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析竞技散打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竞技散打运动竞赛发展为线索,回顾竞技散打运动发展历程。随着竞技散打的快速发展,竞技散打面临着竞技散打的安全性与激烈性、竞技散打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竞技散打竞赛规则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以及竞技散打的普及与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和现场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第十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散打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在世界武术散打比赛中仍占据主要位置;有外聘中国教练的国家散打水平发展迅速;散打奖牌的分布地区不均衡,亚洲水平明显高于欧美;部分国家及地区训练条件及执教水平有限。为推广与普及武术散打项目,建议:中国队在训练中,加强素质体能训练,以适应武术散打项目的对抗性特征及各国家队身体素质优势的冲击;加大对散打发展较为缓慢国家的经济、技术支持与援助。  相似文献   

3.
现代散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是否具有中华武术与民族文化特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曾经过多的是抨击与置疑,而事实上“年轻”的现代散打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证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滋生于传统武术的现代散打受中国传统文化是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笔者从史学、哲学、文化的角度探析现代散打运动的特点,旨在还现代散打一个全面、真实的面目。  相似文献   

4.
应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基层散打运动员队伍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揭示陕西省基层散打运动队运动员文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陕西省基层散打运动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完善区域体育发展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前散打比赛中运动员的搂抱特别是消极搂抱已经成为影响散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对目前散打比赛中搂抱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武术散打比赛中的搂抱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研究表明:搂抱乃至消极搂抱的现象与散打的技法结构、散打竞赛规则以及执裁和赛制等有一定关系。减少搂抱特别是消极搂抱的对策主要有:开放散打技法;完善散打竞赛规则;完善赛制和裁判法等。  相似文献   

6.
对当代散打运动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广泛阅读文献资料以及结合多年的散打教学训练实践,分析了散打运动现存的问题,并对影响散打运动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就散打运动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建议:完善比赛规则和改进比赛装备,促进散打技术的发展;走"体教结合"之路,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散打运动;实行职业和业余两种运行机制,规范段位考核制度;加强对散打运动的宣传,彻底改变理念.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对散打规则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散打运动发展现状.通过对规则的作用和目前散打发展现状的研究,认为散打运动规则根据社会需要至少分成四类:竞技散打规则、商业散打规则、普及散打规则和实用散打规则.应根据各自的特殊性制定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比赛规则.  相似文献   

8.
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从不同角度论述跆拳道和散打运动发展的异同,说明了跆拳道国际化推广模式的成功因素和现代散打运动发展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武术散打走向世界的基本对策,为现代散打运动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散打与跆拳道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散打与跆拳道的技术内容、运动宗旨、推广模式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二者追求的价值取向、技击理念、推广途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散打运动的独特性,但从另一侧面也显现出了散打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建议散打运动在完善技术体系的同时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加强散打礼仪和武德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是武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散打改革的必由之路。为加快推动散打职业化发展步伐,释放武术散打商业价值,拓展武术产业经济,特展开对中国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路径的研究。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进行探析,并具体从人才、管理、赛事三个制约中国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展开研究。研究认为:人才是中国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的根本支撑,并应着重培养运动员人才、经纪人才和管理人才;管理是中国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并应成立职业散打组织、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赋予法律保障;赛事是中国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的市场动力,并应改革规则赛程、打造品牌赛事、保障赛事稳定。  相似文献   

11.
论竞赛规则的变迁对散打技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散打竞赛规则的内容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散打规则的变迁对于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1998年和2004年规则的变化对于散打技术体系具有较大影响.散打规则的改变对于散打技术结构体系和训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散打规则和散打技术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检验的结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散打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中国武术中称为散手 ,一直在民间流传。武术散打继承了中国武术散手的技术特点 ,其技击手段包括踢、打、摔、拿等技术。目前的武术散打存在着一些问题 ,影响了散打的发展。散打的前途在于改革 ,改革应使散打发挥中国武术的技击特点 ,并对散打比赛装备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武术散打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武术散打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散打的发展。散打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包括充分体现中国武术的传统技击特点、搞好国内的各级比赛、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散打运动、并对散打比赛装备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武术散打市场化的意义、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散打市场化发展尚可,但总体而言,散打市场化正处在起步阶段。提高中国武术散打的实用性;改进现有赛制,提高武术散打的观赏性,从竞赛制度、比赛质量等不同角度探析武术散打市场化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5.
散打中身体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打运动是竞技体育中对抗强度最大的运动之一,运动员在散打比赛中要使用踢、打、摔等各式技术,为达到最佳克敌制胜的效果,就应该在散打的技术运用过程中注重与生物力学原理相结合。通过对散打运动技术有直接影响的身体稳定性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从应用的角度将散打技术动作与生物力学原理相结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孙子军事战略思想与当代散打战术之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当今散打技、战术水平的发展,对于散打战术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从散打战术与孙子兵法之共同特征,即战略战术这一共性出发,对孙子兵法的部分精华思想进行探索,期望能对散打的战术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主要是以2006年全国散打锦标赛男子小级别散打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根据散打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专项特点,运用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将获得原始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从而构建一套具有散打特点的、科学实用的散打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测验指标体系。制定了专项身体素质各单项测验成绩评分标准,构建了散打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和散打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单项发展水平的评价。为教练员和体育院校在散打运动员的选材、招生、训练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与现代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相结合对现阶段散打运动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客观的阐述散打运动发展所面临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以及外部威胁,并相应地提出实行市场化运作;促进散打运动后备人才发展;重塑散打运动的民族文化形象等措施,从而发挥该项目本身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抓住现时的机遇,解决面临的威胁,以期为散打运动在现阶段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层武术馆校是国内散打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来源地,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国散打运动的发展,甚至会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发展.顺应武术散打职业联赛发展的需要,基层武术馆校散打运动的发展亟待转型,转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问题,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有助于帮助散打运动走上职业化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摘要:运用《运动员心理技能量表》和《运动员失败应对量表》对中国散打国家队的散打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探索运动心理技能和失败应对的交互关系。尤其是对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心理技能的研究,为完善散打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和心理技能训练提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心理技能表现出高自信心-高焦虑控制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优秀散打运动员心理技能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不同运动等级散打运动员在心理准备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参赛级别散打运动员在集中注意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训练年限的散打运动员在焦虑控制维度有显著性差异。2)优秀散打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发展水平与竞技能力显著相关。心理准备、注意力、焦虑控制的发展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比赛成绩的参考指标。3)我国不同运动等级、年龄阶段、训练年限、参赛级别的优秀散打运动员在选择失败应对策略上相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