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身体呈现为不同的形态,引发了人们对它的不同理解,这充分地反映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本文把身体放回到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归纳出两种形态:观念中的身体和现实中的身体,以达到对身体本体论层面的认识,从而促进身体诗学建立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鉴于身体分类理论尚有待完善,本文尝试提出“和合身体”分类体系并以此取代“整体身体”这一平凡概念。和合身体是身体的生物、文化和技术三个维度的结合与统一。和合身体不只是强调身体形状结构上的整体性,更强调身体功能素质上的整合性。和合身体的提出对于深入了解人的价值,从而正确对待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凝 《文教资料》2011,(2):87-88
在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女性美是永恒的话题。女性的身体美是人们对女性人体美的崇拜,更是女性美在生态及人类艺术领域、精神领域中重要价值地位的永恒体现。本文通过对《圣经》中的女性身体的研究,探讨了女性身体的自然美在人类文化早期体现出的审美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台湾导演蔡明亮在电影《爱情万岁》中,对爱情叙事的重构不但质疑其流行价值,而且进一步激活对性别、身体、生命等相关概念的再释。爱情被视为一种强制性异性恋规范,而情欲中的同性恋、双性恋倾向消解动摇了其无可置疑的基础地位。同时作为性别与性欲核心的身体,早已被文化铭刻。身体必须努力向他者身体开放,才能发出自己的告白。因此关于性别与身体的种种批评应被理解对束缚生命/生活的规范、限制的质问。  相似文献   

5.
“人体”与“身体”是当下中国人体文化研究中频繁使用的一对概念,它们的含义常常被混淆。“人体”与“身体”的概念既涉及人的赤裸状态,又涉及人的服饰状态。但“身体”泛指万物之体,“人体”则特指人之身,且“人”通“仁义”之“仁”。“身体文化”是西学中的热门研究,“人体文化”则可以让人引起对艺术与科学更多的关注。“人体文化”与“身体文化”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出现、发展,内涵虽有区别,但两者的理论可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6.
华夏民族早期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方式促使了礼文化的产生. 礼是身体生命活动的模式化. 礼包括了习俗信仰、 人生教育、 制度规范等丰富的含义. 实际上, 人在进行思维、 意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前必须有品尝、触摸、 嗅闻等一系列身体感知, 而礼则是对身体活动的整合. 礼强调切身体验和具象思维. 与传统西方文明灵肉区分导致的意识哲学不同,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哲学以灵肉、 天人的合一为特征. 这种灵肉合一的行动思维与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开始的身体现象学非常吻合. 借鉴身体现象学方法考察礼仪所蕴含的身体思维特征, 意在发现传统思维所具有的现代价值. 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显示的动态、 整体、 辩证的身体思维方式在今天对全人类都有参考、 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底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身体叙事,底层的身体成为一种文本符号,具有一种公共性,在文本中表现出深刻的内蕴。底层文学中底层身体的生存性焦虑、压迫与冲突、受难与灭亡构成了底层文学中的主要景观。在大量描写底层的文学作品中,底层文学的身体叙事呈现出真实性、异化性、悲剧性特征。此外,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底层文学中的身体叙事又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福柯等人的著作中,"政治身体"是理解政治观念与合法性变迁的重要概念。中世纪至近代以来的统治者利用多种视觉与艺术再现手段,诉诸崇高与神秘美学效果的营造,达成对臣民视觉经验和身体感受方式的控制,以期实现神圣化国家的统治目的。分析政治身体的美学建构方式,为解读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朗西埃从政治身体建构的美学机制中,挖掘出潜藏在身体美学中的政治解放潜能,通过打破感性的既有分配格局,赋予身体平等参与和分享审美经验的权利,从而消解和抵抗"治安"对身体的规训。  相似文献   

9.
身体在历经长期被规训、被遗忘的悲剧性历史命运之后,终于成了学术研究的一个焦点,身体"话语"成了强势话语。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对身体问题的关注不仅应表现为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应该确立一种全新身体观,并据此反观当下教育中的身体。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肉体享乐盛行的现实背景下,教育必须承担起理性观照身体的重任,使青少年对身体保持一种敬畏。  相似文献   

10.
身体是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身体社会学对身体提出了独特的理解,身体是文化象征、被社会建构、被权力规训,是实践者,是躯干肉体。基于身体社会学视角,体育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身体的社会化者、解放者、形塑者,是身体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11.
“身体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消费文化的一个明显征候。这种现象与西方女权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现时的消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挖掘它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社会文化内涵,对其作出客观的和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女性文学走出目前面临的尴尬与困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身体写作对于时代、女性自身来说,都是必然的。随着女性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对女性身体的本原的再认识,她们充分的运用身体显示了自己性别化的情绪、经验和欲望,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身体是一个工具和方式,而女性的感性表达和渴望自由则是一种个体性的生命情感文化,让人类文明历史的上空飘荡着永恒的迷香。  相似文献   

13.
身体写作在女性主义看来,是一种将文本与生理的愉悦紧密联系起来的写作方式,而在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后现代语境中,由于对身体新的哲学认识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身体转化成为新的美学对象,形成身体美学。在女性主义和身体美学化的双重语境下,身体写作具有如下内涵:一是身体写作是女性主体确立的一个标志;二是身体写作并不是要用物质的身体来取代语言的创造,而是一种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夺;三是身体写作把私人领域转化为公共领域,从而与他者建立联系;四是身体写作使身体成为本体,形成新的身体诗学。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为关注人类存在的审美方式,与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与文化的合奏中,身体成为揭示中国文化表象深层底蕴的场所。陈忠实的《白鹿原》无疑是文化与身体共奏所诞生的杰出作品。追溯散发着独特文化信号的白孝文等人的生命轨迹,探究其身体所蕴含的巨大的文化意蕴,传统文化的内核由此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作家将身体纳入写作视野,身体得以在新时期文学中获得全面呈现。解禁后的身体迅速与政治、女权及文化等意识形态相结合,力图发出积蓄已久的最强音:在政治书写文本中,身体通过狂欢反叛的宣泄,成为对抗政治、颠覆清教徒式禁欲主义最有力的武器;在女性主义文本中,身体成为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寻找失落在男性话语中自我的工具;在与文化的合奏中,身体成为蕴涵深厚文化内涵、揭示中国文化表象深层底蕴的场所。消费社会的到来带来了女性客体化的男性欲望写作和以观赏交换为目的的女性写作的话语分野。  相似文献   

16.
身体叙事的仿真假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市场化和消费文化与有关身体的文学写作结合在一起,制造了身体的过量仿真符号与影像,从而产生了一个有关身体自由的文学叙事仿真神话。身体仿真叙事不断制造着和表现着市场中国的身体意识和身体风格,加剧了一种身体自由和身体主义的现场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趋于现场化的身体自由而远离灵魂自由。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日身体惯用语的对比研究,能够理解身体惯用语的构思和表现上的趣味性,对日本的文化及社会风俗能够更加了解,从而得出中日两个国家在文化及思考方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by listing the different body language of different cultures.Body language,as a way of communication,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ulture.The understanding of body language culturally will mak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Through study,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cultur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相似文献   

19.
重读女性的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身体写作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土壤上重要的蔚为壮观的文化事象,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论文选取了女性身体的视角。通过对男女身体的本质差异性、女性身体作为异己存在的历史记忆和女性身体自身所蕴藏的文化颠覆性三方面问题的细致探讨,揭示出当下重读女性的身体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指出女性身体正是女性进行身体写作的物质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与人的身体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文化形态之一,体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状况有很大关系.在唐代,国家的富足和强盛、思想文化的开放和繁荣让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带来了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反观和觉醒,造就了唐代体育活动丰富和繁荣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