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人类对婚姻关系以外的两性行为的排斥,非婚生子女历来都受到社会的歧视。另外,家庭财产应由嫡亲继承的传统观念,也导致了非婚生子女的社会地位、法律地位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十分低下。直到20世纪初,人类对非婚生子女的态度才转向宽容。在现实生活中,非婚生子女虽然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但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因此。建立准正和认领制度,促使非婚生子女取得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法律资格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论非婚生子女权益保护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提议我国应该丰富非婚生子女的相关立法,同时应该通过规定认领制度.使非婚生子女在法律上和现实中能够真正地实现和婚生子女相同的法律地位。此外,我国在非婚生子女的户口申报问题上,应该进一步简化程序,满足非婚生子女户口申报的需要,维护其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3.
浅析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完善立法措施,使非婚生子女合法权利和婚生子女一样得到全国的法律保护。本文主要是通过比较来找出两者的差别从而论述对非婚生子女应当如何进行法律保护,其次借鉴外国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在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方面的立法不足。  相似文献   

4.
非婚生子女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为此需要对其加强立法保护,但我国相关立法在这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着非婚生子女的概念不明确、没有设立非婚生子女亲子关系的确认制度、实际地位与婚生子女不平等以及户籍申报难等诸多阙如,因此我们应围绕这些问题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尚无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这显然不利于日渐增多的非婚生子女合法权益的保护。文章立足于我国实际,对大陆法系经典的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逐项进行剖析和比较,并指出我国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立法应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赵楠 《时代教育》2013,(15):174+176
我国在立法上赋予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非婚生子女的法律权益保护、法律地位以及法律制度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对非婚生子女的权益状况及保护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来探讨如何通过具体的措施对非婚生子女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7.
非婚生子女认领之诉是通过一定法律程序,确认非婚生子女与生父之间身份关系的亲子关系诉讼。非婚生子女认领之诉在我国审判实践中早已客观存在,但立法上的相关规定却付之阙如,导致司法实践不便。对此,应确立非婚生子女所在地法院专属管辖原则;明确认领之诉当事人的特别资格与适格标准;规范法律推定与亲子鉴定的证明方法并确立与一般民事诉讼案件相同的证明标准;对死后认领之诉规定三年的诉讼时效限制。  相似文献   

8.
监护权的撤销、监护权的变更都将影响未成年子女的个人权益。非婚生子女的监护权问题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监护权的撤销、变更应综合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譬如物质生活与精神状况。目前,我国婚姻家庭立法对监护权撤销、非婚生子女监护等规定还远未完善,难以应对当前我国离婚率不断攀升的社会形势。因此,宜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以积极的态度去完善子女监护的立法,最终确立监护领域的"子女最大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9.
论欺诈性抚养关系的法律认定及其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们性观念意识的加强,人们也开始在追求性权利的自由,由此非婚生子女的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但中国长期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得非婚生子女的地位没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又因为一方权利的过度滥用,侵犯另一方的权利,而法律的滞后性,对此没有办法及时的抑制,欺诈性抚养关系便孕育而生.它的出现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此问题都很棘手,很少人触及,本文在坚持法律的公平基础上,重点在探讨欺诈性抚养关系的认定及法律救济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0.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修改婚姻法的决定》(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下称“修改决定”),其中一处在语义上不无可推敲之处: 十五、第十九条改为第二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教育中的首要关系。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或者,社会只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巨大的权威,人不能对抗社会。现代社会学所理解的社会,是人与社会相对抗意义上的社会,这种对抗是积极的智慧,而不是反社会。人成为社会的行动者,社会从过去巨大的外在意义,变化为内在于个人的场域意义,也成为一个游戏世界。教育就在于能够实现外在世界意义向个人内在世界意义的转换,也就是说。社会从他人的,转换为自己的。社会的荣辱是每个人的道德责任,此乃这个时代之教育意义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场语境。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存在着二重维度。这种状况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风险社会语境中面临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理论挑战,需要做出相应的理论调适。当代风险社会是现代性发展的直接后果,对风险社会的批判最终要指向对全球资本关系的批判,因而风险社会批判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历史逻辑。风险社会语境与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逻辑的结合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风险社会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风险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风险社会语境中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宣言》通篇贯穿着和谐的理念,就是要实现和谐社会,这种和谐社会的最高目标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对立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共产党宣言》启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每个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走有自己特色的和谐发展道路,这些对当今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是人基于自我的正义感所做出的反自然的选择,是人类自我保存的必须,尽管它借助了有序冲突的形式,但其意义确在于人类社会的和谐。法为人类社会和谐而生,即法为人而存在,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初机理,它会异化为人的强大对立面。法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问题应属一个重大命题,社会乃法之源,法乃社会之流,人—社会—法,这是一个金制的链条,任何企图拆解的念想都是虚妄。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一个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而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及内涵正是公平、公正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群众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有助于法治社会的形成、有助于德治社会的形成。文章对现代体育与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建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中世纪末期出现了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即第三等级。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在对学习型社会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建设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影响,分析制约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在对学习型社会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建设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影响,分析制约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路径选择至关重要,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和谐社会的宗旨在于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共处,减少社会发展中因人为的因素所付出的代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中国传统哲学—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有许多关于和谐的思想,虽然分析和谐思想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样,但是这些哲学思想是我们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