次是受“以喜衬悲”的艺术创作手法的影响,最后是特殊的观众群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借仙扬名”是宋代商人家庭捕捉商机的治生之道,实际上就是借助仙人的名人效应.“借仙扬名”既反映了宋代商人乘时逐利的主动性,也反映出宋代商人面对不利经商环境时的无奈与不自觉的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我连续出差三次,到过三个省会和几个省辖市。每到一地,我必到新华书店去参观访问。一路上,我听到好事三数则。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今天想反其道而行,把好事传一传,供各地同行参考。在一次讨论古旧书的会议上,我又想起了开架、闭架的问题。如果经营古旧书仍然不许读者去摸书,那就关门好了。我问了一声,你们那里是开架,还是闭架? 很多同志异口同声地答曰:“我们那里是开架!”“我们从来不闭架!”会上引起一片掌声。我心中为之大喜。多年来,我为此奋斗,现在  相似文献   

9.
吴獬,字凤孙,号子长,榜名獬,湖南临湘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民俗学家,也是一位丰才博学的才子.他自幼聪颖异常,读书过目少忘.四岁时,其祖父吴凤山头次见他便喜曰:“真吾孙也!”因以“凤孙”字之.10岁时,诸经已熟诵,16岁即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颇有才名的刑部官员王子寿见其诗文,惊叹曰:“奇才也,异日当以文章显.”  相似文献   

10.
刘蕊 《大观周刊》2011,(29):76-76,84
关中腹地,自古多儒士。儒家学说历经汉唐之后,有宋一代演变为注重义理之“理学”。作为“理学”的分支之一“关学”,正是由陕西郿人--张载所创。张载、张戬兄弟作为张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以学术和德行美誉于当世。  相似文献   

11.
我写书评文     
我为什么写书评?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说。先说主观:我所评之书,大致及于文史哲艺范围,不知我者谓我博洽,知我者谓我粗疏。我生性喜杂览,注定难成某一科之专门家,于是自甘堕落,以“三脚猫”自嘲,洒扫应对,信笔涂鸦。兼之长年与书打交道,浸淫既久,读书识字,感觉“其乐也融融”。自忖读书能有所知、有所获、有所悟,进而能形诸笔墨,当是再狭意不过之事了。 再从客观上说,亦有以下几点缘由,一、自认自己还算比较喜爱读书,偶尔读到佳作名篇,恨不能“奇文共欣赏”!书籍者,天下公有之财富,好书理应为之揄扬,以不淹埋写书为文者的苦心弧诣。二、辱承老辈学者和师友们的错爱,平常多惠我以大著,读后每有会意,“情于中形于外”,禁不住随手札记,至而缀简成篇,以不负友朋情,不负私家心。三、愧忝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读书写书评,性之所至,理之必然也。  相似文献   

12.
尚杰 《网络传播》2007,(10):90-90
几个月前,有一组名为“裸体京剧”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原作出自摄影师刘铮之手,是以戏曲造型为载体而创作的系列摄影作品。原本与京剧无关,被好事的网友冠以“裸体京剧”的名字上传到网上,于是引来了一阵疯狂的点击和转贴,各种评论也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13.
大凡习惯于“老师”这一角色的人,都喜欢发“世风日下”之浩叹。最近陈村老师又在叹息了,是在“榕树下”为“网络学”叹息。陈老师觉得现在那些网络写手们已经破坏了“网络学”繁荣时的良好氛围,认为“自由、随意、不功利”是“网络学”的基本特征,而现在的网络写手们都争相在传统媒介上露脸扬名,以出版个人作为荣,陈老师对此感到痛心疾  相似文献   

14.
董成 《今传媒》2003,(6):70
近日先后两次看到关于喝啤酒大赛的报道,两次都是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十分醒目。其中后一幅图片的说明是: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西安首次喝啤酒大赛在某饭庄举行。百名来自陕、川、浙、鲁的“英雄豪杰”各显神通。最终西安—选手在5分钟内喝完11杯每杯为400毫升啤酒夺得冠军。 读后思之再三,觉得这样的大赛能否作为正面报道见诸报端,值得商榷。其理由是: 一、容易对读者造成误导。凡事都有“度”,过了“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本来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  相似文献   

15.
作者卢武澄创作的山水画《峡江图》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之上,体现了现代人的理想、意趣和追求,反映出了新时代的生活风貌! 峡江,总给人以“山色无远近,终日看山行。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之感。虽说呼不出山名,然而江上那壁立千仞的高山、云烟变幻的奇景、不舍昼夜滔滔东流的江水,却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山水画《峡江图》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种江上观山的诗境。作者并没有去刻划江上哪一座名山,而是以“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的诗意,画出了江上乘舟观山的总括印象。在手法上采用了宋代范宽常  相似文献   

16.
鲁泽 《今传媒》2006,(12):35
今年2月24日,《羊城晚报》刊载题为《订报的学问》的短文,其第一内容是:“想了解本地好事、外地丑闻,请订阅本地报纸。想了解外地好事、本地丑闻,请订阅外地报纸。”段末用破折号做了注释:“有人这样总结订报的学问。”有些报纸为什么喜欢刊发本地好事?是为了与本地各方搞好关系。君不见,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本地领导对丑闻讳莫如深;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有的领导也会对本地媒体和驻地上级媒体负责人打招呼:“我这里形势大好,请各位‘多帮忙,少添乱’,拜托了。”“少添乱”一听就知是指“勿揭丑”之谓也。说白了,这话…  相似文献   

17.
据4月16日《南京日报》报道:深圳报业集团的两名记者近日“身价倍增”,有人叫嚣将以百万元价格买他们的人头。原因是他们在配合深圳市政府组织的活动中,对该市存在的超高违建、毁山砍树等现象进行曝光,并撰写了几篇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抨击的评论。 看到这样的消息,笔者既喜且忧。 喜的是,记者队伍里又多了两位“百万富翁”,而且是靠写几篇批评报道和评论在一夜之间“暴富”的。这多少也让我们这些做同行的,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更喜的是,我们也看到了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那些被曝光批评的,进行“超高违建”、“毁山砍树”的违法行为者,之所以能出百万血本买记者人头,  相似文献   

18.
有一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确是这样。有的人,一生都在挖空心思地沽名钓誉,到头来却事与愿违;有的人千方百计想埋名,到头来却还是出了名。譬如说郭吉安吧,他只想做一名默默无闻、“乐为别人做嫁衣”的编辑,他坚决“抗议”我写这篇为他扬名的文章,拒绝采访,可结果还是被推选进京,参加了1984年底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那令人倾慕的光荣榜上有了名;而他所坚决反对的这篇东拉西扯的小记,到底也还是出了“笼”。  相似文献   

19.
不知何故,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甚至在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中,时常蹦出一些封建色彩很浓的词来,像麦收以后,“农民喜交‘皇粮’”;“‘土地爷’现场办公,外商用地当场解决”;又如“身为‘父母官’,不知爱‘臣民’”;还有,把县政府机关称为“县衙门”、把县领导称为“县太爷”;在个别电视节目里,介绍一些歌星、影星时,莫名其妙地介绍其“星座”,令人迷茫…… 大家知道,像“皇粮”、“父母官”、“县太爷”等称呼有着特指含义,也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如今农民所交的粮,是国家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税改的意义是“减轻…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状元”这一名词在来稿中日益增多。有“养猪状元”、“养鸡状元”、“养鱼状元”,有“售粮状元”、“售棉状元”、“创汇状元”,有“高考文科状元”、“高考理科状元”,还有“连中三元”等等,其中又有全乡的、全县的、全省的各级各类状元。如今恐怕谁也说不清一个县、一个市究竟有多少状元。我认为“状元”一词使用频率过高的原因,恐怕主要是一些同志把“状元”一词的含义等同于“第一名”或“冠军”的含义之故。所谓“全乡养猪状元”实为“全乡养猪冠军”或“养猪成绩全乡第一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