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寒山肖疏,石径斜上,白云深处,有几户人家隐约掩现。簇簇红叶,漫山遍野,夕阳之下,更比二月里开放的红花还鲜。嫣红的枫叶啊,你不感到秋意的浓重,你不觉得寒冬即将来临,而一时用你火一般的热情将寒山点染? 啊,我明白了,酷爱秋天是你的性格,你和秋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任凭严霜的鞭打,你愈是红得浓艳!  相似文献   

2.
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时,主要考虑:①两首诗歌本身的语言因素、文学因素及所蕴涵的思想性;②任课班级学生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学生面临高中毕业的思想情况;③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教导学生读书、作文、做人,要寓道于文、文道结合;④高三年级的读写教学序列安排。依据上述各项,拟定教学目的如下: ①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去认真阅  相似文献   

4.
设计高中语文第五册《唐诗二首》(李白《行路难》,杜甫《兵车行》)的教学,应本着“有比较才有鉴别”的方针,引导学生学会对照比较,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高中语文第三册也有《唐诗二首》(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精神,六年制中学高中三年级读写训练要求,同五年制中学高中二年级基本一致,不提高程度,  相似文献   

5.
唐诗四首     
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开拓进取,余德华篆刻秋瑾诗一首(书法),(学生)潘明木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洒也堪缘一腔热血动珍重海去就能化碧涛选秋瑾诗(?)(?)(?)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选编了《登鹳鹊楼》与《江上渔者》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是唐宋名诗,被人们广为传颂。现对这两  相似文献   

7.
一、《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曾在朝中任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要职,后退隐故土。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他应朝廷征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身心交瘁,四个月后卒于任所。他在陕西任上用“山坡羊”曲调,写了九首怀古小令,《潼关怀古》是其中的一首。这首散曲写了作者亲眼看到的陕西大旱时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发出由衷的感慨,读来十分感人。  相似文献   

8.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似文献   

9.
刘扬 《教学随笔》2008,(11):58-59
  相似文献   

10.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乐府题,一作《夜思》。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刻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教材,发现文本的特质,凸显教材的教学价值,从而引领学生充分与作者和编者对话,让他们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获得素养提升。通过解读统编语文教材将八年级(下)第六单元24课《唐诗二首》改为《唐诗三首》为例,来理解分析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发现文本的特质,挖掘教材的独特教学价值,能够很好得说明这一点,从而助力语文一线教学,最终助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作者读《唐诗三百首》,参阅清人和今人的七个注本,发现有的解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作者对之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3.
唐诗二题     
"妾自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解杜甫的著名诗篇《新婚别》,描写"安史之乱"时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他用了一个典型事例——新婚别:"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相似文献   

14.
唐诗二题     
一、析“大漠孤烟直”的“直”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何落日圆”一联,大笔勾勒出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竟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于古壮观”的名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这一联中,“大漠孤烟直”的“直”字,却耐人寻味,因为烟总是弯弯曲曲的,怎么会是“直”的呢?为了“理顺”这一矛盾,众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直”字,不仅迄今天定论,而且还关涉到对王维诗的鉴赏批评,因此有深入探索的必要。宋人陆佃是最早试图“理顺”这一矛盾的,他在(烤雅)中释“直”字说:“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  相似文献   

15.
夜雨秋凉,翻开一卷泛黄的唐诗,伴着窗外寒搴的秋雨静读,雨声氤氲成唐诗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了!我们在这里选取了大置经典及最新的名家名作.选文配合七年期上册语文课本的单无主题以及拓展的主题.文章风格各异.内容精彩纷呈.同时配有高质置的习题,  相似文献   

17.
我许多次想就《唐诗三百酋》写点什么,但许多次都住手了。我不太敢轻易碰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太不寻常了,它乃是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它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春眠不觉晓”“床前明月光”是我们生于人世最早倾听的声音,我们通过这本书所赋予的感觉来体味世界,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三百首》六卷,清蘅塘退士编。蘅塘退士,今人考定为孙洙。洙(一七一一——一七七八),江苏无锡人,字临(一作苓)西,号蘅塘,晚号退士。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进士,历官大城、卢龙、邹平知县,改江宁教授。有《蘅塘漫稿》、《排闷录》等。事迹见清顾光旭《梁溪诗钞》、窦镇《名儒言行录》等书。他擅长诗歌和书法,选辑《唐诗三百首》时,他的能诗的续娶夫人徐兰英也参与其事,所以这个著名的选本实际上是他们夫妇合编的。  相似文献   

19.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黄鸟:黄莺,一说黄雀。 ②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兰花,开花早于杏花。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一卷泛黄的唐诗。伴着窗外萧瑟的风霜雨露。雨声雪飘氤氲成为唐诗的背景。 秋雨冬雪可是千万母亲为远方儿女穿起的绵绵牵挂的丝线,要不,为什么一部唐诗总是串联起唐朝所有的夜晚和灯光;昏黄的油灯下,一根根丝线总能连缀着征夫思妇、游子羁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