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正>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客观上要求人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师生间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从学生角度探讨问题、实施教学,无疑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召力。一、换位思考有助于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是提高感召力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袁章奎 《贵州教育》2009,(20):25-27
心理换位又叫换位思考,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就是指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处境思考问题,体验别人的情感。当人们对某人的言行产生不满情绪的时候,不妨把自己想象成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做出和他一样的行为,说出和他一样的话语,为对方的言行寻找出恰当的理由,从而充分理解对方,化解与对方的对立情绪,达到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理智地解决问题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在发生矛盾或可能发生矛盾时,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也就是说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将双方所处的位置环境交换一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对方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角度考虑问题。在工作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的益处是很大的。当你想生气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情绪就会平静下来,就会变得宽容;当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就会理解对方此时此地的真正感受,就会变得善解人意;当你对问题感到迷惑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就能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更彻底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在对待学生、家长之间如何  相似文献   

4.
换位思考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重要思维方式,它是交际主体在人际互动中能够由己及人,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事情、思考问题,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难处,从而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帮助大班幼儿理解并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帮助他们更友好地和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对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都十分有益。在我园的自主探索与共情专家指导下,我们从情绪体验积累、思维意识启发、换位思考应用三个层面入手,逐步帮助幼儿提升换位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加强人际交往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通常会让自己或剐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贯穿了情感因素的教学行为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能适时采取这样的方式,对教学效果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换位思考是指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问题。新课程倡导学习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体验中获取知识。换位思考能够让学生不但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体验,而且站在教师、科学研究,甚至是某一种特殊生物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从而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它有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和感受,我们现在尚无从知晓,但是病毒作为生物,  相似文献   

7.
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 ,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去思考、理解和处理 ,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言行原因 ,而不以自己的心态去简单地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使用心理换位会带来十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换位使班主任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如何教育犯错误的学生 ,这是班主任经常面临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心理换位能让班主任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即自己在心理上扮演学生 ,从学生的立场上去认识问题 ,体验犯错误学生的心理感受。这种换位思考能平静…  相似文献   

8.
换位思考是指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问题。新课程倡导学习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体验中获取知识。换位思考能够让学生不但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体验,而且站在教师、科学研究者,甚至是某一种特殊生物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从而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它有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和感受,我们现在尚无从知晓,但是病毒作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应生存环境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换位思考呢?换位思考也叫角色转换,就是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把你和对方所处的位置关系交换一下,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他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角度来考虑问题.在班主任工作中,换位思考的工作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你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相互沟通的重要渠道,学生会感觉到班主任实实在在的关心,让学生有贴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达到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谭强 《成才之路》2011,(9):10-10
我们经常耳濡目染这样的话语:"换作是你,你该怎么做?""你能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吗?"……其实这些话语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就是指一方作出涉及到另一方的决策时,不但考虑到己方的情况,而且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或某个角度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否则,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呢?  相似文献   

12.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在经历从对长辈(包括教师)的依赖到人格独立的转变过程,既渴望与教师建立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又难以摆脱对教师的遵从甚至害怕的心理。甚至,一部分中职学生因为成绩、行为习惯、不善交往等原因,长期以来对老师存在敌对情绪。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即想人所想。本课由一则新闻事件引发学生思考,并用问题“换位思考,假设你是该事件中的老师,应该怎么做”串联课堂。在辅导过程中,引领学生多次进行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13.
换位思考,是说与人打交道不光要为自己着想,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想事情。这跟平时说的"理解万岁"有些相似,但更进了一层,可以看成是达到理解对方的基本方法:能够换位思考就容易相互理解,否则理解别人就难以做  相似文献   

14.
<正>"换位思考"即是通过变换角度或位置的方式去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来认识体验、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即教师还要扮演学生的角色,从而成为学生探究知识道路上的合作者.在新课程标准下,相对原来的教学大纲,教学目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要不断更新,要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比较注重自我,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能力弱、对网络依赖等问题,他们自信又比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其个性的变化,多从学生的角度和需求出发,进行换位思考,移情体验,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聪明,反应敏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优点比较突出,但也有些孩子任性、独立精神差、交际能力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极易发生过错行为。教师和家长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这些孩子所犯的过错行为,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甚至还会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同时还会由此引发、激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导致教育教学的失败。那么怎样做才能避免减少这些矛盾的产生呢?我觉得如果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调换位置,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对方,大家就能取得…  相似文献   

17.
黄俊杰 《文教资料》2009,(34):107-108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当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双方发生矛盾时.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通过换位思考,教师可以突破固有的思考习惯,学会变通,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事情: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感受到学生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可以揣摩到学生的心理,达到说服学生的目的:可以欣赏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对方真诚的鼓励.激发其潜能和创造力;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进行“服务”定位.成功销售我们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正活动目标1.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2.能初步体会他人的感受,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3.建立换位思考的意识,能学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感受对方的心情。  相似文献   

19.
张利青 《教师》2013,(6):117-117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诸如"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的说法,这实质上是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顾名思义,换位思考就是指在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解决各样问题的过程中,不光从我们本位的角度出发,还应该置换思考的角度或方向,设身处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句名言就是告  相似文献   

20.
一、心理换位的意义心理换位,指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和体验事物,以达到缩短人我之间心理距离,正确认识和理解他人的目的。象我们将要讨论的馆员与读者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体现着心理换位这种关系。馆员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心理换位,可以促使自己对读者的思想感情发生积极的变化,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读者的心态和行为,对缩短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融洽与读者的人际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